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心海导航 > 论文集萃

一次做好的做事观

发布日期:2012-10-16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一次做好的做事观

那天坐公共汽车,见一乘客问售票员到某某站还有几站,售票员想了想,答曰:“还有差不多三四站吧。”

普通的问,简单的答,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却引起了我的思考。

“还有差不多三四站吧”,那到底是三站还是四站呢?无论如何,至多也就是四站。如果仔细确定一下,应该不是多么困难的事。可如今她回答“三四站吧”,所给的信息就是或三或四,亦三亦四。对那个问话的乘客来说,他估计仍然忐忑不安,因为他还是没有得到确切的信息,他只能疑三疑四,或“不三不四”着。因此,快到三站时,他还得再问,有劳售票员再解答一番。所以,对售票员来说,她把本该一次就做对做完的事,做成了需要一次以上才能做完的了。

有人会说:“不就多费一次事嘛,何必小题大做呢?”

这不是小题,而是做事的一种思维方式的问题。做事情,一次能做完、做对,为什么需要两次或更多次呢?人的时间有限,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必须讲求做事的效率,在时间的利用上拼命挖潜,怎能无端地白白浪费呢?

而且很多事情,在第一次能做对却没有做的情况下,会给自己带来更大、更多的麻烦,而不是在时间上简单加倍的问题。比如东西放的时候随便放,等找的时候就抓了瞎,需要耗费的时间远比当时正确放置所花的时间多。电脑上文件的起名,第一次起的时候随心所欲,等到该用的时候,却不知从何找起,这时不仅是耗时,也是在误事了。

常见些学生不解地问我,为什么我整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但学习成绩却总是上不去?而班上有的同学又是玩球,又是看课外书,学习时间并不比我多,成绩却总是出类拔萃?

我想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有许多,但两者在时间利用上的效益不同往往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举一个例子,甲乙在同一班上课,当天在校听老师讲了45分钟的政治课。甲在学校当堂认真听了,在课上就准确完整地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乙却不认真听,他或者想政治课没什么内容,所以没必要认真听;或者想以后还有时间再学习,现在不听也无所谓。回到家后,甲当天晚上就安排了复习。由于老师讲的内容在大脑中痕迹还未消退,甲仅用了5分钟就把应该掌握的知识巩固住了。而乙呢,觉得政治课到考试时只需要临时突击一下,死记硬背就可过关,因此当天他也没安排复习。等到政治考试时,甲因为有了当堂的学习效果和课下的复习,所以他在考前只需再用少许时间就可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完全掌握。而乙呢,情况和甲完全相反,在课上没有全力以赴地认真学习,所以只获得了少量的模糊的知识内容,而就是这点可怜低质量的内容,又由于回家后没有安排及时的复习,按照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即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规律,结果也造成了完全的遗忘。等到考试时,他在没有老师精心讲授的情况下至少要花比当初课堂学习时所花的(45分钟)更多的时间才能掌握。在时间紧迫、复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他要完全靠自己,而此时考前复习内容多而杂,所以此时很容易出现浮躁焦急的心态,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这已不是单单靠增加学习时间所能解决的了。

很多时候,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好,往往就没有弥补的机会了。在信誉的问题上,人们通常遵循着“只信你一次”的规则。职场上难得有人这般宽容和耐心,第一次没做好我给你第二次机会,第二次没做好我再给你第三次机会……

美国IBM公司亚太地区质量管理学院院长托马里曾说,要提高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使其改变对质量的态度。改变态度的第一件事就是教人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我们不妨自问,如果你的孩子进医院做手术,你可愿经过两三次才成功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这就是所谓的基本态度问题。

犹太人汉弗特在加拿大渥太华开设了一家豪华宾馆。他处事甚为“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做的事,他绝不亲自做。宾馆业务虽然繁忙,他却整天悠闲自在。年终时,他让宾馆分别评选出10名最勤快和10名最“懒惰”的员工。汉弗特叫人把10名最“懒惰”的员工叫到他的办公室。这些员工心里七上八下的,心想老板肯定会要我们滚蛋。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一进门,汉弗特就说道:“恭喜各位被评为本宾馆最优秀的员工。”他们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着他们一个个目瞪口呆的表情,汉弗特招呼他们坐下后,笑着慢慢解释道:“据我观察,你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送到餐桌上、习惯于一次就把客人的房间收拾干净,一次就把工作干完,讨厌多走半步路,讨厌做第二次。因而在别人眼里你们整天闲着,在偷懒。但依我看,最优秀的员工全无例外的都是‘懒汉’,因为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懒得去做。而勤快员工的‘勤’,大多表现在他们整天忙忙碌碌,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做一件事不在乎往来多少趟,花多少时间,这样能有效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