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科研动态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内涵和实践策略的解读

发布日期:2012-03-05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一、关于教学变革的本质的探讨

教学的根本性变革来自对教学本质和核心的认识与把握,直抵教学的本质与核心,并且紧紧围绕核心而发展的教学,才会促使教学发生根本性变革。1917 年,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回国后,考察了许多学校,对当时学校教育的状况极为不满,因为“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在他看来,“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将近100 年了,在我们手上,陶行知的准确判断至今都还没有很好地付诸实践,学校变成“教校”、教师“重教太过”,的现状并未得到彻底改变,当下的教学还没有解决这一本质性问题。

 其实 ,哲学家也早就关注教学的本质和核心问题。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论述:“教比学难得多。为什么教难于学?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实际上,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他得学会让他们学。”‘让学”,“让学生学”!看来,教会学生自己学习,首先要大胆地让学生学,不让学生自己学,学生就没有可能学会学。当然,海德格尔的“让学”还有另一层深意:“如果教者与学者之间的关系是本真的,那么就永远不会有万事通式的权威或代理人式的权威的一席之地了。”他的意思又进了一层:“让学”的前提是教师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此外,“让学”亦指教师可让自己更多更好地学。这些正是教师的高尚之处,而高尚是由高度所致。

我们认为: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永远追求。也是教学的本质回归。这样的教学改革才是根本性变革。真正的有效教学应当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真正效果和效益是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形成学习和生活智慧。

学生学习好的关键是他自己愿意学习:《教育的本质与教育》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孩子学习好的关键是什么?是他自己愿意学习,如果他愿意,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他们用50%或更少的精力就足以学得很好。如果他不愿意,什么样的老师都无济于事。”而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决于兴趣、功利性目标、本能驱动(负担:被动、单调)。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和“教师”的诠释:“‘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新教员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学。”如何能让学生“自己去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有这样的观点:寻找一种教学方法,要让老师因此可以少教,让学生因此可以多学。让学校充满欢乐,而不是厌烦和高压。

“三案六模块”是新课程实施中连云港市教研室不断探究而推行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并适应社会现代教育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的教育,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新型的教学课堂不能再是填鸭式,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活学活用、找到自信。因此,“三案六模块”教学课堂模式正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老师转变多年来固定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并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新型的合作、创新、自信的人。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能活学活用,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但通过课堂这个舞台,能让学生锻炼自身的能力,改善提高自我,发扬优点,展示自我的同时敢于暴露自身的问题和缺点,并能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展示,纠正改善自我。

  二、什么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一)概念界定

三案:就是学案、教案、巩固案。

学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内容要少而精,要立足学生实际,以问题引导形成呈现,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行、启发性和引导性。学案的质量的编制和使用是至关重要的。不要把课本上的知识搬到学案上,学案要具有思考性。学案不是练习案,练习可以有但不能多。

教案:是围绕学案来设计的,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线路图”,它一般是由环节设计和问题预设,两部分组成。要突出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特别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专用教室的使用和记录。

巩固案: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的,有针对性的反馈练习,也包括实践性作业或知识梳理。要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有试题,也有活动任务,还有拓展迁移;作业量适当。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江苏省连云港市正在实施的一种由“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发展提升而来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六模块”是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和迁移运用”六个模块。“‘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践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教学理念,龙其突出“以学为主”、“以教促学”,强调“六模块”的灵活选择、组合与运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学成为开放的教学,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和适当整合其他教学资源,灵活选择运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模块,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同进强调学生在学案中自主学习问题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我建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强调学生通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等实现互教互学,教师通过设计学习问题、点拨学习问题、引导建构与拓展等,实现高效教学,追求师生共同建构与发展。

   建构:教师建构高效课堂,学生进行建构式学习。

   课堂: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课前、课中、课后,是指学生学习全过程、全时空。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示意图如下: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流程: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流程示意图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由学生到学习结果的一条或几条途径(即一个或几个模块)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学案引导下,通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等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和发展。图中的箭头尝试性地表示了各模块间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学案”、“教案”与“六模块”的关系:

“学案”、“教案”的设计与使用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施的基础。“学案”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施的关键,是自学质疑模块开展的依托,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建构、质疑,为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等模块开展提供话题、主题等;“教案”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施的保证,其主要作用是明晰课堂建构思路,指导学生自学质疑,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和互动探究,预设课堂可能生成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准备精讲点拨的内容和矫正反馈、迁移运用的练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

    各模块的功能与灵活建构。自学质疑模块主要在学生完成学案的过程中体现,它是“六模块”建构式教学的核心模块,其中学案的自学引导部分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和知识建构过程的形式呈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其中的质疑部分提倡学生质疑问难,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本模块还可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学生在自学质疑模块主要进行自主学习。

    交流展示模块由学生在自学质疑的基础上进行,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先在学习小组内积极思考、大胆交流,然后在班级交流展示。交流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观察,并思考应对方案。学生在交流展示模块主要进行合作学习。

     互动探究模块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选用,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探究素材和方法指导。学生在互动探究模块主要进行探究学习。

精讲点拨模块可随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用,注意把握及时、适时、适度的原则,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顺利进行。

    矫正反馈模块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矫正与反馈,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迁移运用模块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拓展运用,注意密切联系实际,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等。

    教学中要根据各模块的功能,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用一个或几个模块,进行课堂建构,要切实发挥建构式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理论来源

1.“‘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支撑。

    新课程理念强调确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首先,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他们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其次,强调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再次,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获得合理的个人经验的内化。“六模块”建构式教学的“以学为主”、“以教促学”的理念和建构主义观点是一致的。“六模块”建构式教学是基于建构式学习理论探索出的有效教学策略。

2.“‘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一种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活动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比如认识是人脑的反映,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等。但是,教学又不是简单地服从一般认识规律,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教学活动是教师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向其教学对象――学生施加一定的影响,从而使一定的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

3.“‘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突出“以学为主”、“以教促学”。

    传统教学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个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学设计理论多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较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从“六模块”看,只有精讲点拨模块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外显,其他五个模块充分突出学,旨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以学为主”、“以教促学”。

    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是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强调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让学生尝试、合作、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效果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当堂反应,而且要关注学生“潜能发挥”和是否有利于提高“后续学习水准”等。

    (三)实施课堂结构变革的意义

1.改革课堂结构,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倡导教学方式转变,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课改实施的最初几年,虽然许多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开展的规模宏大、轰轰烈烈,但是我们深入课堂调研发现,很多课堂的变化不大,很多教师的课堂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仍然因循守旧,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我们认为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不改,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就无法落实。同时,我们认为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未来区域教育的发展必然要从硬件建设转到软件建设,而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是区域教育软件建设的重中之重。

2.改革课堂结构,是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2009年,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苏办发〔200924号)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明确要求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我们在深入学习该通知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课改以来积累的课堂改革成果,借鉴山东、河北等地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出和在全市推行“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以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控制中小学生在校集中学习的时间,引导广大中小学校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改革要质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3.改革课堂结构,是进一步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理念可以主要通过学习、培训等形成和提高,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则必需在教学实践中锤炼和转化。改革课堂结构,推行“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即旨在通过课堂改革,促进师生教学行为的转化,促进教学管理行为的转化,促进师生在高效课堂中成长,促进学校在课堂改革中发展。或者说是旨在通过课堂改革,促进教师教的行为的转化,进而促进学生学的行为的转化,通过教学行为的转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改革课堂结构,是进一步促进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和规范办学背景下,学校发展的目标应该是优质发展和特色发展。江苏省教育厅在有关文件中多次明确指出,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和高中阶段学校的优质发展和特色发展。改革课堂结构,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正是学校优质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必然需要。推行“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后来提升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既可以打造区域优质教育品牌,又可以引发各校课堂结构改革的热潮,催生各具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变式的产生。

(四)“‘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优势

1.从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到重视学生自主建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不仅强调学生在学案问题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建构、自我管理。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如通过设计学案进行引导),围绕学习目标,完成有关学习任务的学习行为。主要包括学生的个别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集中学习三种基本形式。在“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学生在学案上问题的引导下的看书、思考与尝试练习的个别学习,学习小组的同伴互助,班级的互教互学。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建构和自我管理。学生的自主建构是指学生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在学案问题的启发引导下,在学习材料支持下,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反思内化、尝试操作或运用等主动建构形成的。其自主建构过程包含学生自主学习的要素、学习小组同伴互助的要素和班级互教互学的要素,更强调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自我反省与自我监控,在这里已有了学生自我管理的因素。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对学习方法的选取,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内化、体验与生成等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就是要促进学生由自主学习到自主建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转变。

原哈佛大学校长Neil Rudenstine曾指出,“教与学的发展方向在一个多世纪以来已经发生变化,和早期所建立起来的模式有所不同了。在那种模式下,老师(或书本、或教材、规范)是占统治地位的传授者,而学生只是接受者。”“在90年代,其结果,我们自然地认为某些方面比一个世纪前应有一点根本改变,学生应该加强自我培养。”我们认为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和自我管理,就是在加强学生的自我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这也完全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从关注成绩提高到关注人的发展。

推广“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意图之一是在规范办学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已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希望更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通过扎实的、建构的、开放的、灵动的、生成的、思辩的、体验的、探究的课堂获得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3.从关注课堂45分钟到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狭义的课堂是指45(或40)分钟的有限课堂。“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中,学生完成学案是在课前,有的学科在课中,所说的课堂仍是指狭义的课堂。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的课堂涵义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涵盖学习的完整过程,是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全过程,是广义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是系统的、动态的、不断建构生成和持续发展完善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学生在学案中学习问题引导下充分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建构,获得学习收获和提出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质疑);通过小组合作等,实现同伴互助、互教互学,达到对知识的进一步建构;通过班级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等,交流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实现共享学习收获和共探疑难等,进一步完善知识建构;通过矫正反馈、迁移运用等,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尝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知识和发展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每一次的整合与优化实施都是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4.从教师机械模仿到教师自主建构、自我调适。

推广“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之初,教师机械模仿操作,唯恐课堂教学中缺少了哪个环节或哪个环节操作不到位。后来,有些教师还将六环节异化为课堂的六个步骤,学案中、教案中满眼都是六环节。“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可以任意搭配,灵活使用的要求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正是基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将“六环节”提升为“六模块”,突出各模块的相对独立性,增强教师教学设计中对模块选用、建构的灵活性。“‘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建构”的涵义不仅包含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建构,还包括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的自主建构。教师在依据学情,参照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分层次导学问题或搭建从学习起点到学习目标的学习阶梯的时候,在选择教学模块的时候,教师的自主建构作用应得到充分的发挥。备课组、教研组中教师的同伴互助作用也应发挥到位。“‘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加强备课组、教研组的教师同伴互助,有助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提升每位教师的自主建构课堂的水平。教师在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要灵活依据课堂生成,适时调整课堂设计,使之适应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因此,“‘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不仅需要教师的自我建构,还需要教师的自我调适。

5.从注重教学的组织形式到注重教学内涵发展。

“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比较注重教学的组织形式,如,强调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导学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交流展示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质疑学习中的存在问题,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等。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学方式,但与新课程改革对教学内涵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更注重教学内涵发展。我们理解教学内涵发展就是实现优质教学的过程。要实现优质教学,要转变每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教师要学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对对待学生,对导学问题的设计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能保持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能对生成问题进行恰当的处理,能设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和自我管理和学生的自我发展等。要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如,要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知识加工能力与整合能力,灵活选择、整合六模块进行建构式课堂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教学反思与改进能力等。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唯有当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落实以学为主,教才能真正引导学、促进学,切实实现优质教学,实现教学的内涵发展。

三、“‘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学与教的有效性

学案引导下、本能驱动下的“自学知疑”:使预习变得更有效;有备而来的交流、互动:使课堂提问更有效;根据预设和生成进行精讲点拨:使讲授更有效;及时的矫正、迁移:使落实更有效。

模式推行的实质:一是将课堂提问以书面形式提前呈现给学生去学前准备(精编学案引导下的自学);二是课堂上通过有备而来的交流互动暴露问题、互教互学、共同探究(交流、互动);三是结合预设和生成进行精讲点拨,以达到学懂、学会的目的(精讲点拨);四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综合素质。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将第一体验过程还给学生,将第一认知反思还给学生。

2.强化了教师的“教前准备”。(1)精编学案,使学生“好学”,教师”好教”。一是将教学内容问题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导航(导学、导思);二是按教学程序编排问题,使教学有序推进。

2)实时备课,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一是预设教学程序、调控交流互动的手段和方法;二是预设学生自学、交流互动中可能生成的问题及对策;三是预设精讲点拨的内容、矫正、迁移的问题及解决预案;四是在学生的交流互动中进行再备课。

3.重视了学生的“学前准备”。

传统教学:学生的学前准备一直没有被重视,基本形同虚设。笼统预习,要求不明确;不关注预习情况,没有内动力;课后练习太多,没有预习时间。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使学生的学前准备更有效、高效。

1)在学案问题的引导下自学,提高了学生自学的有效性(有导航)。

2)在学生本能的驱动下自学,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自觉性(真学)。

3)在新的课堂结构下自学,为学生自学知疑提供了时间保障。

4.实现了多样的“交流互动”。

“交流互动”是“承上启下”的过程:――课堂教学的“驱动器”。“交流互动”是对自学情况的“面批”过程,是利用学生心理本能促进学生“真学”的手段。“交流互动”是互教、互学的过程,“讲课”的同学是抱着充分展示自我的心态进行的,其他同学是带着质疑的心态倾听的,每位同学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影评者”。每位同学都象准备评课的“专家”听课一样来欣赏精彩的展示,发现存在的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变成了“学堂”。“交流互动”是基本问题解决和暴露问题的过程,是老师“再备课”的过程。

5.提高了“精讲点拨”的针对性。精讲点拨是给学生“指点迷津”的过程,是帮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过程(学懂、学透、学会),是每一问题总结、强调、提升、拓展的过程。一是“讲”要体现“精”字。要讲得“少而精”,要做到“一句千金”、“言简意明”,才能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二是“讲”要突出“点拨”。要想使自己能“指”到“点子上”,要注意交流互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准确把握学生存在的疑惑。使自己讲得“一语中的”,起到“点穴”的作用,体现教师“画龙点睛”的水平。

一是讲什么。教师应讲学生思维上的困惑,方法上的障碍,认知上的空白,即学生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二”,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然”。

二是何时讲。导学引入时,诱导点拨时,提炼升华时,换而言之学生需要时。

三是如何讲。要以问题情境为切入点,通过新旧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参与,在主动建构中深化知识,提升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6.“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行为优化。

教学行为的优化。教师按三维目标融合要求,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备课;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能既重视预设,又关注生成,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共精彩。教师学会了倾听、交流、关心与启发。教师变得民主、自强、创新等。

“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发生的显著变化:一是学习结构的变化,变传统课堂的“讲―大量的练”为“学―互教互学―精讲―精练”;二是教学准备的变化,变教师备课为学生人人和教师都在备课(学习问题通过学案提前告知学生);三是教学方式的变化,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或以学、教互动生成为主;四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变被动听讲、死记硬背、大量练习为自觉阅读、勤于思考、主动建构、合作探究、勤于质疑、适当练习;五是教师行为的变化,变知识的传授者、技能的训练者为学习问题的设计者、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互动探究的指导者、学生思维的激发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预设与生成的反思者等。

《中国教育报》记者杨桂青在20101228《中国教育报》发表了《追寻释放学生潜能的课堂――江苏连云港推进“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探索》一文,文中分析称“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成功的原因有三:一是它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课堂里全面动起来;二是它抓住了课堂的本质,回归了课堂的原点,即课堂是学堂,不是教堂;三是它让课堂教学变得要实实在在,有滋有味,让师生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分析“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威力来自对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对学生思考力的释放。文中还指出“三案・六环节”要解决的,远不只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获得。它还试图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互教互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精神。

四、“六模块”的操作策略

1.自学质疑模块。

本模块要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可提前发放学案,让学生利用课外和自习课等时间完成,也可以在课内前半部分完成学案。

学生行为: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根据学案和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自主学习,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完成知识建构和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②先看书后做题。研读教材时不浮在表面,应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的内涵,弄清知识点和尝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在围绕学案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再做学案上的问题。③循序渐进完成学案。通过自学能解决学案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案中更多的问题,然后带着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建议使用双色笔完成学案,课前自学、合作学习时用黑笔,课堂及课后修改时用红笔。④注重纠错反思。学案上能做和会做的问题要准确规范完成。确因能力要求过高,自己不能做的可以不做,在课堂或课后用红笔完成。在学案上的指定地方把本节课的内容梳理成网络;同时反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⑤两次上交学案。一是课前做好的学案,上课前交任课教师审阅,以便教师了解学情;二是将用红色笔改过的学案再一次交任课教师审阅,用以查验学习情况。对课堂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由科代表或组长汇总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在下节课或在单元小结时解决;也可以在教师辅导答疑时解决。⑥及时整理学案:保存好所有的学案,作为课堂笔记,以备复习时查阅。

教师行为:精心设计学案,确实让学案能够对学生进行导学,学案要实现循序渐进的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问题引导;要及时对上教学案进行批阅,及时发现普遍问题,梳理归纳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交流展示模块。

本模块要交流展示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可先小组交流展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最大限度地扩大交流展示的面。

学生行为:上课时学生板书、展示、交流发言、质疑、互动(形式不拘,服从教学实际需要)。①交流展示的同学声音要洪亮,口齿要清晰,教师要倾听并关注同学的反应。不要频繁打断学生发言,要注意倾听与归纳。板书的同学书写要规范,图文要清楚,符号要准确,尽可能精炼表达。注意突出展示清楚解题思路、解题方法。②其他同学要主动质疑和补充,促进课堂互动生成。③按照学生自愿组合、互帮互助、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每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活动。要注意轮换小组代表,注意学生自发交流展示与教师临时指定交流展示人员相结合。其他同学观察展示、思考正误,注意质疑、矫正。

教师行为:观察学生交流展示中讨论和板书的问题答案,倾听学生的发言,进一步把握学情,考虑调整互动探究的问题、精讲点拨的要点等。在对学生交流展示进行评价时,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的境界,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民主的氛围,提倡学生创新,着力点定位在学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上。

3.互动探究模块。

本模块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

互动探究问题的选择。一是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二是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注意这些困惑和疑点应是本节学习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对多个问题进行探究时可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把自己负责的主要问题探究透彻,在下一步交流互动中让全班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师生行为:鼓励个人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组长组织组内认真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并按方案去解决问题。还可讨论形成本组的交流展示方案,为交流作准备。教师在此阶段内应巡视班级各小组的活动,主动参与1个或几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奇特想法,及时把握学情,一是为下一步的交流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可适时调控各组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在班级交流时注意适时点评(有时需要精讲),不能放任,应中肯、恰当评价,使评价既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等。

    4.精讲点拨模块。

本模块要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要注重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还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对疑难问题点拨时要注意学习层次,注意点拨的范围,注意把握教学难度等。

教师行为: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精讲点拨或调控。如,各组完成任务中的精彩表现,不足之处,教师要予以激励性评价和矫正性评价;有些知识与方法,学生难以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去认识和体会的,教师要予以精讲点拨、补充。精讲点拨要到位而不越位,要把握好度;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不要频频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语言要简洁、精炼,准确、规范,形象、生动;讲解重点要突出,要有变式讲解;例题要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难点突破要有阶梯设计;要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对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迂回一下,设计阶梯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适时引导学生突破学生自学不会、探究不出的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同时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板图、挂图、模型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5.矫正反馈模块。

本模块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要重视“双基”的矫正反馈,确保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矫正反馈要注意突出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在此模块,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要做到“三优先”,即优先辅导学困生;优先表扬学困生;优先让学困生交流展示。反馈体现在学案收改时、抽查时,在学生交流展示时,在互动探究情况的把握时,在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时,在二次上交学案时等,矫正可随时进行,也可专段时间进行,可在精讲点拨前进行,也可在下节课开始前进行。

6.迁移应用模块。

本模块要完成巩固案中的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迁移应用的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还可设置思考题、必做题、选做题等。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迁移应用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

在进行迁移应用训练时,要注重独立性、规范性,要及时反馈、收交和批改。对迁移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20092010学年连云港市教研室推广“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已经在转变教学行为、激发学生潜能、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市中小学的课堂教学面貌发生很大改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全市学生在2010年的中考、高考和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本学年市教研室推行实施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旨在上学年推广“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潜能与意识,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更多的教师、更多的学校切实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终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特色发展。

随着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随着市“333人才”工程的实施,随着特级教师工作室、学科研训工作室、学科研究基地的“三级研训”网络的不断完善,师资队伍状况也会得到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引导全体教师正确理解“‘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自觉地、创造性地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各学科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本学科化地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转化为我们教师自觉的教学行动、教学行为习惯。事实已经证明,“‘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符合素质教育和规范办学要求的,是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是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是有利于学校教学特色形成的,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探究落实“‘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注:本文借鉴了市教研室实施方案及其解读,同时借鉴了市教研室特级教师周中森副主任和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李其柱两位专家的讲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