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科研动态

依托校本教研   构建发展平台   打造高效课堂

发布日期:2012-03-05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朱永新教授在《享受教育》强调:“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什么?我认为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隐形翅膀,更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始终坚持确立“以人为本,质量为先”的思想,秉持“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理念,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高效课堂建设为主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资源共享为渠道,以教学反思为突破,全面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素养,提升了办学质量。

我们充分认识到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就是面向全体的课堂,目标达成的课堂,精讲多练的课堂,是促进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的课堂。

一、聚焦课堂实践,切实打造高效课堂

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展现探究的魅力,让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态的课堂,使学生在课堂里主动发展,获得成功,享受愉悦,这一直是课改以来东海高级中学人不懈的追求。

1.规范集体备课,提升教学质态。

为发挥集体的力量,我校规范备课,优化过程,做到“三定三研三统”: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研究学生学习状况、研究教材与教参、研究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统一教学内容、分层统一讲义训练、统一检测与分析。对于学案、教案、巩固案的编制,我们既重视集体智慧共享,更关注个体智慧生成;既重视集体合作教研,更关注教师个体二次备课。教学案必须结合有效教学理论和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体现“教学目标生成的有效”、“教学活动的有效”、“师生交往的有效”、“教学语言和评价的有效”等富有个性的有效课堂教学实用案例。

2.丰富课例研究,打造高效课堂。

骨干教师“示范课”。按照“上课――说课――现场反思――组内评课――现场互动交流――备课组总结”六个环节进行。骨干教师充满活力与智慧的课堂,教师们真诚与朴实的互动交流,名师高瞻远瞩的点评,使所有参与者都受益;

  同组教师“互评课”。同组教师教学环境和对象接近,可借鉴学习的东西最具体。每学期都集中开展“互听互评”活动,备课组是教师发展与成长最基本的土壤,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备课组同伴开展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形成了有效的教育合力;

青年教师“汇报课”。学校实施青蓝工程考核制度,青年教师每年都要开设汇报课,以课堂为阵地,边学习、边演练、边提高。老教师要全面点评,授课教师要讲设想、感受和困惑,青年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切磋。

校内调研“会诊课”。在不同阶段,依据教学实际,校长室或教务处牵头组织一次中层教干和学科骨干教师深入某一班级或某位教师课堂,连续听课一周至两周,进行“校内调研”,集中解决这个班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帮助某位教师解决其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教学比武“展示课”。每学期开展紧紧围绕学校课堂研究推进活动的教学比武,以年级部为活动主体,学科组内全体参与,通过三轮一个多月的比武活动,产生年级学科教学最优者;三个年级比武中的优秀者进行再比武,由此产生每个学科两名优胜者;学校集中时间由各个学科两名优胜者面向全校开“展示课”,全校同学科本组成员,全员参与听课评课。

3.突出教学反思,促进理性升华。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做好教学全过程的反思,即课前反思――如何设计教学环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课中反思――学生参与程度如何,课堂互动是否积极有效;课后反思――教学效果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要求全体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反思心得,并组织评比。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

二、强化课题研究,促进课堂高效

以课改课题研究为重点,以教育教学过程研究为途径,以高效教学与高效学习为目标,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努力将我校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时效性、成效性和延续性。

我们充分发挥本校自身资源优势,积极申请和承担国家、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任务,课题研究为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广泛深入地开展奠定基础,创设氛围,提供范例。

在大课题研究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草根式”校本研究,引导教师把“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起点定位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丰富总课题下的子课题群,扩大涉及的层面,增加参与教研的教师人数,提高学科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形成“课题从课堂教学中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用”的良好风气,真正实现“人人有课题,人人参与研究”。把开展以“突破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课题群研究作为教研的重要内容。经过归类、统计和筛选,把大家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重要问题“学科有效教学模式”“如何突破课堂教学”、“如何提升尖子生”、“如何落实专项训练、套题训练”等作为学校中心课题确定下来。

教学案例研究。反思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在案例的分析中,促进专业成长。如我校语文组的几个老师就是在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草根式研究,依托课题《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究写作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语文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研究,不断总结成果,如朱跃生老师在《语文周报》上发表的《映日荷花别样红――文章出彩升格展示》《凭借东风上青天――文体升格例谈》,张士先老师在《学生新报》上发表的《深思题意  巧妙书写》《“珍贵”与“免费”新材料作文示例》,周景雨老师在《文学教育》上发表的《动态解读语文的“三维”目标》等文章在市语文学科中心备课组活动上研讨,并在市内推广。

教学艺术研究。其特点在于立足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的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效益。例如赵士祥老师,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对“神入”教学艺术进行探究思索,其论文《“神入”历史人物的教学艺术》《用学术眼光处理教科书》等近10篇高质量文章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肯定。韩程明老师的“化学实验分步激励教学艺术”、朱卫兵老师化学教学中“高效教学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规律研究” 都很有实践意义。

机制契合研究。即以备课组的核心备课组成员组合小的研究集合团队(注:我校语数外每个年级的大备课组成员18人左右,为便于高效备课,往往又分为若干小组),集合优势资源,以期研究成果能资源共享。以每次备课组活动为契机,交流研究心得体会,探讨疑难困惑,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刘志老师的课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使用与改革研究》,就是以其担任中心备课组组长时,与几个小备课组组长,利用每次集体备课时把教材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汇总,其研究中期成果在市课题研究汇报会上,得到了专家及与会者的好评,其课题成果论文《寓情于景,自我伤悼》《〈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使用与改革〉中后期研究查阅文献综述》分别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课题组成员朱跃生研究论文《语文课应精心构建美的结构》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

认知规律研究。以学生的认识、感知事物的能力作为研究的基础,以期提高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效益最大化。目的是要探讨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发挥好老师的导引作用。例如张士先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学习,依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他对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加以思考、提炼,总结了“文言文阅读指点迷津十法”,建立了“文言文阅读提升站”,其论文分系列发表在《新课程周刊》和《学苑新报》,很有操作性、指导性。滕飞老师的“一道直线方程中易错问题的研究”,切入点很小,但他把握住理科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实际问题,如何对易错题,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加以把握,如此“小题”却能“大做”,反映的是我校老师潜心教学、反思教学、执着教学的精神,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益,让教研“扎根深,枝叶茂”。

“十一五”期间,我校进行了15项省级及市级3项专题课题研究。其中,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省规划办课题《苏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六环节”教学模式验证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学习内驱力激发策略及有效性研究》、《新课标下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研究与指导》及市专项课题《课外作业与活动设计的生活化研究》、《中学优秀生自主学习研究》等,这些课题都聚焦“有效学习”、“有效教学”等前沿话题,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完善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素养

立足师德,注重激励:学校注重荣誉激励,重视师德、师能提高。学校每学期开展“优秀教研组长”、“优秀备课组长”、“优秀教师”、“教研先进个人”、“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评选活动,以激励广大教师师德师能的提高。近三年来,学校举办新教师上岗宣誓仪式、“远离有偿家教”倡议与签名、教师节表彰、落实“师德征文”、“教师回报社会”、“师德大讨论”、“金点子大赛”等系列活动,使全体教师的师德、师能有了明显提高。

立足专业,抓好培训:学校教师培养制度化、系列化。指导教师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借助理论学习、学历进修、专家讲座、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反思、教学技能比赛、以考代训、青蓝工程、外出考察、校际交流、专题培训等多样形式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尤其是抓好“两大工程”。一是“名师工程”,加强“333工程” 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培养我校的精英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青蓝工程”,优秀教师传、帮、带效果突出,近三年我校青年教师参加省市专业技能及优质课大赛都能崭露头角。

立足师本  提高保障:组织保障,建立三线五级的教科研管理体系;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十项教科研制度;资金保障,提供专项资金,为教科研提供资金;时间保障,减去名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固定集体备课教研时间;交流平台保障,校报校刊按时出版,为广大教师提供交流平台;资源共享保障,创建校内各年级各学科网页共计32个,出资与高考资源网、全品网、学科网、学而思等网站合作,使广大教师有更广阔的学习交流空间。

面对新的挑战,我校将继续创新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三率”,切实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努力实现“创名校、出名师、见高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