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作文写作:既要注重内功修炼 又要学习招式

发布日期:2018-12-04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2018年下半年,笔者认真阅读了徐飞老师的、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凤凰出版社于2013年正式出版的《从此爱上写作》一书。作者凭借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本着“固基培元,内修外铄”原则,既立足于写作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又着力于写作技法的训练与强化,分别从“素养篇”、“文体篇”、“临场篇”三个方面,对作文教学加以指导。

一 、修炼作文内功  ——素养篇

(一) 读书得间,学会做自己的读书笔记

读书得间,是古人倡导的读书方法。《中华成语字典》这样解释: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得窍门,心领神会。

史学大师繆铖说:熟读必须与深思结合起来。读书不仅要多获知识,而且应深入思考,发现疑难,加以解决,此所谓读书得间,也就是所谓有心得。

阅读是一种物我回响,也是自我发现,自我觉解的过程。倡导阅读笔记写作的最大理由与好处,正如余秋雨所说:概括全书的神采和脉络,记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读书笔记,既在描述书,又在描述自己。

茅盾先生说阅读者他应当一边读一边回到他所经历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人生中去看。读书贵在打通,要从书中读出自我,读出人生。强烈推荐一种方法,就是阅读时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该如何做呢?介绍几种读书笔记的类型。

以《名师点评:为生命松绑——一个高考作文满分学生的阅读笔记》(史金霞 白杏珏)为例,来看看类型的不同。

1、品评式

对所读的归纳、概括,也是一种个人感受,是第一印象——初感的提取提炼。可以是感性的体验,也可以是理性的感悟。准确、中肯,是其基本要求。

1、读周国平

白杏珏读书摘录:那个用头脑思考的人是智者,那个用心灵思考的人是诗人,那个用行动思考的人是圣徒。倘若一个人同时用头脑、心灵、行动思考,他很可能是一位先知。(《走进一座圣殿》)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生的意义确实在于思考,而这思考,不仅仅止于反思。首先,是认知、发现,然后是追问、探寻与反思,而反思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认知。

太阳神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字字铿锵:人啊,认识你自己!

2、应和式

应和式的汲取是丰富,超越自我的最佳方式。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所面对的作者,大多是阅历、知识、智慧,比自己远为丰厚的年长者,应和势必获益良多。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就是缩小阅历、知识的落差,意味着人的超前成长、成熟。

2口渴的人朝井走去,就像一首诗。而那些从杯子里喝现成的水的人却听不到水的歌声。坐滑竿——今天是坐缆车——上山的人,再美丽的山对于他也只是一个概念,并不具备实质。当我说到山,意思是指让你被荆棘伤过,从悬崖跌下过,搬动石头流过汗,采过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顶迎着狂风呼吸过的山。如果不用上自己的身心,一切都没有意义。贪图舒适的人,实际上是在放弃意义。(舒适并非不是意义。)(《走进一座圣殿》)

感悟:当我们付出了,收获了,我们才真正接近了那个我们魂牵梦萦的物象或人。否则,即使我们面对面地看着这片风景,拿在手上端详着宝物的每一处纹理,甚至紧紧拥住某个足够完美的人——我们还是会不安,会惶恐,会对现存的一切产生莫名的疏离感,因为我们不曾把属于自己的部分投入其中,于是那些于我们仍是陌生。

(二)建立专属素材库, 找到自己深爱的那个世界

应试写作,就是一场在规则限制内的竞技赛,你要在规定范围内展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要让阅卷者透过一篇文章感受到你的语文素养。因此,这800字的文章实在应选用那些一流的优质材料。

从阅卷者的角度而言,如果他所见到的作文千篇一律、千文一面,材料老套而雷同,心理自然是厌倦不堪,如果突然发现一篇材料妥贴而新鲜的作文,自然会精神为之一振。再者,材料是一篇文章中最有“阅读吸引力”的板块,材料胜出则文章胜出。而从写作者的角度而言,积累独家素材,也能纠正浅阅读的恶习,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强化读写结合的意识。

积累怎样的独家素材?

1.有“品位”的素材,常常散发着文化的气息

龙应台写《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时,所拥有的材料足够写150万字,但她最终只写了15万字。她从那些庞杂的材料中,挑选出足以代表人类精神和文化品格的材料,因此,读者在触摸到那段血腥的历史时,虽感沉重但不会绝望。我在《感受整个荒原,有时只需一株小树》这篇读后感中这样写道:

卡夫卡被问到,写作时他需要什么。他说,只要一个山洞,一盏蜡烛。龙应台在“闭关”写作的四百多天里,幽居在山间一室,但她的山洞并不黑暗,她的烛光也不昏晦。她从时代和人性的黑暗处,挖一个小孔,对文化的绵延怀着不尽的期许与感激。在生存恶劣的越南集中营里,官兵们竟然创设了“中州豫剧团”,为患难同胞送去慰藉;屋子失火,一团惊慌中,张子静校长从草屋里急奔出来,怀里只抱着一个东西,就是那个海外孤本《古文观止》——他还穿着睡衣,赤着脚;席慕蓉避乱香港,老师教背《琵琶行》,席慕蓉不会讲广东话,但是六十年以后,她还可以用漂亮的广东话把《琵琶行》一字不漏地背出来;在大动荡、大离乱中,钱穆流浪到香港,看到满街都是露宿的流浪少年,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学,开创了新亚书院……这些温暖的碎片,在那个黑暗混乱的时代摇曳着不灭的火光。

1949年那年发生的事情值得书写的实在太多,但龙应台最终选择了有“品位”的素材,从而保证了书的品格。再如下面这篇文章中提到黄公望及其《富春山居图》也颇有文化品位:

今年,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一件大事,是画作《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大展。

年初,我去了浙江小城富阳。那里的人们,人人都在为出自这里的《富春山居图》而骄傲自豪。仔细一聊,这幅大作,是600多年前的元朝,年过70的画家黄公望在此山居,用三四年时间完成的。那三四年,我想小城里的人们也在为名忙为利忙,而黄公望与他的画作,不过是一个看似无用的人做了一件无用的事而已。耐人寻味的是,当年这幅画,黄公望正是画给道友无用师的,因此也有人称这幅画卷为《无用师卷》。然而几百年过去,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烟消云散;却是当年那无用的老人,用清静的心和一根又一根磨秃的画笔,留下的画作显赫起来,终成这座城市的象征和最伟大的记忆,并越来越为这座小城带来资金、带来财富、带来关注。一个无用的人送给无用师的画作却真的有用起来。这该是怎样的一个轮回?无用的事,真的无用吗?(白岩松《做一些无用的事》)

2.有“品位”的素材,一般折射着人性的光辉

下面这段文字摘自摩罗《心常常因细腻而伟大》一文,此文所用材料散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这类素材就是我们平常最需积累的。

赫尔岑在回忆录中满怀深情地说,在西伯利亚的一些地方,出于对流放者的关怀,形成了这样的习俗:他们夜间在窗台上放些面包、牛奶或清凉饮料“克瓦斯”,如果有流放者夜间逃走路过这里,饥寒交迫,又不敢敲门进屋,就可以随手取食,以渡难关。

前不久读张宇光《拉萨的月亮》,知道往昔拉萨每年过年都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那就是到街头布施穷人。穷人成排地站着,众多布施者拿着零钱一路布施过去。书中“我”钱分得差不多了,就专挑看得顺眼的求乞者分。这时“我”的同伴达娃把“我”拉到一边,告诫不能有所遗漏,这些做会使那些落空的求乞者受到伤害。惟有依次布施,布施完了就结束,才是对的。

我禁不住批曰:“细腻的心灵。心常常因细腻而伟大。”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很少读到这么好的文字,因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粗糙,我们的心灵当然也只会越来越粗糙,越来越自私和冷漠。

为什么细腻本身就常常是伟大的?因为细腻体现了伟大的爱心和善良,体现了内在的良知和尊严。

3.积累有“体温”的独家素材

有“体温”的独家素材,是指留有你生活体验或情感痕迹的素材。比如陪伴你长大的一只青花瓷碗,元宵节晚上曾给你带来欢乐的兔子灯,那摇鼓挑担的卖货郎手里的麦芽糖……还可以是那些读起来让你“血脉贲张”的文字,如:

我明白了,人类历史上最邪恶的力量,不是致力于剥夺人的财产、消灭人的肉体,而是致力于贬低人的尊严、摧毁人的信念、破坏人的亲情。萧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见证》中写道:不一定要枪毙或者苦役。你可以通过简单的事情,通过生活方式杀害一个人的内心。”正是这种每一个空气分子里都浸透着的“恶”的社会氛围,迫使沈从文“忍辱负重”地打扫厕所,而这种耻辱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中,最后聚集成了一场白发老人的嚎啕大哭。然而,即便痛哭一场,这种内心的伤害、灵魂的伤害依旧无法弥合,它像一把钝刀子一样慢慢地穿透了心扉。晚年的沈从文再也无法恢复他的写作能力了。也正是这种邪恶的力量,湮没了赵园的父亲昔日那大无畏的勇气,而使之成为恐惧忠实的奴仆;它也害了人类最基本的血缘纽带,扭曲了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之间最纯朴、最牢固的感情。

我明白了,那射穿躯体的子弹并不是人间最可怕的东西,更加可怕的是那股逼得胡风、路翎变成疯子,逼得老舍跳湖、傅雷上吊的“看不见”的力量。鲁迅说过,即便是“真的猛士”,也斗不过这“无物之阵”。那个时代,被毁掉的是“尊严”、“个性”、“自由”、“亲情”、“信任”和“文明”这些人类最值得珍惜的东西,直到今天,伤口依然没有愈合。(余杰《沈从文的嚎啕大哭》)

4.积累有“鲜度”的独家素材

到书摊或阅览室不要忘了这些报刊:《南方人物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散文选刊》、《杂文选刊》、《名人传记》……

2012929下午十六时廿六分,南怀瑾在自己一手创办的太湖大学堂安详辞世,寿终正寝,享年九十五岁。他生前不乏争议。他被一些人视为当代大儒、道家隐士、禅宗大师,而被另一些人看作高级策士、“野狐禅”。如果你对南怀瑾这个人物比较感兴趣可读这些文章《南怀瑾:谜一样的国学大家》、《南怀瑾:亦儒非儒,是佛非佛》、《大问号南怀瑾》等,还可以读练性乾的《我读南怀瑾》一书。以下材料为节选:

南怀瑾先生的学识涵盖儒释道,融会诸子百家,但他最鼓励并推崇的,其实一直是儒家积极入世、脚踏实地的作风,先做好一个人,把社会建立好,才是第一重要。南先生把中国文化的精髓比作:“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而幽默的南怀瑾将自己的立世“秘诀”形象地称为“买票不进场”,他的朋友遍及世界各地,各种政党派系身份的都有,如何才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进退自如呢?他说,“就好像参加一个PARTY,我有门票我就可以进去看看。可是真进场,就被套进去了,我不去。我就是因为一辈子光买票,不进场,所以现在各方面都变成朋友。我对于各党各派都是朋友,到现在八九十岁,原来大家怀疑我是这一派那一党,我的头上戴的各种帽子头衔多得不得了,结果我到今天,始终公平是做一个隐士,我基本走的就是隐士路线。这是因为每一党每一派我都是买票不进场。”

在他看来,中国文化有三“士”。第一个“士”,是自己读书,自己站起来的;第二个“士”是出来做官,“学而优则仕”;第三个“士”叫“隐士”,隐士在政治上的态度,用西方政治哲学的观念,叫做“不同意主张”,不反对,也不赞成,不过是个人不同意。

5.积累可“生发”的独家素材

读有些文字,总会生发出联想,想起相关或相似的人、事,比如读下面的这段文字,你是否想起生活中那样透明得让人心疼的童真?

台湾每年四月会有一个桐花祭。桐花到四月会开花,如果我们站在一棵桐花树底下,几分钟不动,身上就会全是桐花,地上也全是桐花。有一次我在桐树林那边走,有个妈妈带着一个五岁的小男孩也在那里。小男孩在地上玩,妈妈在跟别人聊天,距离比较远。过了一会儿,妈妈就听到小男孩“妈妈、妈妈”这样大叫,好像急得不得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妈妈就看他,小男孩就说:“妈妈,妈妈,这样……”他讲不出话来。

有时候我觉得,我要跟这些年轻的生命学更多的东西,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世俗里,我们经历了太多人与人之间权谋的争斗,慢慢会失去对人最单纯的善和美的信念。古语说:大仁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我们在追求知识、追求学问,越来越变成一个大人,可是必须要不断回到儿童的原点,才能够保有赤子之心。(蒋勋《桐花祭》,摘自《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二 、 外练招式,强化写作技法的训练

(一)文体分明

2018江苏语文考试说明中关于写作这一块,就有明确规定:能运用适当的文体样式,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等文章。

记叙文要学会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能够寻找情感凝聚物,将虚与实的材料合成,向文章深处寻找生命的本相,有较强的审美情感,风土人情,人性美与人情美。

议论类能做到观点清晰,正确,追求思维的特质化发展,能够发现矛盾,走向议论的更深处,学会在比较中找到不同点,让文章有一种视觉、思维上的冲击力。把握核心段落,分析说理,做到条分缕析,通过表象找到本源。

(二)临场制敌,保稳、精准、独到,有个性

自由写作与应试写作是完全不一样的。有较高的素养未必能保证在应试中得到理想的分数,这样的教训实在不少。我们的耳畔应经常响起这样的声音:审题决定生死!

命题作文的审题一般要“三看”。

一看题目,准确理解词语内涵。

二看提示语,寻找写作思路。当然,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有个特点,就是在题目前有段提示语,这段提示语可不容小看,它可是隐含着命题人的出题意图,它是你在考场危急情形下的“救急包”。

三看要求。作文题目由三部分构成,提示语、题目和要求,如果要求中明确提出“结合自身实际”,你就必须写出自身的实际体会与认识。

不少作文题往往富有隐喻义、象征义,在构思阶段不能浅尝辄止,停留表层语义,而应穷究深义,具体手段有:虚题实作,实题虚作,大题小作。

材料作文如何审题?

1.从抓关键词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2.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确定立意,构思行文。

5.从同异角度入手

有时候,作文题目由多则材料构成。审读多则材料时,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异互求,提炼出正确的立意。

6.从反向角度入手

有些材料可供生发立意的角度是多元的,其中包括反向。因此,遇到合适的材料,反弹琵琶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