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2018年7月)

发布日期:2018-08-03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

 

东海县教师读书活动办公室       总第91        201807 

 

 

读书时讯

——社长、总编辑荐书………………………………………………………………记者整理

教师书房

——华应龙的“悖论”…………………………………………………………………朱永新

——暑假,让我们一起“啃书”吧…………………………………………………卫功立

读书随笔

——读李吉林的《情景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感……………………………………马 

——《做内心强大的教师》读后感…………………………………………………李马芳

——读《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经典案例评析》有感…………………………………刘安玲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冯 

——《只为做一位良师》读后感……………………………………………………张邱伟

——读《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有感……………………………………………陶西柳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顾得培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随笔…………………………………………………郄利霞

——《做卓越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徐翠英

——读《让学生看见你的爱》随感…………………………………………………杨莉莉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阚北京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王传尚

读书时讯

社长、总编辑荐书

本报记者整理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推荐人:王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

1.《精神的进化:美好生活的构成》

[]乔治•瓦利恩特   张庆宗 周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性的本质不只是一串“自私”的基因。拥有积极情绪不仅仅是对生活的锦上添花,而是对人类本身的存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神的进化》中,作者哈佛大学教授乔治•瓦利恩特为捍卫人类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打了一场漂亮的防御战。本书以翔实的心理学、神经科学、历史学和文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科学的论证手法、精思冥想的抒情笔触,解读了人何以为人的问题。该书将帮助我们找回信仰,重塑人类之魂。

2.《课堂转型》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延续《读懂课堂》《课堂研究》的辉煌乐章,本书是著名课程学者、基础教育课程研究领军人物钟启泉教授“课堂研究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十九大勾画的教育蓝图,也是师生和家长的共同理想。本书以此为契机,紧扣三个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课堂转型”,组织话题、展开思考,实现了升华,使“三部曲”最终呈现总—分—总结构和螺旋上升的态势。

3.《少年江湖——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应对》

宗春山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对少年江湖中出现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从受欺凌者父母、欺凌者父母、学生、教师、学校等各方立场,深入探讨校园欺凌发生的根源,并在丰富的案例基础上为各方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书中有理论有操作,有深度有高度,充满人文和心理关怀。作者三十年磨一剑,中国青少年自护教育发起人宗春山老师,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少年江湖。

4.《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

张定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明词语者发明未来,我们从最好的现代汉语诗人那里亲近母语,习得语言的奥秘。本书通过分析林徽因、穆旦、顾城、海子、马雁等几位优秀汉语诗人及其诗歌,提供理解新诗的有效路径,希图使读者辨认出那些值得信任的诗歌,获得心智和经验上的收获,像经受了一场爱情或奇异的风暴,生命得以更新。最终,在母语诗人构筑的汉语山河中,继续分享和延展因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更为广阔的中文。

5.《小宇宙》

陈黎   喜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宇宙》取名于巴托克153首的标题,收录了陈黎266首奇妙诡谲的“现代俳句”。平凡的生活四周,幽微的生命情境,都被凝练成带着电流与甜意的三行小诗。本书配有200多幅精美插画。

推荐人:李东(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1.《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    教育科学出版社

在教育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一系列重要著作成为指导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纲领。其中《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两部里程碑式的报告,树立起“终身学习”和“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影响深远的教育理念。

2.《认知心理学:心智与脑》

[]爱德华•E.史密斯、斯蒂芬•M.科斯林   王乃弋 罗跃嘉 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得益于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认知科学的研究在最近的十几年里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本书概述了来自神经成像、脑损伤患者研究、单细胞记录、电磁信号等研究领域关于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结果,将神经科学充分融入认知研究,从全新的角度阐释了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要问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反映认知心理学最新研究趋势和成果的认知心理学教科书。

3.《课程》

约翰•富兰克林•博比特   刘幸    教育科学出版社

博比特的《课程》于1918年在美国出版,它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奠定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博比特在近一个世纪以前提出的课程理论,如今看来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课程论的开山之作,本书的出版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这是国内首次出版《课程》完整中译本,译文准确再现了博比特的课程编制思想。

4.“阅读教学新视野丛书”(4册)

[]露西•麦考密克•卡尔金斯   祝玉娟 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丛书是一套全面介绍阅读教学的实操性手册,也是美国大学师范专业及培训机构的阅读教学教材。作者露西•麦考密克•卡尔金斯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长期在美国中小学校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实验。丛书介绍了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策略,工作坊的组建,以及阅读实施和阅读习惯的养成等,对国内中小学语文、英语教师设计阅读教室、图书馆,开展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设计阅读课程等,都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

5.《你不能参加我的生日聚会——学前儿童的冲突解决(第2版)》

[]贝齐•埃文斯   洪秀敏 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冲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怎样解决冲突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尤其是从幼儿开始,让他们学会科学、理性地解决冲突非常重要。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方法的冲突解决途径:问题解决法。通过分步骤学习,帮助教师指导幼儿冷静面对冲突,理性解决冲突。(作者:中国教育报 记者)《中国教育报》20180709日第09

教师书房

华应龙的“悖论”

《我不只是数学》 华应龙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永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前不久,在华应龙张罗的一个聚会上,他宣布自己的一本名为“我不只是数学”的新书即将出版,希望我能够为这本书写个序言。我快乐地应承下来。我说,我要写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华应龙,要写一个“情种”华应龙。

华应龙有浓厚的家乡情结。他是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走出来的,他对那片土地的哺育之恩一直难以忘怀。虽然来到北京工作后,他的天空更大了,但是他就像一只风筝,线一直拴在海安的那个小学的校园里。我一直感觉他就是海安教育界在北京的办事处,他曾不止一次为家乡的教育找我帮忙。

华应龙十分重视与朋友的感情。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温文尔雅、循循善诱的华应龙。他干工作不马虎,处朋友真性情。对提携、帮助过他的人,更是充满感激之情。

当然,最重要的是华应龙对数学的一往情深。他曾经写过一本书,书名很霸气,叫《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是的,他是为数学而来的,是为数学而生的。他十分热爱数学,数学一直是他生活的中心,所以,我说,他是数学学科虔诚的传教士。

那么,华应龙为什么又要写一本《我不只是数学》呢?我曾经听他讲过数学历史上的三个悖论。这三个悖论,也是数学发展历史上的三次危机。

第一个是毕达哥拉斯悖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基础是“万物皆数”,而“一切数均可表示成整数或整数之比”则是这一学派的数学信仰。但√2这样的数是无法用两个整数的比表示出来的,因此产生了“无理数”这个概念。

第二个是芝诺悖论。这个悖论提出,若慢跑者在快跑者前一段,则快跑者永远赶不上慢跑者,因为快跑者必须首先跑到慢跑者的出发点,而当他到达慢跑者的出发点时,慢跑者又向前跑了一段,又有新的出发点在等着他,有无限个这样的出发点。这个悖论直接导致了微积分的出现。

第三个是罗素悖论,又称理发师悖论。即理发师只为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他是否给自己理发?对此人们不能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这促成了集合论的诞生。

华应龙讲这三个数学悖论是想告诉学生,规律的王国是有国界的,往前跨越一步,可能就是谬误。

其实,从《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到《我不只是数学》,也是华应龙的悖论。而这个悖论,也可以视为华应龙对自己的又一次超越。

《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不仅透露出他对数学的挚爱和自信,也透露出他以数学为中心的人生趣味;而《我不只是数学》则透露出他超越数学学科的局限,用大教育的理念来关照数学,透露出他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关注人的成长的转变。

华应龙喜欢博览群书,光是《老子》就已经读过不下20个版本。他经常用哲学的方法来讲述数学。他喜欢诗歌,他的数学课也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他曾经说,他一直在思考:“数学课怎么才能上出文化的味道?”他要做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数学教师。

华应龙有一节堪称经典的数学课“规律的规律”。这是一堂复习课。他打破了教材原有的教学目标,不是带领孩子们回顾和巩固规律,而是鼓励他们主动怀疑和打破规律。在许多老师和学生看来,数学就是真理,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是确定的。但是,华应龙在课堂上明确地告诉学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都是有范围的,可能在这个范围里是对的,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是不对的。所以,我们看问题不可以绝对化,要随时修正。”最后,他以“规律的王国也是有国界的”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不仅孩子们意犹未尽,听课的老师们也感到非常震撼。

华应龙在讨论自己的这节课时说过一句话:“优秀的数学教师一定要有很高的视野,要跳出小学数学看数学,要跳出数学看数学,要用哲学的眼光看数学。数学教师要想上出具有文化味道的课,要有一定的数学专业基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我就是数学”的心态,能让一位数学教师与所教学科合二为一,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华应龙比许多优秀的数学教师更优秀的原因,也许就在于他“不只是数学”。跳出数学看数学,跳出学科看学科,这样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就是华应龙的“悖论”给我们的启示。(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报》20180702日第10

暑假,让我们一起“啃书”吧

作者:卫功立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又一个暑假即将到来,按照我们的读书计划,7月和8月我们要共读法国学者安德烈•焦尔当的《学习的本质》和美国教育学者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这两本书几年前我就读过,我要带领着大家一起读这本书,就是要大家消除一些错误的、传统的固有看法:认为学习者思维结构的运件和磁带是一样的,只要听了就应该知晓。盛夏读书似纳凉,好书就像一杯苦茶,喝的时候未必可口,但读完之后一定会有一种沁人心脾的快感。

两年前,我们在贵阳发起成立了“擦星族青年教师读书会”,去年更名为“烧柴煮书教育人读书会”,我们保底每年共读12本书,至少写80篇读书随笔,自称是一群“抱团取暖”的高原教育“唐吉诃德”,因为读这些书和提拔无关,和评职称无关,也没人发工资。读书会现在接近40人,这两年有好几个同仁因为没法坚持已经被我们淘汰掉了,同时又不断有新书友进来。两年的业余时光在我们互相的“倒逼”下,大家都读了几十本专业著作,多的写了四五百篇随笔,少的也写了一百多篇。回头看看我们的职业生涯,我们都感慨“越读书才发现我们越不懂教育”。

整个学习的过程从一开始就会有很多的可能性、发展指向了不同的方向。被记录的刺激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的思想。学习者对于自己要做什么有自己的想法,在他听到的话里,他只会记住对他有意义的东西。顾明远先生曾经指出: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读了安德烈•焦尔当的《学习的本质》,再审视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我们会发现一些固有的思想和“学习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她主张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诺丁斯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探讨了这个以“关心”为核心的新教育模式所涉及的各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不仅对教育工作者有特殊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而且任何关心孩子的人也都有必要阅读此书。

我们读书会致力于追问我们的教育从哪里来,在哪里,要到哪里去。看似很大的哲学问题,实际上是把教育放到更大的视野中从不同角度去审视,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华东师范大学张华教授说:“不能处理好‘中西’问题,中国文化会深陷危机,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主张的研究方法是“比较中西、汇通古今”,倡导“要上升到文化背景、历史发展和价值取向理解教育的问题”,主张“我们要把发展实践智慧作为教师解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让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这个暑假我们将啃读《颜元集》,明末清初的颜元和李塨大概也不会知道自己死后两百多年会一下子火起来,显赫政要徐世昌、著名学者梁启超、胡适都极力推崇“颜李学派”,胡适因为研究戴震发现戴震的学术和颜李学派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从而进行追溯,发现颜李的学术居然和他的恩师约翰•杜威的学术观点惊人相似,而且颜李提前了杜威两百年,所以胡适说颜李“主张一种很彻底的实用主义”。中国近代教育之父李端棻的教育思想来自卢梭,而“五四”之后国内教育主流思想就是来自杜威的教育思想,即实用主义哲学。“颜李学派在哲学思想上主张先行后知、行重知轻和知行相资的认识论,特别重视感觉和习行,认为知识必须通过感觉和实践,故致知在于格物。”注重体验的教育哲学对于当下的教育改革依然是个不变的主题,空洞而远离生活的知识实际上没有意义,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检验的生活没有意义”。对于当下我们总是喜欢以西方教育思想作为教育现代化和有内涵标签的“时髦”之下,重新认识颜李学派先于杜威两百年主张实用主义,有利于我们增强教育自信,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胡适作为杜威最著名的弟子却不遗余力地研究颜李学派,并且认为二人是“最彻底的实用主义者”;我们今天那些死盯着陶行知先生文章和论述来思考中国教育的研究者和鼓吹者,其实更应该用对比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把当下的中国教育放到历史的视野中,放到现实的生活中,放到世界的格局里来思考。“管中窥豹”是当下教育研究的一大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点难啃的书,让这个暑假充盈书香,一群高原教育的“自娱自乐”者也许会因为一点点的更加清醒而让酷夏变得有几许清凉。(作者:系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教育局党政办副主任)《中国教育报》20180709日第09

读书随笔

诗化的语言   无悔的人生

——读李吉林的《情景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有感

东海县牛山街道中心小学      

暑假,我挤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拜读了被誉为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的《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情景教学理论与实践》等专著,读后我感慨万千,深受感动,真不愧是大师名家,“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道出了情境教学的真谛,在转头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受益匪浅。

一、领悟情境教学的真谛

(一)一切为了孩子

李吉林大胆地运用语文情境教学实验和思索的成果去开拓新的疆域。她面对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挑战,高瞻远瞩正式提出了情境教育的构想。她认为,以“思”为核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根基,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相互渗透,融通课堂教育、课外教育与野外教育活动,联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整体联动,可以构成一个区域广远、目标一致的优化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自由丰富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在其间积极主动地活动,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特有的统整性、涵摄性的教育效应,实现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情境”、“情境教学”、“情境教育”越来越成为中国儿童教育的一个时代话语。在情境教学中,李吉林老师将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在她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欣喜、兴奋,在美妙的活泼生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学生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儿童,教育,情感,这是李吉林的今生今世。兴趣,智慧,人格,这是孩子们的此情此境。 明代诗人祝允明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 在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情境里,李吉林活在其中,乐在其中。正如李老师说的:“情境教育,就是给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动想像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地飞向美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这是我心中的小鸟之歌。”读了李吉林老师的著作,让我明白了:作为教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无论是精心备课、认真授课、还是与学生沟通交流,都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爱!对学生的爱,只有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才能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在快乐中成长的优秀人才。 

(二)敞开大爱去爱所有孩子

李吉林说:“情境教育就是给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动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地飞向美丽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这是我心中的小鸟之歌。正是‘为了儿童’,使我成为一个执著的探索者,不倦的学习者,多情的诗人。”

教学《触摸春天》前,我安排了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性活动:让学生蒙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行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之后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理解重点句来感悟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深化感受。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边想象小女孩的所思所想,学生们不仅绘声绘色地朗读好课文,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还体会到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三)诗化的语言让学生联想

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育主张作为一个真正的老师,首先必须懂得珍爱孩子纯真的情感,情境教育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至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里,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

教学《荷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荷花的千姿百态、万众风情,然后利用课件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欣赏摇曳多姿的荷花,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我就趁机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现在,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你写下来!”此时,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学生们灵光闪现、思绪飞扬,诗歌一样的语言像朵朵闪亮的浪花不断跃起:我是一朵从这些挨挨挤挤的大圆盘中冒出的白荷花,我想自豪地说:“瞧!我们长得多美!”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们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我还想对叶圣陶爷爷说:“爷爷,谢谢你把我们荷花写得这么美,当我们凋谢时,人们还能从文中欣赏到荷花。” “我是一朵快乐的白荷花,从这些圆圆的碧玉盘里冒出来,风儿轻轻一吹,我仿佛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身着洁白的衣裳,配上碧绿的裙子,与同伴们在风中舞蹈呢!”儿童随着扮演角色、担当角色,顿时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知觉,会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与其他角色的关系,设身处地体验角色的情感。儿童的经验在情境教育中被充分地利用,并延续,日益丰富起来,在此情此境中,儿童的身心很自然移入所扮演、担当的角色。于是,自己仿佛变成了那个角色,我与角色同一,角色的喜怒哀乐,仿佛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

二、情境教学的艺术

(一)情境教学的“行真”

情境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形真”。“形真”即形象真实,就是把课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的形象真切地再现出来,以鲜明形象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感知过程,将语言所描写的内容具体化、化“情深”是情境教学的又一特点。李老师深深体会到“情境教学缺乏情,那境就会变为死板的、形式的,只有情深才能境活”。语文教学读一篇文章,要通过语言文字,再现作者的“景语”“情语”,使学生深切体会和领悟作者的用情之笔,对自然、对人物、对事件的挚情,理解作品的深远的意境,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从学生讲,对于思维能力并未充分发展的小学生,情感表现得极为丰富。

(二)情境教学的“情深”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形与情是统一的。正如李老师所讲:利用板画再现情境时,“不仅画面有‘形’,还要有情;教师描述,不仅要有情,还要有‘形’”。这样才能以“形”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此“形”又因伴随情感而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达到儿童情感的变化。

(三)情境教学的“审美”

李老师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情境教学把审美教育贯彻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美的能力。对美的情境、美的语言如果不能感受,就谈不到欣赏美,更谈不到创造美。学生学习一篇文章,首先是从感受开始的,从语言叙述中,感受到作者所写事物、人物、景物之美。学生写一篇作文,也要对所写事物、人物、景物有所感受,感受到哪些是美好的,哪些是丑恶的,才能用语言去表达。为此,情境教学设计了把学生“带入情境,感知美的表现”的教学环节:一是带入图画描绘的情境,二是带入生活的情境,带入到大自然中欣赏美,三是带入想象中的情境。使学生从具体的、美的情境中,感知美的表现,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三、情境教学的发展性

(一)准确性、规范性的语言训练

在训练学生语言时,李老师非常重视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教学“三心二意”这个成语,李老师采取了“根据课文前后两部分,小猫钓鱼前后两种不同的表现作注释:一会儿钓鱼,一会儿捉蜻蜒,一会儿又去捉蝴蝶……像小猫这样做事不专心,一会做这,一会又想做那,就叫‘三心二意’”。学生理解了“三心二意”,就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独自说出“一心一意”的词义,再在句子中加以练习。她认为儿童言语的“发源地”就是具体情境,“情境是发展语言不可缺少的广阔的场景”。为了训练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李老师主张从模仿开始,紧密结合范文进行,如朗读、背诵和接近原文的复述是经常性的训练。如“初读课文要真读;理解课文要有节奏地读;重点部分反复读;推敲词语比较读;体会感情有表情地读”。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教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多读之后,课文的规范语言就逐渐成为学生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思路也进一步为学生所了解。即熟读精思范文,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儿童语言的发展靠积累,多读名家名篇是儿童积累规范语言的重要途径。

(二)整体性的语言训练

情境教学强调整体性语言训练。认为“只有从整体出发,组织训练,才能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提出“以促进儿童发展,组织教学全过程”的设计,以读书为阅读教学程序的主线,并把认识、能力、智力、非智力结合在一起,统一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即初读──读通,细读──读懂,精读──读深。通过完整性地阅读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把时间用在复述、讲故事、续讲、对话,写话、写日记、写作文上。从一年级开始,每天写一句话,二三年级每天写一篇短小的观察日记,四年级平均每周写两篇观察日记,加上作文课上的三周两作的观察作文或命题作文。儿童经过五年的这种整体性书面表达练习达550次以上,大大地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扩展性的语言训练

1.凭借情境、丰富词汇、发展语言

李老师的课经常是抓住一个关键词,让学生学会一串词。例如她教学《初冬》一课,结合学生课前观察的初冬景象,懂得“冬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冬”。然后举一反三,春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春;夏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夏;秋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秋。一下子就让学生掌握了“初春”“初夏”“初秋”“初冬”一组词。这样的语言训练多么生动活泼,不仅丰富了词汇,同时也为理解这一段启动了学生的情绪,尤其是使儿童理解了在什么情况下用上这些词,对学生以后作文帮助甚大。

2.凭借情境、扩展句子、发展语言

学生语言发展的基础是掌握好句子。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学生能把句子说好或写好,就会为作文打下牢固的基础。情境教学很重视句子训练。给句式训练句子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教学《荷花》第二小节,通过读,教师提示句式: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  )荷叶,又看到(  )荷花,还看到(  )花骨朵。要求学生用“又”“还”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然后再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就是要求在荷叶、荷花、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好、更美一些。

(四)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1.变换句式训练

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第二小节有一句:“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教师指出:作者告诉我们沿途停着军舰,这是哪国的军舰?如果直接叙述,应该说哪一句?(“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但是课文上用了两次否定。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从表达句式的不同,体现出作者对帝国主义侵略祖国的愤懑之情的程度不同。接着李老师又提出:面对这样不合理的现象,如果提出责问,可以怎么说?如果提出反问,又可以怎么说?这样的语言训练,不但会促进创造性语言的发展,而且将发展语言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了。

2.补充句子训练

教学《春姑娘》一课,提问春姑娘到哪些地方忙?她还到了许多地方去,诗中没写,你能想到吗?让学生补充出春姑娘走过的地方。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知道春天来了,到处都有春色,扩展学生的观察、思维、词汇。

3.改变人称的句子训练

教学《小音乐家杨科》,读完第三四小节,凭借课文插图学生想象,进行改变人称的句子训练,让学生表达内心感受。这种变换人称的语言训练,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改变人称叙述。李老师很注意启发、提示导语,教师的设计非常用心。

总之,情境教学是活生生的素质教育,是以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情境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的情意为动力,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喜怒哀乐的心灵倾述,个性的发展。情境教学是以我国传统的文论“境界说”为基础,以现代教学论、儿童发展心理学为指导的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它开创了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理论的新天地。虽然我已经将李吉林老师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但只是依葫芦画瓢,与李老师的教学水平还差十万八千里呢,我将再接再厉,自我提升,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更加科学、有效,力争做一名高素养的教师。

淡定从容:做内心强大的教师

——《做内心强大的教师》读后感

东海县和平路小学教育集团    李马芳

这是一本戳中教师痛点的心灵开悟书,能帮助教师从心理学角度了解自身的困惑,引领教师疗愈内心的伤痛。48个典型案例能让你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实现一次心智成熟的旅程和真正的心灵洗礼,更好地接纳自己。杨敏毅和王震两位老师从专业发展、人际互动、婚姻家庭、个人成长四个方面切入,将我们从狭隘的学校教育的教师概念中解放出来,扩展到教师的家庭生活,如此,对做一个内心强大的教师的内涵的理解就更为全面、立体、有人情味,因为教师毕竟是人,只有从人的角度关注教师,才能更多地探寻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背后的辛酸苦辣,才能更好地诠释一个内心强大的教师的应有内涵。

一、你的优秀,无可替代

优秀只能从勤奋中得来,没有勤奋的工作哪能换来骄人的业绩,没有勤奋的工作哪能换来别人的尊重与敬佩。这是一条艰难的通向成功的路径,也只有这条路才是教师成长的光明大道。说到优秀,让我想起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他从一名普通的民办小学老师成长为一名职业作家靠的不是别的,靠的就是勤奋,他如饥似渴的阅读中外名著,走遍陕北高原的山山岭岭,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创作小说《人生》只用了21天,那是废寝忘食,全力以赴的结果,在孤独的写作中他战胜了人性的懒惰,建立起作家应有的尊严,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像牛一样工作,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是不优秀呢?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被忽视呢?有时,我们常常会抱怨命运的不公,抱怨领导的不尽人情、抱怨同事的狭隘、抱怨学生的乖戾,其实抱怨丝毫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需要正视目前的困难,勇往直前。有时,我们也会有混日子的状态出现,每天不能够安下心来钻研业务,上课只是重复自己,没有更多的挖掘和拓展,写教案和心得基本上就是网上下载,我们的原创意识被懒惰和不负责任所取代,我们也没有认真了解学生、诚心地与学生交往,处理问题只是观察事物的表象而没有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所以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生起无名之火,就焦虑万状,就恼羞成怒。教师如何能够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一是做好自己,教师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能被别人的评价左右自己,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对于别人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要批判地接受,对于一些事情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教师尤其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二是明确方向,作为一名教师,要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一般来说,教师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名师、教研员、学校管理者三个方向,教师要仔细斟酌,慎重选定目标,并为之努力。三是选好学校,要综合考量一所学校,包括学校的自然状况、师资状况、办学水平,办学性质,尤其要看看这所学校的校长是否为专家型校长,看看这所学校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要好好评估一下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特长等能否适应这所学校的需要。

二、人际交往,阳光心态

 

教师的人际交往相对比较简单,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事、学生以及家长,但在交往中教师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和同事相处方面,比如,有的老师愿意讲究别人,别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他第一时间就给大家讲出去了,没有注意是否给他人产生了不良影响;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评职称拉帮结伙、倾轧他人,搞团团伙伙。在对待学生方面,比如一些老师为了办班补课违背家长意愿让孩子私下里去自己那里补课,如果不去就给穿小鞋;比如一些老师对待刺头的学生不是关心爱护而是采用威胁手段打压学生。这些都很不正常,有的甚至违背了法律和道德,这样怎么能处理好和他人的人际关系呢?这样不出问题才怪呢?这里强调一个词“智慧地”,智慧理应成为教师处理人际关系的常规装备。面对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家校纠纷,面对越来越难管的学生,智慧地处理人际关系能够春风化雨,取得理解和支持,有利于各项工作的稳定开展。一是有感恩心态。要感激命运带给你这样一个工作环境,让你遇到了这么多同事和学生,这种人生交集虽是偶然,但又弥足珍贵,在交往中,许多事需要我们沟通融合,无论如何我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我们要尽力做好中间人,做好上下左右的沟通,起到润滑油的作用。二是与人交往有度。这个度包括尺度和角度。过又不及,说的是过度,过了许多事情就会越界,就会出格。比如在对待学生上,师生既不能过于亲密,也不能过于疏离,要保持正常的、融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更要对学生满怀希望,善加引导。当遇到问题和困难要学会多角度思考,不要一条道跑到黑,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尽量多地为对方着想。要把尊重、理解、接纳和包容作为人际交往的密钥。

三、经营生活,温柔相待

生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可能是不一样的,但幸福往往属于那些勇于战胜生活的窘境的强者,当然,我们希望凡事完美,但世上哪有那么十全十美的事呢,“人生有一个四大平衡法则:有利有弊、有升有降、有长有短、有喜有悲”,我们在祈求命运的眷顾的同时只能在这个纷扰的凡尘修炼好自己,诗意而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即使生活对我们不甚温柔,我们也不必对生活生起嗔怨。都说人的一生有四次好机会,一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有个好父母,二是读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三是有个好伴侣,通过婚姻来改变,四是如果没有前面的机会,一切都要靠自己改变。其实许多时候,外界的影响只是偶然,生活的质量主要还是靠自己。主要做好三个方面:

一是找好另一半。择偶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你下半辈子的生活质量,一般来说,必然要选择“三观”,文化、兴趣、爱好相似的,两人之间有共同语言,有共同追求,有为爱而牺牲的品格,这样才能互助互爱,爱情的小舟才不会说翻就翻,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择偶标准,要不就是剜筐就是菜,要不就是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另一半。婚姻从本质上说是从法律上对双方爱情关系的约定,但一纸证书并不能代表真正的爱情。爱情可以让两人真正融合,但爱情也可以让双方暴露全部。有时,单身未尝不是幸福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是做好另一半。一旦走进婚姻的殿堂,就一定要承担起这样一个未曾有过的角色的义务和责任,要力图做一个好妻子和好丈夫。两人要不断地磨合进而达到包容直至和谐。两人都要有和对方同舟共济的决心,都要有能够共度此生、忠贞不渝的信念,婚姻的质量还是取决于自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增进对配偶的了解和认同,鼓励对方实现事业的成功。要从家庭的长远发展来看待遇到的困难,遇到困难不要直接迁怒于对方,而要共同攻坚克难。比如遇到赡养老人问题,要积极为老人着想,当然,做好另一半的前提是要拥有独立的人格,不能凡事都依附对方。

三是管好下一代。下一代是夫妻两人爱情的结晶,是两人基因的延续,下一代的幸福直接牵系着父母的心。教育好下一代让两人有了共同的神圣使命,这项工作让我们体会到了传宗接代的美妙和价值所在。真正的爱是陪伴,要珍视亲情的价值,多拿出亲子沟通与交流的时间,不要只为了挣钱,而耽误了孩子幸福的童年。要做孩子身边的榜样,无论在做人上还是在做事上,让孩子投来羡慕、敬佩的目光,让他们发生肺腑的进行意义的辨别和判断,日常的耳濡目染终将成为教育的一部分。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包办代替,不能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实行绑架。教育下一代是人生的美妙体验,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茁壮成长,自由翱翔,偏激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无所适从,失去自我。作为家长要尽量自己带孩子,这样既容易和孩子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又不至于让孩子形成依赖老人的习惯。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孩子的初心是为了孩子的幸福、健康、快乐。

四、直面缺憾,自我悦纳

人是上一代完成的有缺憾的作品,我们有时对自身的身体抑或心灵都要平静地接受,不完美或许是好事,它让我们有了追求完美的渴求。那么,就让我们拥抱不完美的自己吧,用一种快乐闲适的心情,让我们的身心都能像风一样自由。

花点时间看自己。我们总是愿意向外寻求,寻求世界的奥秘,寻求他人的理解,寻求物质的满足,但恰恰在向外寻求的过程中,我们变得浮躁和迷失,我们缺少了静静体会的美好。我们需要花点时间独处、冥想、内观,跟自己达成一个和解,接纳自己的不足,坚信自己的价值,别让被人的评价左右自己。

花点时间爱自己。作为教师来说,工作辛苦,压力不小,责任重大,来自社会和家长方方面面的压力,让教师身心疲惫,一些教师出于亚健康状态,有些教师年纪轻轻就得了重病,这不是我们生命的初衷,一个不爱自己的老师怎么可能有能力爱他人呢?所以教师要花点时间爱自己。要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修养自己的身心,尤其要学会处理压力;要培养健康高尚的人生志趣,完善自己的爱好,琴棋书画、诗书礼乐,都能让我们心灵宁静闲适;要养成作息规律的生活习惯,保健自己的身体,跑步、骑行、瑜伽都是很好的方式。

花点时间交朋友。朋友是一生中的宝贵财富,有了朋友许多不完美有时成为别人津津乐道的优点,有时朋友就喜欢你的真实。要有足够的自信交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自己并不完美,

但在和朋友交往中我们可能就会不断提升起来,主动与他人交往本身就是对不完美自己的一个拥抱。

读《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经典案例评析》有感

东海县牛山小学教育集团    刘安玲

今年暑期,我认真阅读了《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经典案例评析》这本书中,汲取了那些优秀的班主任的工作经验,感慨颇深,对我今后的班级管理也将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书中多篇案例都阐述了鼓励的教育效果,它能使学生振作精神。书中多名优秀班主任都提到“孩子需要鼓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生存”。可见鼓励的作用对教育孩子多么重要。但遗憾的是,在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往往不重视鼓励,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治”孩子上,呈现出“我讲话你不听,我就要骂你,甚至打你”的现象,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某些问题孩子身上变成了徒劳。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的精神感受往往比物质需求更重要,所以,在对学生的激励中,简单的物质奖励并不见得十分有效,但很多时候,一个眼神就是一种鼓励,一片掌声就是一份奖赏,它比物质更实惠,比金钱更珍贵。它能使学生深深地感到被爱,被认可,被尊重。

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很久以前就指出:“应当象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因为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赞扬。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恰如其分的鼓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鼓励是引导学生搞好人际关系的“良方”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人人之间关系和谐,人人都处于积极做事的状态。当学生思想处于“休息”状态时,教师要用鼓励语言激发学生再前进的潜能。班级中,总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人交流,人际关系相当的“紧张”,班主任要及时的与孩子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大胆的与别人交往。我们班有个叫孙呈的孩子,上学期从福建转来的,父母离异,性格内向,刚到我们班时,一个星期都听不到他主动的说一句话,即使是对于老师课堂上的提问,也是用“小猫叫”般的声音来应答,无论怎么引导,还是维持原状。所以,每当看到这种情况时,特别的着急,我也有想呵斥他的怒火,但是好多次都克制住了。因为我知道,越是这样的孩子,越是不能大声的责怪,否则的话情况将会越搞越糟。我先是在课后找他谈心,开始他是不怎么说话,我就鼓励他,几次之后,我发现我们的话越来越多了。我就进一步的鼓励他试着与别的同学交往,渐渐地他也和别的同学一起去厕所,一起玩了,还不时地会听到他开心的笑声。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在鼓励孙呈与同交往时,我也鼓励其他的孩子积极应对孙呈的主动,利用集体温暖来感化孙呈,让他尽早的融入到班集体中来,不在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

班主任经常在班级中使用鼓励语言,我想也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也会对别人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怪,这将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二、鼓励是班级活动出彩的“妙招”

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好多的活动,差别不大的孩子,却可以在活动的过程有着不同的表现,也会有着不同的活动效果。班级搞竞赛活动之初,班主任应该给学生“加热”,增强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在活动结束之后,无论学生取得了怎样的成绩,都要给予他们鼓励,比如“再接再厉”“下次再努力”等。本学期学校开展了班级文化布置、评比活动,我首先让他们看看别人家是怎么做得好看的,然后鼓励他们:只要全体同学凝心聚力,我们一定可以比他们布置的更漂亮的,相信我们自己的能力。在进行学校广播操比赛那段时间,我是身体力行,陪着他们一起练习做,并在做的时候鼓励他们:“再坚持一下,胜利就在我们眼前了”“你们做的是一边比一遍好了”“我们不怕阳光,因为阳光是在为我们加油呢”……果然,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之下,班级文化布置和广播操均获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由此可见,教师适时的鼓励语,就像是“灵丹妙药”,就像一股神力,会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潜力,不断地为班级活动创造奇迹!

三、鼓励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辅导者、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的一环。班主任要负责全班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本班的教育教学质量。班主任的工作细化至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之中,班主任教学自己所任的学科时,要抓住任何一个鼓励学生的机会,课堂上的精彩回答,课后写漂亮的一次作业,考得了比上一次好成绩……对于表现好的要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对于落后的要鼓励他们奋起直追。记得刚学完《灰椋鸟》那篇课文时,我布置同学背课文、有十几个没有在我规定的时间内背完,当时我并没有大声的呵斥,而是又一次地鼓励他们,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后来,他们仅仅在我规定的半天中抽时间背诵,最后,在我第二次规定的时间内全部完成任务了。

俗话说,“大到八十三,小到手里搀”,有哪一个人不喜欢听到别人的鼓励?现在的孩子需要“夸着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给学生鼓励,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轻轻地抚摸,都有可能改变学生的命运。老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现在各地提倡赏识教育,虽然赏识的有些过头,但是,老师如何适当的对学生“赏识”是相当重要的。老师对学生的即时肯定和表扬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将会逐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产生兴趣。我们班有个智力和较低的孩子,对于各门功课的学习都相当吃力,英语和数真可谓一窍不通。作为班主任,我的责任更为重些,她不学英语可以生活的很好,但是中国人是离不开语文的。所以,为了让她今后更好的生活下去,我必须让她多学点语文知识,哪怕是多学一个词语也是好的。记得有一节课,她默写对了一个词语,我及时的鼓励她,她的小脸蛋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后来,在我的不断鼓励之下,她使出了吃奶的劲去学,现如今已经会认会写2000多个汉字了。 

另外,班主任还要对学生的其他学科的成绩给予高度关注,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均衡发展。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经常向其他的任课老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定期开好每一次成绩分析会,以鼓励为主,例如“某某,你真是我们班的小状元”“你比上次进步多了”“一次失败,不要紧,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很出色的”“努力一些,下次你就会成为我们班的小状元的”“你很聪明,再勤奋一点,你会很棒的”让学生找出自己的闪光点,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为学生的前进增添动力。所以,老师们,不要吝啬你的鼓励!我相信鼓励对所有人都很重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他就会进步。

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繁杂的,学生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班主任也是一个个感性的人。所以,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难免会有学生让老师生气的时候,这时候,只要班主任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将对学生的满腹呵斥语转化为一句句鼓励语,我想老师们眼前的一个个“倒霉孩子”将会变作一朵朵娇艳的幸福花。那时候,孩子快乐,老师看着也快乐。

亲近经典,做一个幸福充实的老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东海县海陵路小学     

“最是暑假读书时!”忙碌的学校工作接近尾声,伴随着炎炎夏日的来临,舒适而又轻松的假期已悄然而至!欣欣然冲到阅览室,选了十几本自己喜欢的著作,满足地报于怀中,当然少不了那本最爱——《给教师的建议》。夜幕降临,静坐在桌前,重又拿起了那本书,细细品读着,徜徉在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大教育家的智慧之河中,真切地感受到那春天般的感觉——清新自然而又内涵深远。

轻轻掩卷,心中温暖而又欣喜。《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精髓,他的教育思想来源于长期的教育实践,是他从“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对学生、教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长期观察、研究的结果。读着这本厚厚的书,如同在聆听一位长者细细阐述着教育的真谛,一个个生动的教育实例,一段段精辟的理论分析,不光让我渐渐认清了教育的品质,也让我的心灵纯洁高尚起来。读他的理论著作,感悟他的教育思想,更能触动我的心灵,更容易引起我对过去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各式各样的新理念,新模式充盈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当我们无所适从,无法把握的时候,静心读这本著作,对于我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的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曾经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赶时髦,我也搞了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结果喧宾夺主,课堂效果很不好。于是我带着自己的迷惑到书中寻找智慧,“对少年的脑力劳动进行观察使我们得了一条结论: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其结果不光课堂纪律不好,学生的大脑皮层也会进入‘某种麻木状态’,无法从事正常的脑力劳动。”学习是一种高级智力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兴趣被激起的标志,不是那种热烈的场面,而是一种“灵敏的寂静”,在这种“寂静”里,学生们仔细倾听着每一句话,积极思考着每一个问题。试想,这不正是新课程应追求的境界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这是给我努力方向的钥匙,我要想办法让书籍成为我的学生的精神食粮,伴随他们健康成长。“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一个叫费佳的学生由令人头疼的学困生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他的成长经历使苏霍姆林斯基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呀,阅读能启迪人的心灵,但对于给后进生阅读的指导是我教育教学中的空白,想想自己平时的做法无非是:花时间与后进生磨,然而多数时间是双方两败俱伤。

是啊!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我班有一些“学困生”,为了帮助他们,我通常的做法是:给他们开小灶补课,降低知识难度,减少作业量,不准读教科书以外的书,以保证他们不分心等等。尤其是中午的阅读课,我都会把他们拉过来做一些基础练习,没想到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不仅成绩提高甚少,而且对老师表现出大大的不满。我百思不得其解,一晚,又读这本书时,一段清晰的文字跳入眼帘,“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顿时,豁然开朗,应该把阅读当作提升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这一段话对于因无效劳动而痛苦的我来说,正如一缕春天的阳光,照亮了我迷茫的内心!真可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从中道出了教师成长的秘诀——读书。“教师要多读书”这个观点已越来越为大家接受。可我有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备课、上课、批作业、补差等已忙得我焦头烂额,哪有时间读书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觉得自己有点黔驴技穷,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使得我不阅读也心安理得。无意中,我在网上看了一段对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视频访谈,他说:我们每天的吃饭、刷牙、洗脸需不需要毅力?不,这是习惯。我读书、写日记就像每天吃饭、刷牙、洗脸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习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现在忽视了读书,忽视这习惯的养成,等于现在放弃了充实自己的机会,也等于现在失去了提高自我的最佳机会。专业书籍的阅读、领会以及再发挥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对于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会有裨益;非专业书籍的阅读同样重要,它会从另一个角度来拓宽我们的思路,更加广阔地增加我们的智慧。我会牢记书中所说“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养成习惯。

“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对于后进生我恰恰关注的更多的是他的学习,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我会千方百计让他掌握,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为了他的成绩能提高一、两分,我倾注了心血,牺牲了休息时间,经常弄得自己身心疲惫不堪,曾经多次反问自己:这样做对吗?对学生的发展有用吗?读了这本书我决定做到“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

“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点点成绩……”这将成为我每一节课的目标。

当我捡起教室的一张废纸,不动声色地丢进纸篓的时候,教室从此很少出现垃圾;当我把早餐送给没吃饭的孩子的时候,我的办公桌上常会出现许多小零食;当我拎着礼物走进一直令我敬仰的小学老师家门的时候,老师说我比她当年还优秀……这时,我又想起了书中的那段话:“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这也许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吧!

感谢苏霍姆林斯基,感谢《给教师的建议》,你让我在迷茫中找到答案,让我在渴求中吮吸着智慧的甘霖,给我带来春天的般的感受!尽管教育活动纷繁复杂,但教育的本质是不变的,因此在我看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值得我们读一辈子的书!

默默耕耘  静待花开

——《只为做一位良师》读后感

东海县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     张邱伟

“老师,祝你节日快乐”,稚嫩的童声让我目光从手机上离开,看着站在面前的两个女孩手里各拿一支花,这才突然想起来今天是教师节,我连忙说声谢谢,而不等我说完,他们便如云雀般高兴的跑出了办公室。

看着桌上的花,突然感觉时间如此之快,转眼间,这已经是自己在这平凡的教学岗位上迎来的第八个教师节了。身在农村教学一线的我,本着对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可是教学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成绩不够理想、后进生太难抓……所以对于如何做一个好老师,我也做过思考,并将想法付诸实践,但结果总是不大令人满意。偶然的机会让我在书城里看到了孙老师这本《只为做一个良师》,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被书名深深吸引,究竟怎样的老师才算是良师呢?带着这个疑问开始认真阅读,而读完这本书后,之前被问题困顿的大脑瞬间豁然开朗。

在这本书里,孙老师用生命真诚地诠释了良师的丰富内涵和美妙意境……那些动人的故事、那些真诚的话语中,让我看到了一位活得很单纯的教师,单纯到只讲究“教好书,教好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这份工作”。

孙老师在自序中说“所谓良师,是愿意像欣赏和等待一个个花苞渐次开放一般欣赏和等待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老师,不因花朵的迟开而着急,更不因未结花苞而放弃。这,正是老师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对教育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尊严,呵护他们的生命成长。”

作为一线教学老师,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很多时候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那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我们认为成绩就是学生成长的信条,很少关注学生生命成长规律;我们看重班级集体发展,很少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于调皮捣乱的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与教导,没有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习惯性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采取的方式往往简单粗暴,批评、指责、罚站、写检讨等等。

而孙老师的做法却截然不同。他的班级曾有这样的一名学生:爱接话头、不断地违反着教学纪律、干扰其他学生学习、看漫画小说、不拿课本等等。这样的学生在我们很多学校都存在着,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以批评教育为主,以请家长为辅,反正是眼不见、心不烦,趁早放弃他。然而,孙老师是这样做的,她善于观察学生的课堂变化。终于,在一次习题课上,这个学生没有带卷子,她走过去,用温和的语言与学生沟通,用鼓励的方法表扬学生,这些语言是那么真诚、是那么贴心。之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终于发生改变。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都有自己的个性,如果我们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个体,用懈怠的眼光看待不听话的学生,有可能这样的一个行为就毁掉了孩子的一生。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和我一样,面临这样的困惑:学生这么多,我们哪有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孙老师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说:“纵使很难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但至少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必要的帮助、点拨,遇到一些很有个性的、特殊的孩子,要给予关怀、尊重”。这个社会,没有哪一个人是不渴望别人关注的,更何况是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呢?一个简单的行动,对很多老师来说,可能认为不值一提,然而它在学生心中会起到怎样的效果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孙老师这个案例告诉我,一次深切地关注、一句真挚地表达能够唤起学生的发展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或许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听话,班主任罚站,任课老师罚站。作为一名任课老师,你的课堂有学生被罚站,你应该怎么样来处理呢?多半都会采用以下方法:第一,继续站着;第二,去班主任办公室;第三,暂时让他坐下吧。

如果你选择第三种,那你是一位明智的老师,孙老师就是这样。她说:“越是不断被批评、被罚站的孩子,她会越来越不在乎批评,脸皮越来越厚,也更容易犯错,表面上满不在乎,内心实际更加自卑。因此,惩罚,要用恰当的方式,以不伤害学生的尊严为前提,惩罚要以有助于学生自省、改正的方式进行。”这些细节,往往是我在教学中忽略的。

孙老师说:有些孩子犯了错误并不是他有意捣乱,纯粹是由于他没有良好的习惯或者自控能力差,老师简单的批评没有任何用处,还可能让学生表现得更糟;若惩罚不当的话,也难以改变学生,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那么,对待这样学生,老师不妨改变惩罚的方式——将惩罚“包装”成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甚至将其变成一项“光荣的任务”,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不露声色的起到教育的作用!

从孙老师一个个真实的教学小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他对待教育的热情和智慧,同样也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关注每一个生命的个体,暴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多一份关爱,多一次鼓励,多一点欣赏,孩子将会迎来不一样的生长空间,绽放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读后感

东海县第二幼儿园     陶西柳

今年暑假我利用在家的时间读了《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这本书,读后感触良多。这是一本关于孩子心理问题沟通的书,是一本通过各类事情跟孩子沟通一本好书,里面有很多心得,我觉得是一本值得所有父母看下的好书。

书里最开始第一句就非常喜欢:愿所有大人都能陪孩子一起面对生命的挑战,遇见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与光荣时刻。简单的一句话,透漏太多,现在每天能真正陪伴孩子的父母有几个,没事我们自我反省,每天回到家陪伴孩子时间长,还是陪伴手机长,现在特别很多爹都是陪伴手机,各种游戏呀,别说跟孩子沟通,很多爹跟媳妇沟通都少。最好能约束自己,孩子需要我们陪伴的时候不是很多,大了我们想陪伴都难,人家有自己的伙伴,不需要我们了,慢慢我们也就跟不上人家的脚步。

这本书一共分九篇:

第一篇创造一个说故事的内在空间:叙事氛围的营造,跟孩子沟通要用对的方法,找对孩子的突破口,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说,没关系耐心去找突破点,很多时候可以让孩子画出来,我们通过孩子一幅图,明白孩子内心一些事情。

第二篇把孩子和问题分开:外化跟孩子沟通时候不要把任何问题,跟孩子本身联系一起,孩子其实很多时候思想孩子比较单纯,不要把自己复杂的心思按在孩子身上,不要以吵结束沟通,这样慢慢孩子就会不跟父母沟通,心里堆积太多问题。

第三篇,寻找问题以外的故事版本:支线故事的入口。定期跟孩子沟通,去倾听孩子内心一些事,不要总觉得自己很忙,没时间跟孩子沟通,或者觉得孩子能有多大心事,错过沟通。

第四篇,让孩子的支线故事细致而精彩:支线故事的丰厚人的生命开始历史化,问题也就不再是孤立而又巨大地存在着,问题以外丰厚又连贯的生命力量也就有机会出现。不要害怕有问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第五篇与爱的声音联结:重组会员可以通过自己某一个时候来见证自己的故事,这样理解就会贴近,让自己更懂应该怎样去做。

第六篇,给孩子一个舞台:观众与见证在见证仪式里,让大家聆听孩子的故事,让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孩子知道问题所在,对孩子也是一个锻炼,对我们自己也是了解孩子平时家里没事整个家庭小表演我觉得也是非常完美的。

第七篇,跟孩子重要他人合作:与系统工作。可以让孩子想跟父母说的写信给父母,或者画出来,很多事当面不好意思说,这样就好很多,父母平时没事给孩子写个小纸条,感觉肯定更不同。

第八篇,小奇的山羊村:一个个特别的咨询实例。一个人能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想问题,问题基本就解决了,面对孩子多去倾听。

第九篇,与父母的咨询工作。孩子大了后各种问题就多了。其实不管到啥时后,只要你多用心,孩子跟我们永远都会像朋友一样,没有秘密,这时候就看我们自己去努力,去把问题解决好,像他们小时候一样的依赖我们,而不是觉得他们翅膀硬了,不需要我们,生活如果到那时候孩子自己都有点管不住了,那时我们就被动了,不管到啥时一定不能这样被动平时没事多跟孩子做一些亲子游戏,小时候玩具,大了都是出去各种探险陪伴孩子不一定就要走多远,而是你有没有用心,不管怎样陪伴,一定的专心,不要让孩子做事三心二意的。

在未来日子让我们一起用心陪伴孩子每一天。让孩子觉得家就是他们最幸福的港湾,珍惜陪伴的每一天。我们要用耐心和智慧去陪伴孩子走过一段美好的时光,遇见美好的自己。陪伴孩子需要耐心。我是一个性格急躁的人,一旦孩子不听话、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或者做错了事,我的怒火就会立刻漫延开来,把孩子烧得告饶,乖乖听话。但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个性和主见,我的怒火往往点燃孩子的怒火,两股火苗窜窜在一起,就会燃起熊熊大火,把我和孩子都会烧“焦”,两败俱伤。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懂得,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就有一个不耐心的妈妈,一个自以为是,控制欲很强的妈妈。而我就那样的一个妈妈。《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以一个个详实的案例教导我们如何去打开孩子的心扉,与孩子好好地沟通,耐心是首要条件。不急不躁,温和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孩子才会愿意跟你交心,说出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吐露他们的心声。陪伴孩子需要智慧。耐心可以让我们做到与孩子好好沟通,但要让孩子打开心扉,敞开心门,则需要智慧钥匙,才能打开孩子心门上的那一把锁。《陪伴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以一个个详实的案例、深入浅出的指导,让我们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培养与孩子相处的智慧,让孩子在面临困境时,被温暖的善意所款待,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尤其是母亲,最能给孩子带来安全与温暖。而我们却因为无知,做了多少伤害孩子的事。

通过读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受益都很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矛盾体,不光是孩子我们成年人也是。只是成年人的解决和处事方式好比孩子委婉很多,不像孩子那么直接的表达。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需要我们耐心的去引导,在与孩子对话的过程也是我们的一个学习过程。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多读《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这类心理咨询类的好书,读懂孩子的内心,陪伴孩子,支持和帮助孩子去努力去拼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和美丽。陪着孩子成长,陪孩子遇见最美的自己。

爱的价值是奉献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东海县张湾中学    顾得培

暑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语文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教师的师爱应该表现在对学习、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关心上,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做他们的贴心人。如果老师总是以教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作为一个老师,时刻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要善于和学生交朋友。一家报刊对近千名学生进行调查,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希望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而喜欢渊博知识型老师的尚不到三分之一。可见,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当然,师爱决不是只爱某些孩子,而是爱所有的孩子:不是一时的爱,而是永恒的爱;不是表面的爱,而是发自内心的爱。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

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我们不能以学习成绩来判断孩子的能力,那样对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们要肯定他们的长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他们的长处带动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

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的高尚的结晶。它既有人类关心幼小、爱护稚弱、促进新一代发展的自然朴素之情,更有对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憧憬和负责的精神。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这种爱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教师对学生的爱,包含了对学生中每一成员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期待。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师生关系的和谐性,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的进展和成效。爱孩子就是要接触孩子。

当一个学生受到教师的热情关怀和爱护,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就会逐步学会用友好、合作的态度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获得爱的能力。这正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基础。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而这些品质正是我们教育学生所希望塑造的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教育实践证明,师爱是教师美好心灵的一种表露,是优秀品质的一种表现,这是学生最现实的审美的感受,使他们亲切地感受到教师心灵的美好,获得真、善、美的熏陶,从而激起仿效的欲望。总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工作中要用爱心感染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懂得付出爱,

懂得感恩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读书活动,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随笔

东海县安峰初级中学     郄利霞

今年暑假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写论文过程中,拜读了方华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刚拿到这本书我被“温度”两字吸引,心里想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有温度的教育”?于是携着疑惑翻开了这本书……

本书是从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还有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做有温度的教育》,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温暖,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实话说我对“教育”二字的理解不那么深刻,但是读完此书让我领悟到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温度的事业,教师有温度,学生才会有温度。在王兮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中,王老师注重了成长环境的温度、管理的温度、课堂温度、德育温度、活动温度等等,在所有的教育互动中均注重了一种人文的关怀。

细细地品读这本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我不由的为方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本书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的解决方案和采取策略。我从未见过方老师本人,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他有大量的实践、阅读、思考、写作经验。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高度,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的教育高度,方老师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下面我来具体谈谈做为一个新教师阅读本书后的感触:

一、解决教育困惑

工作中,无论是做为一个班主任还是做为一个数学老师,我都遇到了许多问题,可以说大部分问题在校长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都陆续解决了,但是还有些问题没有得到恰好的答案,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解答。同时,本书也把我教育工作中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法更直接的呈现在了我的眼前,让我豁然开朗。

二、指明努力方向

做为一个新教师,我在摸索中慢慢前行,作者的教育观让我对教育的反展形态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确立了做为一个新老师该努力的方向,而《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这一年的的教学工作,虽已而立之年由于业务不熟却多有浮躁,阅读本文让我明白我需要静下心来给学生和自己重新定位。

三、纠正错误观念

原来我认为家校合作是做给社会看的成分更多,葛溪乡小学多次成功组织了家校合作活动,如“冬日‘三送'进百村”“百名教师齐携手,共创家校一家亲”、“集体家访”等活动,由于自己的认识不到位,这些活动大都积极却被动的参与其中,从未对其主动参与和思考活动的意义,现在通过《“独行侠”做不好教育》这篇文章我了解了它存在的意义,更明白了在家校合作中教师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家校合作工作是用不同的方式减轻老师平时在工作中学生带来的烦恼和心累,辛苦一阵子,轻松每一天。

四、看到教育希望

做为乡村教师中的一员《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这章节让我看到了一个教育局局长对乡村教师的关注,看到了一个教育局局长想尽各种办法来对乡村教育的政策扶持。《乡村教育薄弱是因为没有获得应有的待遇》一文将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透彻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这些都让我这个乡村教师看到了事业希望。

做为一个新教师的我对于书中一些词句还无法深刻的理解,但我想通过今后的工作,我定能从中领悟出它们的意思。因为我知道,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只有不用心学的人。我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做一件事情必能成功!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渗透在教育中,让孩子在有温度的教育中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

五、赢得家长信赖

班主任老师重要的职责就是成为沟通学校、家庭的纽带,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可以搭建好家长委员会班子,唯才是用。还可以将老师的教育理念传达给父母,培训好父母,告诉父母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更要搭建沟通平台,用温馨的语言让沟通常态化。这使我感受到:所谓教育,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人的服务。

读完此书我觉得做教师就做有温度的教师,做教育就做有温度的教育。正如李镇西所说,大多数老师将教师作为一个谋生的饭碗,更高尚、层次更深的就是把这种职业当成了一种虔诚的宗教信仰。在教育这条路上我希望我能做那个最虔诚的信仰者。

《做卓越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东海县青湖中学    徐翠英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个教师,更应该以书为友,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本人利用假期读了彭兴顺老师所著的《做卓越的教师》,颇有感触。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刚翻开书目,我就被吸引了,这似乎是一部做卓越教师的兵法全书: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做会当家长的教师每一个题目都让我想尽快了解里面的内容,于是静下心来,慢慢翻阅、品味。

首先,爱护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因为爱,自己才会乐意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才会觉得不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者引用了一个个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进行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如开发潜能,爱岗敬业,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博览群书、加强研究等。其中对我思想触及最大的是第二项修炼爱我所选终不悔。回想自己从教20年的经历,曾多次抱怨工作的辛苦,但我始终没有离开教育岗位,而且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凭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啊!既然不能选我所爱,那就干脆爱我所选,因为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是一种不仅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内在的尊严与欢乐的职业。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直到自己职业生涯的结束。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让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体会学习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学会做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寄托着祖国的希望,是父母的孩子,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眼中无差生,只有差别的学生。教师的工作就是培养他们,转化他们,转变他们。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具备一名合格教师的品质。在教师眼里,所有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尽力关注每一个孩子,“为了一切孩子”是优秀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

其次,我们要做幸福的教师

作者用轻松活泼的笔调,生动流畅的语言,巧妙地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融入其中,告诉我们如何进行心理健康的调适,如何学做幸福的教师。如作者说:不是你面对的东西决定你的幸福,而是你面对的方式决定你的幸福。作者教给我们的方法有:学会阳光思考,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开心工作,学会开心生活,尤其是如何学会开心地工作对我们的指导意义重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重复着许多相同的工作,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难免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我们将本职工作当做一门艺术去研究,去追求,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工作是那么的快乐!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承受冷落,学会历经磨难,学会创新工作,我们就能体会工作着是快乐的!的内涵。

再者,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老子曾经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育人工作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相互配合。认真对待关于学生的每一件小事,促使学生珍惜时间、自觉学习、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任何一个环节太薄弱都有可能导致教学质量滑坡。因此,把小事做细致了,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一名教师要想成为名师,没有绝招,也没有捷径。没有哪一位名师是在几年之内一步登天的。他也是从每一次认真研读教材,用心地进行每堂课的教学设计,写好每一篇教学随笔,批改好每一份学生试卷和每一本作业开始的。从备课、上课到听课、评课,从问题设计到板书设计等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小事能体现教师是否优秀,也能造就优秀教师。

最后,我们要不断学习,勤奋进取

深厚的教学底蕴、超前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授课技艺,是优秀教师的追求。古代有教育家告诫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非师也。”亚圣孟子曰:“人不学不如物”。只有高素质老师才能带出高素质学生。要提高素质,必须从自主学习抓起。教育者必须先学习,教育在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不能只靠培训,自觉、主动的不断学习和积累,勤学广集,才能厚积薄发。

加强学习,学会学习,是优秀教师必备的条件。现代化教育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应当是多层的、宽广的。首先要求精和深,其次是宽和新。精和深,是指对其所教专业知识应当精确掌握、深刻理解。所谓宽,即知识面宽。知识之间是相通的,是可以迁移的。新则是追求时代发展,追求新的知识、方法和理念。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在优秀教师身上并不过分。优秀教师需要扎实的基本功,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这需要教师不断自觉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简洁精练的语言,准确生动的阐释,都是靠平时的学习和知识积累得来的。

思,让人思维敏捷。思,使你工作效率事半功倍。“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平时观摩、学习、培训给教师提供学习素材,一节优质观摩课,一次参观学习都是很好的提高机会。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认真分析,不断总结,才能获得收益,是自己得到提高。

时光飞快,转瞬即逝,我已经参加工作20年有余,在这段日子里,我有辛勤劳动的汗水,也有收获时的感到和喜悦,有迷失方向的彷徨,有一份执着,也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每天和很多学生接触,学到了很多,看到学生进步,自己心里很高兴!三尺讲台,就是我一生的大舞台,一块黑板,就是我一生的大画板,是我魂牵梦绕的向往和追求!享受这一过程带给我的充实与快乐!

让爱,以优美的姿势划过孩子们的心灵

——读《让学生看见你的爱》随感

东海县马陵山中学    杨莉莉

如果问一句“作为教师,你爱你的学生吗?”,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说“必须的呀,不爱他们,我会这么上心啊!”。的确,爱学生,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总会自觉不自觉的爱学生,问题是,学生感受到了吗?事实上,是有很多学生不但不认为那是老师对他的爱,反而会认为老师故意在和他过不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明明付出了那么多的爱,不但感化不了学生,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往相反的方向推?不由的感叹一句,“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难道全都怪孩子不懂事?对于这些问题,我一直很困惑,直到读了沈老师的《让学生看见你的爱》,我才豁然开朗:原来是我们爱的方式出了问题。现在,请将我们的那份爱以优美的姿势划过孩子们的心灵。

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这样的场景相信我们每位教师都很熟悉:学生犯了错,老师是连珠炮般的责难,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为什么违反纪律?……孩子在那里安静的听着,根本插不上话,也没有辩驳的机会。直到最后学生低头认错,我们才心满意足,才会把学生放回去。有时遇到个别倔强的学生,死活不认错,我们的火就蹭蹭的上来了,于是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轮番炮轰,直把学生轰的晕头转向,不认错都不行。其实,孩子这时候已经筋疲力尽了,被指责得体无完肤,为了尽快逃离老师的唠叨,他不得不认错,为了换取离开的自由。仔细想想,这真是一种悲哀啊!的确,我们是爱孩子的,但是真的达到教育的效果吗?全程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孩子,他本是事件的主角,却沦为可怜的背景。从始至终,我们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只是在想当然的在“审判”他。我们是不是该先听听孩子说话呢?只有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否则就是无的放矢。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颗脆弱的心,一旦被伤了,就很难弥合。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孩子的倾听者,让孩子先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对等的,才是和谐的。

不吝赞美,让学生看见你的爱。我们中国人对情感的表达总是那么的含蓄、委婉,不像西方人那么大胆、直白,这从东西方文学作品中就可见一斑:同样是爱,张爱玲会说“雨声潺潺,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杜拉斯却说“我遇见你,我记得你,这座城市天生就适合恋爱,你天生就适合我的灵魂”,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作为教师,比普通人要能说会道的多,职业使然,但是我们对学生情感的表达往往也是含蓄的。最近一位学生来看我,聊起对我印象最深的事,让我诧异的是,不是我的哪节课上的特别精彩,也不是某次我对他苦口婆心的教导,反而是因为一次发新书的时候。他主动拿了一本破损的教科书,我当众表扬了他。因为这次表扬,他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积极回答问题,也不破坏纪律了(以前他可是调皮的很)。我从没想到,我的一次无心之举对学生竟有这么大的影响。爱学生,真的要大声说出来,哪怕只是极小的一件事,但可能却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教师,要不吝语言的赞美,让学生听见你的爱,看见你的爱,感受到你的爱。

包容学生的不完美。学生上课偷偷在读课外书,读书的时候读的不整齐,有点乱,出操的时候口号喊的没有人家班级有气势……真的让人有些生气。读了沈老师的书,才发现这一切的不愉快都是因为我们作为教师,太苛求完美了,其实,我们又何尝是完美的人呢?正是因为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完美,才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教育,如果学生个个都是完美的人,还需要我们我们教师干嘛!想起张文亮的《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许多时候,学生就是那只蜗牛,我们就是那个牵蜗牛的人,既然蜗牛已尽力,我们就应该去包容,放缓脚步,慢慢的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静看云卷云舒,蜂飞蝶舞,试着欣赏孩子身上的可爱,陪着他慢慢成长。

“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让我们作为孩子的陪伴者,陪着孩子慢慢长大,慢慢进步,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学生对我们的爱,不负时光,静守心中的半亩方塘,一弯清溪,优雅的老去。

教育理想的诗和远方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    阚北京

暑假中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这部关于教育的大作,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深深地明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反思回顾,反思回顾不如名师指路”这个道理。朱老师就是我们每个教师的指路名师。在他的思想影响下,使我更加坚定了做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理想。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的育人的事业,

教育的使命让人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

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投入与无私奉献;

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

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

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

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持久探索;

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的源头活水是崇高理想。”

这是朱教授《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这首诗歌,它将我们带进一个关于教育理想的全新的世界,让我明白了教育理想的“诗和远方”。

朱永新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同时教育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也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去实践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目标: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的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所有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以下是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给我的触动:

1.朱永新老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

2.朱老师的新教育认为,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应该是针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现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下,新教育实验提出了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强调个性发展。

3.朱永新曾说:“我过去是研究教育的。在研究人类教育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教育怎么变,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阅读都始终没有变过。阅读是教育中最本质的一个活动,那些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毫无例外地都推崇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获得终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拥有了终身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我想,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先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先进的教育思想在逐渐地取代腐朽的传统教育思想。如果停止了学习,停止了攀登,整日坐兵养息,也许,终将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被社会所淘汰。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们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象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以前总是要求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不行了,而应该是一条河,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惟有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而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让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其次,教师必须和学生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教育不光是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生命,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的乐趣,因为我们每天拥抱的是一个新的太阳,我们每天面对着的都是一个个性迥异的孩子,都是一个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性。对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请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教是为了不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学生不可能永远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他们终究要长大要离开教师,因此真正的教育应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的生活,让学生时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完善自我。黑格尔曾这样说过: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对于每天和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来说,应该拥有纯朴、真诚、自然、率真的童心,生活阅历赋予我们成熟,社会经验赋予我们练达,文化知识赋予我们修养,人生挫折赋予我们机智,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火热的激情,真的情怀,永远都是教师的人格力量,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善良只能用善良来培养,而美丽只能用美丽来滋润。

第三,我一定要做一名认真负责任的教师。学生、家长、老师眼里的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条:首先他要对学生负责任。是的,在上每一节课前。我总是鼓励自己:自己一定可以上成功的。学生一定可以接受的;我总是警告自己: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收起所有的不愉快的情绪,带着高兴和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我总是提醒自己:上课时,尽量把自己的最具活力,激情和热情的一面勇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极力的渲染一种教学氛围,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从内心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

第四,理想的老师既要学会倾听自己的课堂,又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课堂。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的老教师学习,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并要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在课堂上,真正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从孩子们真正的学习需要出发,组织教学。

有了理想就该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朱教授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学习朱老师《我的教育思想》,走近他倡导的新教育并作思考判断,愈发增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礼。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我所范,努力学习,进一步学习“我的教育理想”,使自己不断进步。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标准与尺度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东海县第二中学   王传尚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是美国很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学家,他们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于20173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对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有很强的启发性。以本书关于教学设计的相关论述为指导,结合着历史教学的实践案例,可以大致归纳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标准与尺度。

一、一个根本的标准:有效性

“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因是为了可以达到一系列的教育目的”,就历史学科而论,基于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所使用的教学设计要遵循有效性,符合课程标准,能说明历史道理,能有典型的细节来诠释复杂的历史现象或者艰涩的历史概念。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设计的根本标准,使用的教学设计都要服务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从生态课堂的理念出发,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即学生史学素养之提升。基于此,教学设计要有助于记忆史实,解读史料,形成史感。就史实梳理而言,教学设计可以作为史实与史实之间的桥梁,起到连接和贯通之作用,这样可以加强史实表述的一贯性和逻辑性;就解读史料而言,就是要将史料中涉及到的某些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加一个小教学设计,增强史料的可读性与生动性;就史感之培养而言,就是将教学设计之中所蕴含之哲理、价值观之类的思想性较强的东西,与课堂教学的主题思想一致起来,教学设计里的道理与教学主题是具有相容性和一致性。若是背离了有效性这条根本的标准的话,在历史课堂上只是单纯地运用教学设计,不顾其与史实、史料、史感之关系,实在有悖于历史教学之本旨,历史教学有其自身所追求的旨在提升学生史学素养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四把尺度:忠实性、求近性、适度性、品味性

顺应着上述根本标准,即有效性,教学设计应用有四把尺度与之相适应,服从并服务于有效性这条根本标准。

(一)忠实性

所谓忠实性,就是说所使用的教学设计要契合于课堂教学目标和主题。所运用的教学设计要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服务,不能节外生枝,更不可背离主题,否则既有悖于教学主题更不利于学生史学素养的提升。只有所应用的教学设计忠实于课程目标、教学主题,才能增强历史课堂教学之有效性。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但是在课的设计这一点上,教师必须考虑他们本身将给课带来什么影响。”

【案例】在运用专题三的第二课《新文化运动》的时候笔者在引出蔡元培主掌北京大学的时候,补充了如下教学设计:蔡元培第一次踏入北大时,就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当时工友们在校门口排队迎接,行礼欢迎身穿长袍马褂的校长“大人”,蔡元培急忙下车,脱下礼帽,恭恭敬敬地还礼。这是工友们从来也没有遇到过的“怪事”。此后,他每天经过校门,都脱帽鞠躬,向校警还礼。蔡元培对于所有北大中人,都能一视同仁,从无尊卑之分。老北大的人,不论师生员工,都称蔡元培为“蔡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如此,从不称他的名号和职称。这反映了老北大的人对蔡先生的景仰和热爱。

在此,笔者借题发挥,对同学们阐述道:蔡元培用鞠躬还礼的方式来告诉校工们,人是平等的,虽然校工和校长有工作上的差别,但是都是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是启蒙。而且,从“老爷”到“先生”就是新道德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设计里,蔡元培是主角,而且他也是新文化运动健将之一,作用之大不言而喻,他在这个教学设计中的言行恰恰就是在为文化作宣传,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传播“新道德”这一要点,可以说,教学设计中的蔡元培以其言行向学生立了一个标杆,回答何谓“新道德”,而“了解新道德”就是本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这样,教学设计就忠于教学目标。

(二)求近性

所谓求近性,就是用含有学生所熟知的历史人物的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避免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因为“教学设计的目标是为了设计出一节或一组考虑到所用传输系统及学生需要的课”,在运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学生之“求近思维”,运用学生熟悉的在教科书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教学设计,可以拉近历史人物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然学生有一种亲近感,毕竟“学习者是带着已有的特定行为倾向来面对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任务的,在最简单的情形中,学习者可能面对他们已知的学科或课题的教学,然而,更多的可能是他们只是部分地了解新教材,他们必须填补知识之间的空缺。学习者或许也常常具有学习新教材的背景知识或前提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运用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设计教学,哪怕只是一个细节,这些熟悉的历史人物就充当了“背景知识或前提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把握,继而建立史实与史实之间的关联,提升史学素养。

【案例】笔者曾在备课组内听过一位老师运用王安石变法,该老师在运用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这个环节的时候,为了说明土地兼并导致民不聊生,流民四起且盗匪丛生,该老师借用水浒传中宋江逃亡的教学设计来说明问题。

根据课堂观察,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水浒传》是大家所熟知的,宋江更是家喻户晓了,该老师借助同学们熟知的文学作品中的熟悉面孔,这样既可以避免因为人物的陌生而徒增记忆之负担,又可以加深对相关历史细节之认识。

(三)适度性

所谓适度性,就是说要把握火候,数量适中,使用的时机也要把握好,该出手时才出手,恰到好处,概言之就是把握好度。若是将此话引申至历史课堂教学的话,可以说,要想达到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在使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可以细分为三个维度:其一、数量适度;其二、长短适度;其三、时机适当,所谓时机恰当,就是说教学设计呈现的时机要恰如其分,这一方面涉及到的把握。另一方面也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非常地熟悉,而且对教学设计置于环节的那个位置也要提前准备好,而教学设计的呈现则需要教师将其纳入教学环节之中,把教学设计的呈现视为教学之一环。做精心筹划,在恰当的时机将教学设计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笔者在运用《毛泽东思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四第二课)的时候,从毛泽东的成长经历运用起,适时地运用了他在童年时对农民的某些朦胧的认识:早在童年时代,毛泽东在读旧小说时,有一件事感到很不平。他说,“这些旧小说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对于这件事,我纳闷了两年之久,后来我就分析小说的内容。我发现它们颂扬的都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

这个教学设计是在讲课刚开始的几分钟之内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的,因为是从梳理毛泽东的成长经历入手,故而,其童年的经历理应在前面,这就比较合适,恰到好处,也符合历史的时序性特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运用此教学设计可以引导同学们形成这样的历史认识,即毛泽东小时候与农民的深厚情谊,这可以视为其后来走向革命道路,抓住农民问题这个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进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式革命之路道路的心理远因,正如《教学设计原理》一书所阐述的:“之所以要确保信息学习的高度确定性,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学生需要学习特定信息才能继续学习某一课和学科。当然,一些必要的具体信息可以通过查阅书籍和其他资料学习而获得。但在从事某一学科的学习时,个体会需要多次地会议和使用许多信息。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一些信息是基本的,因为如果能获得和提取这些信息,这将能有效地引起进一步的学习。”

(四)品位性

所谓品位性,是指教学设计的感情基调或者给人的历史情境气氛要与所要运用的历史课的主题所需之氛围契合,无论是严肃的教学设计还是趣味教学设计,都要符合所要运用授的历史知识所衬托出的氛围,这就要对教学设计的品味进行斟酌,做到教学设计的品味与历史的氛围相契合,该严肃的严肃,该有趣的有趣。就趣味性而言,“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感兴趣的认知策略是当学生界定和解答新奇问题时需要运用的那些认知策略”。但又不能一味地追求有趣或者严肃,因为,从情境教学的角度而论,教学设计呈现给学生的就是一个情境,等于说是设置了一个小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是教学设计的品味与历史课堂教学所需历史情境不相契合的话,那势必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案例】笔者在运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在“导入”环节,笔者补充了其游褒禅山的教学设计,展示其在《游褒禅山记》中的句子: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后,笔者就此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如果把改革视为一次山峰攀登,而王安石自己所期待的通过变法让宋朝到达富国强兵看做“非常之观”的话,那么需要具备的条件是“志、力、物”这三样必备之物。这三样事物对于改革的成功来说可以说是必需的。特别是“物”,即王安石变法所需要的支持,即宋神宗的态度至关重要。这样就与王安石变法这堂课契合起来了。

为了更好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设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应用的“标准与尺度”问题显得尤其重要。遵循着有效性这一条根本标准,辅以忠实性、求近性、适度性、品味性这四把尺度,相信教学设计一定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

 

 

 

本期编辑:刘加宽   范来柱   尚实现   刘中深

欢迎各中小学教师踊跃投稿,报道读书、教科研活动开展情况。邮箱:dsbgs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