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2018年6月)

发布日期:2018-07-04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

 

东海县教师读书活动办公室       总第90       201806 

 

 

读书时讯

——新书速递………………………………………………………………………记者整理

教师书房

——阅读教学:带学生进入美丽新世界……………………………………………吴贤友

——从自由阅读走向专业阅读 …………………………………………………………罗宽海

读书随笔

——读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有感………………………………………………李 

——读《有效教学论要》有感………………………………………………………刘东升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毛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读后感…………………………………………………潘大敏

——读《孔子是个好老师》有感……………………………………………………程 

——读《我的教育视界》有感………………………………………………………张长娟

——读《致教师》有感………………………………………………………………唐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熊方玲

——《有效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王海银

——读冷玉斌《教书 读书》有感 …………………………………………………陈玲珊

——《爱弥儿》读后感………………………………………………………………杨 

——《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董洪华

读书时讯

新书速递

本报记者整理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绘本的魔力:让儿童爱上写作》

何捷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站在儿童的立场,尊重儿童的需求,以儿童的名义将绘本带到语文写作课堂,这是写作教学的重大转变。那么,绘本是什么?绘本里藏着什么?绘本可以用来教什么?当绘本与写作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教师如何从“喜爱绘本”到“教绘本”再到“用绘本教”?何捷老师在书中一一作出精彩回答,并为每一学段提供了绘本创意读写教学课例,在提升教师对绘本写作教学的认识的同时,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绘本来指导儿童写作。

《开启孩子的7种智慧》(台湾教育名家书系)

朱永新 主编   游乾桂   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台湾知名心理学家游乾桂的家庭教育类作品,讨论的是父母要尽早开发孩子的智慧,主要开发7种潜在的智慧:谦虚、阅读、怀疑、穷理、专精、关怀、时间。这7种智慧是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好的做事习惯以及好心性、好人格,掌握为人处世的智慧,进而有所成就、实现美满人生的基础。

《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

高德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德育很难,但作为个体教师,我们可以从日常细节做起,改变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比如,我们可以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以尊重而不是倭化的方式与学生对话;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班级里营造合作的氛围,减少竞争性学习所带来的伤害;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让自己的言行体现出普遍性尊重的德性之光……德育,就在细节之中。

本书通过对30个教育细节的审视与反思,展现了生活德育的力量。这些细节与班级生活、校园生活、学校整体和教育全局联系紧密,是作者关于生活德育思想在学校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与管理者培训和阅读。(作者:中国教育报 记者)《中国教育报》20180611日第10

教师书房

阅读教学:带学生进入美丽新世界

——《阅读教学新视野丛书》[]露西•麦考密克•卡尔金斯 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吴贤友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国民阅读现状不乐观,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一个不会阅读的学生很大可能是潜在的学困生。一个人在求学阶段如果没有阅读能力和习惯,其未来的发展必然会大受限制。眼前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也充分地认识到,阅读对一个孩子成长的意义,也都有培养孩子读书的愿望和热情。现实的问题是,很多“过来人”自己没有阅读养成的经历和经验,在培养孩子阅读方面也缺乏切实有效的方法,很难把孩子真正领进阅读之门。求诸百度和专家,要么泛泛而谈,经不起检验;要么玄奥莫测,摸不清端倪。这让人很闹心。这时候遭遇《阅读教学新视野丛书》,便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丛书由美国学者露西•麦考密克•卡尔金斯领衔,由25位教育者共同参与,历经15年记录结纂而成。卡尔金斯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在美国中小学生读写领域,她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不同于那些高深神秘理论著作的是,本书作者的表达亲和通透,娓娓道来,真诚而实在。它像一座脚手架,能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有力抓手。

深入研究阅读的本质

阅读教学工作的本身是纷繁芜杂的,作为一线教师,如果对阅读教学没有深入研究,又缺乏整体长远的规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能是鸡零狗碎,一地鸡毛。《阅读教学新视野丛书》原名《阅读教学的艺术》,是个大部头著作,为方便阅读,拆分为四册——《如何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与课程?》《如何有效运用阅读教学策略?》《如何设计阅读教学工作坊?》《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仔细阅读本书,我们会发现作者深入探究阅读的本质,从零开始,由浅入深,一一分享自己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探究的过程、解决的办法以及现有的成果,把你在阅读教学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帮着解决了,构建了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

在各册的主题探究中,一样缜密规划,比如阅读环境的创设,作者认为并不是在教室里摆几本书、建个读书角那么简单,而是要求教师从教学的姿态、模式、方法等方面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并鼓励孩子把书带回家继续阅读,从而养成任何地方都可读书的良好习惯。即便是建设班级图书馆这样的细微环节,作者也从师生的意识重视、选择适合的图书、定时有目的地更新图书、使用书评指导孩子选书等方面,让人有法可依,也极具现场感和实操性。

在这个体系中,有些理念很有创见。比如在我们的意识里,阅读是一项孤独的活动,可是作者却认为,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阅读变成“社交性的活动”,学校的重要目的是让每个孩子全身心参与读写群体,让孩子学会彼此倾听,并被彼此的话语影响,借用卡夫卡的话说,阅读是把可以劈开人与人之间冰冻之海的斧子。共同阅读和讨论,无论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是提升孩子的智力,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

对于很多人来说,读书不是消磨时间,而是生活。很多孩子想要也需要文字赋予他们权威和技能。如果我们要想把孩子领进读写丰富的生活,我们就应该向他们传递这样的观念:读写意味着一生的关注、投入和持久行动。这时候,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借用凯瑟琳•佩特森的话来说“用一粒沙,不断摩擦身体的重要部位,直到那里长出一层老茧为止”,把“习惯”磨成品质。

与我们不同的是,英美世界的读写课,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课本,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必须通过大量阅读、写作来实现。学生作业往往就是阅读一本书,这样在情境中阅读策略传授显得尤为重要。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在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之际,“整本书阅读”被提上日程,对这方面的要求愈加迫切。

作者把学生的阅读水平分成阅读困难、指导下阅读和独立阅读三个阶段。教师不可能是学生永远的陪伴,推动他们步步前行。阅读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的习惯,最终能够独立阅读。这与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不谋而合。阅读中我们也发现,这些教学策略都尊重学生的需求和选择,创造机会让他们阅读自己热爱的东西,借此培养孩子的兴趣、自信、能力和习惯。

在作者看来,一个有着良好习惯的阅读者,在书页的翻动之间,有时候会因为一段话热泪盈眶、欣喜若狂,抑或是后背发凉、久久沉思。“阅读就像生活,它的重要性与方向都是在一片混沌中慢慢显示出来的。突然间,我们学会了用心阅读,用脑阅读,用灵魂阅读。”

阅读教学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着明确的目标,这必然给施教者带来压力,为了目标和进度,我们往往忽视孩子们的参与感。作者告诫我们,“最危险的不是学生没有学到某些知识,而是他们学会了在学校和阅读时被动和不参与”,这样的教学旅行毫无意义。

阅读教学要着眼于未来

霍华德•贝克尔说:人类所害怕的,不是变老,而是变老了仍一无所获。在求学时代,一旦养成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庶几可以避免这样的尴尬。卡尔金斯反复强调:学校的重要目标就是全心接受挑战,帮助孩子们打造以阅读为中心的生活;作为老师,教学生如何创造富有书香的人生是我们的使命。

阅读教学需要立足眼前,在作者看来,对阅读匹配性很差的学生,明确要求他们“逐字指读”;对耐力不足的学生,要求他们用便签纸标注记录每一天不同地方阅读的进展;把阅读变成社交活动,用复述的方法阅读以及安排学生庆祝阅读的进展等,在一段时间内,都是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但是一旦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些最终都需要抛弃。

虚构类作品阅读往往能引人入胜,而非虚构类作品阅读能给读者带来高谈阔论的欲望。但无论中外,非虚构类作品阅读被教育者有意无意地屏蔽了。面对这种阅读视野的偏狭局面,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在《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中,作者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强调了非虚构类作品阅读的意义,并详细介绍了阅读的策略。这也提醒教育者,阅读教学不是语文教师独自在战斗。阅读非虚构类作品是为了学习,非虚构类作品的阅读技能就是我们的学习技能。

借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改变历史进程的例子,作者向我们宣扬“笔利于剑”的理念,让我们相信,阅读教学其实就是利用文学的力量,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阅读教学其实是在教授生活。(作者系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第二中学教师)《中国教育报》20180604日第10

从自由阅读走向专业阅读

作者:罗宽海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对于爱好读书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地图。怀特海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一般分为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回顾过往,发现我的读书也经历了类似这样的三个阶段:由为兴趣爱好的浪漫阅读,到为课堂、学生的发展以及专业成长的精确阅读,再到为追求教育理想的综合阅读。浪漫阅读时期,完全出于好奇与个人兴趣,涉猎广泛;精确阅读时期,往往带着教学遇到的问题,力求通过阅读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生与自身发展的双重目的;综合阅读时期,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与专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试图探究语文教育的奥秘。

浪漫时期的阅读由于受读研的影响,阅读比较杂,涉及东西方文化哲学、美学、文学以及人物传记。因为读研时兴趣主要在民国知识分子这个领域,所买、所读书籍都是这个领域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爱好与认识的深化,最后主要聚焦四个人:鲁迅、胡适、沈从文、李泽厚。凡是与这四人相关的书籍,我都尽量找来读一读。鲁迅与沈从文,除了读他们的文学作品之外,还读了很多国内研究他们的专著。这个阶段的阅读,虽说漫无边际、似懂非懂,其实收获还是很大的。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研究一个作家,如何去开展专题研究,如何顺着一本书迁出其他相关的书籍。但这些阅读都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堂上去。

有人说,教师读书要读对书,否则即便读再多也枉然。我不赞同这种看法。我觉得语文教师,要做读书的杂家,多读无用之书。尤其要多读代表人类智慧源头的经典,如《理想国》《伦理学》《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庄子》等,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

一个人观念的变化,有时源于某个瞬间的生活体验,有时源于一本书。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念的变化,主要源于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它让我时刻提醒自己:在课堂上有没有保障学生的学习权?有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习能力的转变和思想的提升?真正的学习是否发生了?

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有目的的阅读。刚开始很茫然,只能徘徊于十字路口。后来通过摸索,有了四条明晰的路径:一是阅读有影响力的特级教师的专著和课例;二是阅读高校研究语文课程论、文本解读方面的专著;三是阅读民国时期语文名家的书;四是阅读外国有影响力的关于课堂教学、母语教学的译作。

通过阅读钱梦龙、于漪、黄厚江、余映潮等前辈的专著和课例,我发现,他们都侧重研究课堂教学艺术,有很深的造诣;通过阅读王栋生、黄玉峰两位老师的专著,我发现这两位特级教师倡导大语文观,旨在用教师的优质阅读去影响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通过阅读曹勇军老师的书籍,我发现曹老师在语文课程开发方面,独树一帜。在高校研究语文的众多学者当中,有四位专家的书我非常喜欢,因为他们帮助我解决了很多问题。王荣生教授的书籍,让我认识到如何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孙绍振教授为我进行独立的教学解读提供了经典范例与理论支撑;李海林、王尚文两位教授为我打开了思考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路径。与此同时,我还花大力气去阅读了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朱光潜等名家谈语文教学的书籍,让我发现民国时期语文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至今都难以被超越。另外,我还阅读一些国外译作,如罗杰斯的《自由学习》、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通过这四类阅读,激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也增强了学科理论自信。

当然,在这个阶段,我还花很多精力为学生编写阅读材料,发现以前的自由阅读发挥了作用,像鲁迅、周作人、徐志摩、沈从文、张爱玲、汪曾祺、杨绛、王安忆、王小波、林清玄、龙应台、席慕容等名家的散文、杂文、随笔都派上了用场。几年下来,与同事合作形成了校本课程。

钱梦龙老师说过:“一个人快快乐乐地活着是一种活法,愁眉苦脸地活着也是一种活法,同样是一种活法,那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前者,快快乐乐教语文呢?”作为教师,为学生的发展而读、而教,就是“快快乐乐地活着”。

我以为,教师阅读的最高境界是读什么都是教育。在这个阶段,我开始以教育的眼光重读经典。比如,以前读李泽厚,主要从思想史、美学的角度去阅读。这次重读发现,李泽厚的“自然的人化”“心理积淀”学说、“情本体”“审美心理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等理论,与教育都是相通的,尤其是他的“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给我很大启发。

随着我对李泽厚阅读的深入,我有幸结识了生活在苏州的特级教师杨斌,他是中学语文界研究李泽厚美学的翘楚。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我选择“语文美育”这一问题做深入研究,由此我申报了语文美育课题。带着这个课题,对美育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让我意识到,语文学科要直面于人,发轫于美,作用于心,关键要用语文之美去立德树人。这种带着课题去阅读,去思考,对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是非常关键的。我很享受这种阅读与实践的教育生活。

我认为语文教育的根子在于,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用文字之美去感化学生,润泽学生的精神世界;用优雅的文学之美、高贵的生命之美去构建与发展学生的生命系统;以教师的生命体验去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带领他们走向生命的成熟。

回顾自己的阅读之路,我发现:在多读无用之书的同时,一定要多读与自己专业发展相关的书籍,尤其是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发展的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将古希腊残诗“狐狸知道很多的事,但是刺猬则只知道一件大事”进行发挥,以此来比喻“刺猬型学者”和“狐狸型学者”。其实,读书也一样。阅读广泛、多方涉猎的读书人,就是狐狸型读书人;那些读书不多,但总能把阅读所得、所思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的读书人,就是刺猬型读书人。我一直觉得读书是一件很优雅的事情。作为教师,我期待自己能成为一只“知道一件大事”——教好书、育好人——的刺猬,争取成为一只“优雅的刺猬”。(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中学)《中国教育报》20180611日第10

读书随笔

倾听之后,必有回响

——读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有感

东海县石湖中心小学      

“倾听之后,必有回响,回响之后,必有灵魂的悸动与增生。”

“回望我的过往岁月,常常被人诟病的症结之一,是我在人际交往中,时有对他人声音的疏漏和遗失,怠慢和轻慢,常有‘听而不闻’,‘熟听无闻’,还有,倾听之后的回响缺失,回响乏力,回响错位……”

“回想我的教育学生涯,倾听与回响,逐渐成为我的教育思考的主旋律之一。”

“我坚信,教育的世界,源于一个倾听与回响交织的世界。没有倾听的教育,不成其为教育,无回响的教育,也难言是真正的教育,或所谓‘成功的教育’”。

“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倾听或不倾听的教育,也难以想象只有倾听,但没有回应的教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既有倾听能力,也有回响能力的人,这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之人,是具有人性光辉和内在力量的人。”…………

初读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单单上面的几句话就深深打动了我,他深邃的思考,耐人寻味的追问给阅读者带来一丝丝灵光。

是的,我们深知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将随之出现。对此,我们教育者应负主要责任。作为教师既承担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责任,也负有发展并运用自身倾听能力的责任。对于后者,可以认为,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然而,在日常教育中教师的“失聪”现象并非罕见,这一现象造成的诸多不良后果,迫使我们将倾听对象化,探询失聪的根源,审视并追问倾听在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很有必要,而李教授的这本书无疑是开启倾听学生的密码的神奇钥匙。

“倾听与回响都与价值观有关,必然都涉及‘选择’,对听什么,不听什么的选择,对什么有所回响,什么不予回响的选择。无论什么样的选择,都赋予了倾听与回响的一种独特的功能:拆除人心中的城墙。通过倾听与回响,我逐次拆卸了当年青春叛逆期自我构筑的与母亲之间的城墙,凭借倾听与回响,更多横亘在师生之间的城墙,也得以拆除和崩解……”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呢?结合李教授书中的观点和教育实际情况,我认为教师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但生命并非抽象的生命,它具体体现在各种欲望、需求、情感、思想,体现在个体生命的差异和区别之上。

首先我们要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学生在教育生活中的欲望和需求往往不是通过他们的行为,而是通过他们的声音表达出来。它可能是一段叙说、一个句子或者一个简单的感叹词,以及一声呼喊和连绵不断的吸泣。对这些声音所表达的欲望和需求的倾听、理解和应答,就成了教师倾听的重要任务。

第二要倾听学生的情感。对学生情感动向和状态细致人微的把握,并及时加以协调和引导,是成功教育者的重要标志。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能迅速准确地从学生发出的各种声音中听出愤怒、悲哀、快乐和喜悦等各种情感,同时在教学上作出适当及时的反应和调整。

第三是倾听学生的思想。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倾听学生的欲望和情感,他还善于倾听声音背后的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萌芽,并尽量认可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当学生发现自己那些隐藏不露羞于见人的思想被教师倾听并认可时,他们就与教师建立了更深一步的交往关系--思想上的交往。于是,他们对自己充满了自信,真正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作为一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第四是倾听学生的疾病。当孩子不断发出暴躁混乱的声音,或者陷人长久的静默无声之时,倾听者(教师)的耳朵将变成听诊器和探测仪,通过倾听去寻找孩子存于肉体和精神上的种种疾病,捕捉到他们的自大、攻击性、抑郁、孤独、痛苦和恐惧。这样的倾听就变成了一种诊断和治疗。

第五是倾听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别。倾听始终是面向具体和特殊的生命个体的倾听。当各种声音汇集在教师耳边的时候,教师的任务是听出这些声音的差异,听出它们所反映的不同个性和人格。这是一种本体论的差异--是存在者与存在者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倾听是面向具体的倾听,因为他在不同的声调中听出了“具体的人”。

第六是倾听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正在社会化的人,学生的每一个声音,都不单纯是纯粹自我的声音,不是自我对自我的反映和表达。他的声音总是处在与其他声音相互缠绕的关系之中。与其说学生的声音是自我的反映,不如说是对他人与自我关系的反映。因此,教师的倾听对象既是“具体的人”,也是这个“具体的人”与另一个或另一些“具体的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当一个学生向教师诉说“老师,他们又打我了”之时,教师可以从中听出些什么呢?

他的欲望和需求:需要教师的帮助和保护。

他的情感:焦虑、愤怒、不满和失望(上次他们就打我了,老师为什么不管呢?)。

他的思想:打人不好,打人者应受惩罚(最简单的公平正义的思想)。

他的疾病:孤独、恐惧,是肉体和精神上的弱者。

他的个性:懦弱、温和、不合群、依赖心强。

他与他人的关系:紧张、对立。班级内出现了非正式群体,产生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和谐。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倾听比倾听什么显得更为重要。对于许多教师而言,不是不能听,而是不愿听。

李教授认为,要学会倾听,可从采纳倾听所必备的态度人手,它们包括:

接纳和平等。一旦教师转向学生开始倾听,就意味着一种迎接和承纳:不是把学生作为学生来接纳,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这种接纳也表明了一种真诚的平等和尊重,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是一个生命对方一个生命的尊重。

专注和警觉。当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等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他们全神贯注的神情,使他们具有非同一般的人格魅力,那是真正的教育者的魁力。这种专注是将一个生命的所有能量聚焦在另一个生命上,结果是迸出生命的火花。在专注中包含着警觉,对来自学生的每一种声音的方向、特点和隐藏的变化趋势保持敏感。这样的倾听是面向瞬间性的倾听,他希望抓住生命发展中那些不可重复的瞬间。缺少了专注和警觉,那些瞬间就会永逝。而教育的机会和个体发展的机会就蕴藏在无数个瞬间里。

鉴赏和学习。既然倾听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承纳,这种价值对于教师而言,就不是全然无关的。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始终会以鉴赏的态度,欣赏每一个被倾听者声音的独特性。这必然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是教师向学生的学习,是成人向儿童的学习。在儿童那里,保留着人的许多可贵品质,保留着人类智慧的原初状态,它们往往被成年人遗弃了。所以,在倾听中,向学生学习是教师投人倾听时必要的态度。这一学习将会使教师返回自身,充实自身。

执着和冷静。所有有意义和有收获的倾听都是在执著和冷静中获得的。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的无限复杂性和烦扰性,是对教师听觉品质的考验。一个执着冷静的倾听者不会为暂时性的失聪和各种听觉挫折所惧,也不为学生声音的无序和混乱所扰,他会在深沉的静默中,坚持不懈地进人学生心灵深处去倾听他们的呼喊和吁求。

参与和体验。教师应在参与中倾听。他的倾听不是对学生声音的被动的听,而是主动的听,这种主动性在倾听与精神生命的发展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这意味着作为倾听者不仅是旁观者,而且是行动者、创造者。他将通过倾听去参与学生的成长、参与创造学生的声音。不过,这种参与的目的不是主宰学生的声音,不是从外部施行的控制和干预,更不是对学生发展的替代,而是一种引导和促动,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已有的单调、混乱和僵化的声音变为复调、有序和充满活力的声音,这种参与因此具有了创造性。

参与是在体验中进行的。一方面,教师的倾听注重真实的感受性;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也构成了教师自身的教育体验,它有助于教育经验的增长和丰富。如此得来的经验是难以从教育理论书籍中学到的。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在对学生的体验倾听的同时,也唤醒了自己的教育体验,使教师能够从自身的体验出发,而不是从某种观念和理论出发,去倾听学生的声音--它们同样是来自于学生在教育存在中的体验。这是以一种体验去倾听另一种体验的倾听,其中的参与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它深人到人的本性之中,将学生的存在体验为生命的存在者,其结果如同列文所说的"就是承认并认识到了他们的不可征服不可占有;就是将他们视作并听作完全的本质上的他者;就是承认他们的无法克服也不必克服的本体论差异”。

这样的倾听就是真正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读《有效教学论要》有感

东海县初级中学    刘东升

暑假阅读《有效教学论要》 ,很受启发,对于改进教学很有帮助,本书从教师如何有效地备课、讲授、提问、激励等方面展开叙述,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需要的是在教学理念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强调的是设计意识和反思意识。本书分上中下三篇,我着重研读的是上篇中关于“有效提问”的章节,并进行一定的思考。

现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思品课更是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而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回应和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但提问也是门艺术,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书中讲到两个观点:

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要有发散型的问题,如果是封闭型的问题,学生答得再热闹也不能说是有效的。比如在课上教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同学们都会了吗?”,“同学们都听懂了吗?”,学生齐声回答“会了”,“懂了”。这样的提问对教学是毫无益处的。或者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是知识性的问题,答案是唯一的,学生从书本上直接能找到答案,这样的问题应该尽量减少,因为这也属于封闭型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开动起来。这样的情况我在课堂上也会有,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尽量少提这样的问题。

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书中将问题分为记忆型的、理解型的和应用型的。其中应用型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倡应多进行训练。课堂提问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即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学生能立即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能发生;要借助于那些他所不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能发生。为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知识相关联、相衔接。课堂提问的难易度是应当以全班1323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上来为宜。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同时也要“力戒”简单提问。

书中接着提到了“满堂问”这一现象,“满堂问”是相对于“满堂灌”而言的,书中指出:两者相比,虽然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了教学中,但在本质上还是一致的,都还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如果过于琐碎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走,学生会没有了自己的方向。如何来更好地设计问题,这点引发了我的思考,在查找了其他一些资料后,谈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一、课堂设计提问要有针对性

不能过于宽泛地提问,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比如在看了一段榜样人物的事迹材料,进行以下提问“这一内容反映了什么?”“看了这一段材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类问题看上去非常开放,似乎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但实际上由于问题过于宽泛,学生或不知该如何来答,或泛泛而谈,降低了问题的针对性。所设计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材重点难点。这就要求在备课中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把课中知识点以提问的形式体现出来。改为提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他具有高尚的精神和品质”“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习到些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来做?”将一个个提问具体化,引导学生结合材料,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回答。

二、课堂设计提问要有现实性

紧扣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设问。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越贴近,越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学生的兴趣就越高,注意力就特别集中,也更容易领会教学内容。初三教材中虽然立意很高,但是有些内容还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爱国仪表、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立志成才、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上课前应广泛收集一些既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又能唤起学生关注、感兴趣材料作为问题情境的载体,比如讲“精神文明”时,就以刚刚结束的上海世博会作为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思品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课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设计提问要有层次性

问题犹如山峰,坡度太陡,无法攀登:坡度太缓,也会使人丧失攀登的兴趣。提问应设置合理的坡度,这既是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也是为了贯彻素质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提问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如学习九年级思品课《走科教兴国之路》,在学生阅读有关数据与资料后,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是否是科技强国呢?如何看待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2、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什么?3、我国该如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4、是否只要有了经费的保障与法律的规定,我国目标就能实现?还需要依靠什么?人才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这几个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问题,所有的同学都能回答;第二个问题,要从材料中归纳出,这需要一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中等及以上的同学可回答;第三、四个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让同学们展开小组讨论,然后,推选一个同学总结发言,这就需要集体的智慧。大家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科技的创新 ——人才的创新能力——教育。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地提问,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从书本上找答案,也不是人云亦云,同时落实了教学目标,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课堂设计提问要有灵活性

在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教师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已经进行了课堂教学预设,认为提问起点比较低,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沉默不语,思维受挫。为了降低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教师必须调整课堂教学提问的预设,转换提问角度或者问题种类,改变问题的层次,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具有灵活性,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和掌握程度,当学生答不出或者答案偏离预期时,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思维状况,动态地生成新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度点拨,提供必要的帮助;也可以适当转换角度提问;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情感和思维的投入,学生的主体就难以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掌握学生的各种心理动态,提高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课堂环境的多变性,要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必须做到“灵活”,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课堂设计提问要注意发散性

课堂提问不是为了通过问题使学生同意认识、了解问题的标准答案,也不是为了倾听期待中的答案、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协助和促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老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较为理想的做法是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扮演引导者或助手的角色,要求学生加工或反思自己的回答。如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大家了解他在思考什么,在怎样思考。在学生回答错误或是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补充、完善,而是及时变换提问的方式、提问的角度,或提供回答这个问题的铺垫性的问题,让这部分学生继续思考、回答。如“为什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成功的”这个问题,如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适时地换一个角度来加以引导。如问“这一政策是好的,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在别的国家实行这样的政策是否可行?”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一政策是 “成功的”是因为它适应了我国的国情。通过教师课堂上的适时调控,引导学生反思回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习惯,并使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获得知识的进步和思维的发展,经历了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本书的内容还是非常值得细细琢磨的,少问封闭型问题,多设计应用型问题,不追求表面的热闹成为“满堂问”。在课堂实践中,从有效提问做起,一步步构建有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温情阅读:牵着你的手去看未来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东海县房山初级中学     

初次看到吴非老师写得这本书的名字,我的内心竟然涌起许多莫名的感动,我的心田有一股亲切的暖流,只有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才会写出这样温暖的文字来,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为快。

时光匆匆,想来我站在这课堂上也已有十七个春秋了。我虽然不能算一个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但是我的每一节课都在真诚地对待我的学生和我的课堂。就像吴非老师所说:一生做一件事,就像农夫在地里耕作,平常极了。但是他每天都在思索: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吴非老师为此殚精竭虑、时喜时忧。作为教学经验并不资深的我来说,其实我一直没有放弃过对我的课堂的不懈的追求。我总是确保自己明白我的这节课究竟要做什么,同时也知道这节课对未来意味着什么。对有追求的教师而言,我的每节课并不一定是成功的,但是,这节课,应该和未来有关。

“‘东鲁春风吾与点’,是极高的教育境界,而我后来也想到,那也应当是极平易的教学常态。我常常憧憬那样的课堂,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学生,甚至只是做一名旁观者。”功利的课堂和平庸的课堂一样可怕,我们无法操控学生的情感,我们不能忍心为了一己私欲过度地去“装修”我们的课堂,不能为了哗众取宠总想着让学生表演,我们的语文课堂只是一个轻松的人生漫步和对话,它不是绚丽妖娆的“春晚”。学生时代的我,过于愚钝,并没有领会这样的课堂境界,而今,作为老师的我,我多么想引领我的学生徜徉在这片亲切温暖的芳草地!

这节课,没有功利的光环;这节课,没有深奥的学识;这节课,没有险象环生的步骤。但是,这节课,一定和未来有关,和生命有关,和情感有关。吴非老师说:“我们能看到,那些竭力不被世风压进平庸模子的教师,心中有‘人’的教师,他的自由思想会照亮教室里年轻的心。每节课都是生命的脉动,用生命激情点燃的课堂,有温度,会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

还记得前几天我教冰心的《成功的花》的时候想:这首诗只有几句话而已,而且是一首蕴含哲理的诗,如果只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老师再讲一讲它蕴含的哲理并让学生记在书上背下来,这样的教学和“留声机”有什么两样?我不希望我的课堂这样枯燥,我不想让自己板着面孔在学生面前扮演一个“孔老夫子”的严肃面孔,我不喜欢,因为这样的课堂对我也是一种煎熬,我喜欢一种快乐有趣的教学活动。所以我要去寻找,摸着石头也要过河,撞到了“南墙”我也不回头!

上课伊始,我首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向往成功的时刻吗?”学生纷纷表达对成功的喜悦之情,有许多学生生动地讲述他成功地完成一件事之后内心的感受,其他学生都受到了感染。好,孩子们上“钩”了!我话锋一转,故意皱着眉头向学生质疑:“可是,当你所期望的成功落到了别人的身边,而你却与成功失之交臂,此时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把你的感受用几个词语来告诉我好吗?”没想到我话音才落,很多学生就高高地举起了手,他们告诉我他们内心会有的情感:羡慕、自卑、悲伤、小小的嫉妒、一点点的愤怒,还有一点不服气。听到他们这样真诚的表白,我的内心真得很感动。尤其当我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时,他们都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且语言的组织都很流畅,思维很敏捷,这对他们的语文学习都很有帮助,我看到他们一瞬间都都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和自信。

我在黑板上写下“成功”两个字,并且用黄色的粉笔圈成一个圆圈,然后我对学生们说:“成功其实就是一朵娇艳的花。”我顺势在“成功”的边缘画上五个鲜红的花瓣,说:“可是,要想让这朵娇艳的花绽放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它一样要经历风霜雨雪的考验,一样要有坚毅的品格。那么你人生中那朵成功的花要怎样才能开放呢?你想在这些花瓣上留下些什么呢?请和你的小组交流一下。”孩子们快速交流之后,纷纷在我画的花瓣上写下他们的心声,很快,黑板上那朵“成功”的花好漂亮,它是那样的生机勃勃,那样的娇艳欲滴,那样的富有情感,那样的快乐幸福!再看孩子们的表情是那样的自豪和满足!这朵“成功”的花画在了他们的心里,画进了他们还很“娇嫩”的人生。这对于我来说,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因为这节课和他们的未来有关。

吴非老师说:“在课堂上,我常想:这些儿童和少年,这些未脱稚气的青年,现在他们坐在这里,几十年后的某个时刻,他们的思绪忽然飞回童年的课堂、青春的教室时,脑海中会闪现什么样的瞬间,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有时,我也会想:教学,像长途跋涉,带着一群儿童、少年,或是稚气未脱的青年,往前走,有时停下休息,偶尔也会绕点儿路,甚至会走错路;虽然我可能熟悉这段路,但我每次带着不同的人;他们最终要去不同的远方,我带领他们,直到他们有勇气踏上一段陌生的路,甚至去冒险。他们视我为同行者,抑或是智慧使徒,要在遥远的未来,当他们回望人生之路时才能判断。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在干净的教室里的每一颗灵魂都是美好的,那炽热的目光之后憧憬着怎样美好的未来呢?我很骄傲,因为我的一言一行和孩子们的未来有关。在温情的阅读里,牵着你的手去看看你的未来……

让好习惯主宰人生吧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读后感

东海县张湾中心小学    潘大敏

今年暑假,在学校组织的假期读书活动中,我看了几本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教育学家孙云晓的《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孙云晓说:“如果你养成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 是的,幸福人生的基础是源自良好的习惯,不管是美好的品德,还是较强的学习能力,都是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有了好的习惯,才会有幸福的人生。每一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单从表面来看,它是一件小事,不引人注意,但是很多人的失败就败在不良习惯上。

一、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

作为一名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生活有规律

按时作息,讲究卫生。例如常洗手、早晚刷牙等,同时还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讲好公共卫生的教育,让孩子养成不随手扔垃圾的习惯。

家长要尽量保持孩子的生活起居在所有时间里的一致性。长期做下来,孩子自己也能学会独立按一贯的生活规律来制定合适的作息时间表。一旦孩子习惯过一种有规律的生活,那么时间观念就已内化成他自己的一种宝贵素质,自我意识的控制力与意志力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长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一些小件的衣物锻炼由孩子自己去洗。要孩子做家务的目的,并非仅是要把繁琐的工作做好,或教孩子“如何去做”。厨房整洁的重要性,比不上发展孩子的责任感、自立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办事能力,因为这些都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做家务也可帮孩子了解人必须合作和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当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养成主动做一些家务劳动的生活习惯时,孩子的独力意识与自我责任感就已增强了很多。

3.学会节俭

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开运动会、去春游拿10元、20元还嫌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家长没有注意对孩子节俭这一习惯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节俭是寒酸的表现。其实想一想,一个从小不知道节俭的孩子,长大了又怎么会节俭呢?要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第一要定量给孩子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去支配这些钱,如果提前花完,不补,不预支,让孩子学会节制、学会理财。家长引领孩子不同他人攀比,当然,家长首先不能进行攀比。可以尝试让孩子利用假期去品尝一下赚钱的艰辛,这样他就不会乱花钱了。

4.上网要有度

家长要在看电视、上网上以身作则,少看电视多读书,用行动产生说服力,这样的纠正效果会更好。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要正面引导孩子玩那些益智的、健康的游戏,这样来避免孩子去玩那些充满暴力与色情的游戏。同时要多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这样孩子就不会把注意力只放在玩游戏上了。在孩子玩游戏之前,要与孩子一起制定玩游戏的规则,切不可因孩子一时表现好了,家长一高兴,就可以允许他上网或超时上网,这样是把上网玩当成奖品了,他们对游戏的兴趣也就被刺激得更浓了。对于自制力差的孩子家长要多一点耐心,要慢慢指导孩子在玩游戏中自己学会控制,最好不要与孩子形成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要让孩子养成自我控制的好习惯。

5.待人有礼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有的孩子客人来了不知道问候,甚至还有的孩子满嘴脏话,而家长往往以我这孩子真不懂事就轻描淡写的过去了。要知道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教养的表现,在一个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狡猾,质朴就会成为粗鲁,宽厚就会成为谄媚。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大了就知理了,因为当他养成习惯之后,他就不觉得这是一件错事了,更不会去改正。要让孩子穿衣整洁,并养成爱护衣服的习惯。

教育孩子到别人家去时先敲门,不乱动他人的物品;在家接待客人时,学会让坐、请茶、送客,且不影响大人之间的交谈;到公共场所要爱护环境卫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尊敬老人、师长等。

6.养成读书好习惯

阅读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可以是一些带图的故事,可以是孩子喜欢的电视剧的剧本。等孩子喜欢上读书之后再去读一些大部头的书。家长也可以陪着孩子读,在陪读一阶段之后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读。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我就谈谈我的粗浅的认识:

(一)预习习惯的培养

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一般是对三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来说的。

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孩子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必须由父母来指导。针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

周预习,则需要孩子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孩子往后看书,那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

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二)专心听讲的习惯培养

1.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

1)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

3)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对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

3)边听边记。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4)排除课堂干扰因素,比如:课前准备好课上要用的铅笔、钢笔等文具用品,课上不要再打开铅笔盒,避免弄出声音,干扰课堂。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三)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培养

设计并实施《学生作业习惯养成一周表》,把一周所有语文作业的情况用“☆”记录下来,周末统计,个人自我反思,找出存在问题,肯定并自我表扬有进步或好的表现,而后向家长汇报,以获得外力的鼓励、督促、批评教育等,最后,教师为他作好周小结,并把结果用“☆”的多少上墙公布,如此坚持,期中、期末两次总结,凡表现好的进行鼓励,凡表现进步大的也进行鼓励(均以精神鼓励为主)如此做法,把平日里稍纵即逝的好的表现都如实展现在自己面前,使得容易忽视的而又很重要的行为得以不断加强,规范,影响他人,从而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追赶的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

(四)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

1.榜样示范,激发思考。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学生的心灵。

2.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回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或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

3.让学生养成讨论的习惯。讨论为学生创设了发现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能参与其中充分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消化知识,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知识往往是掌握最扎实、记忆最深刻的,从而学的活、记得牢。

(五)观察习惯的培养

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孩子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倒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看笼统地看大概。观察要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引导孩子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孩子说说杏与桃有何异同。

(六)勤于动笔的阅读习惯培养

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一支笔,摆开一个本,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是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孩子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假以时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几个字,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甚至符号,之后是一句话,再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书中的大量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来吧,朋友们,让好习惯主宰人生吧!

读《孔子是个好老师》有感

东海县高级中学      

孔子被尊为儒学始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因为头衔很多,学问很高,教学成果丰硕,在世人眼里,他或许是个迂腐、呆板、严肃的老学究,而钟国兴的这本《孔子是个好老师》仿佛让读者触碰到了孔子真实的一面,原来,孔老师是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人。

因为孔子是文化名人,《论语》又被人广为传诵,他的思想,尤其是教学思想被人熟知并被教育界不断尝试,所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等思想我们烂熟于心,要想在这方面写出新意,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而这本书广泛搜集资料,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地向我们展现了孔子与弟子学习和生活的场景,令人感觉鲜活有趣。这种方式比单纯地贴标签似地重复、罗列孔子的思想要吸引读者的多。

一口气读完此书,发现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无论是孔老夫子本身,还是这本书写作的方式。当然,也有反思。

一、与其求得别人的肯定,不如提升自己

孔子生活在一个非常讲究尊卑等级的时代,贵族和平民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孔子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孔子是低级贵族——士的后代。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做官的权利,孔子很希望做官,于是做出了雷人的举动,将母亲颜征在的遗体放在十字路口,见人就问别人是否知道自己父亲的坟墓。孔子的做法是想要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个贵族,而遗憾的是当他十七岁去参加鲁国执政大臣季平子的家宴时,却被季式的家臣挡在了门外。孔子想要寻得世人对其身份的肯定,但是失败了,后来在他二十岁有了儿子那年,鲁昭公却派人送来贺礼——一条大鲤鱼,这条鲤鱼认可了孔子的身份,而这等殊荣完全是靠孔子自身不断求学上进,不断提升自己获得的。

所以说,与其去求得别人的认可,不如不断提升自己,让别人刮目相看。生活中不乏投机取巧、苦心钻营之人,有些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有些人并未成其所愿,但他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尊严,而凭借自己真本事获得荣耀的人才令人敬佩。

二、丑人要对自己负责 

林肯曾经说过:“一个人过了30岁就该对自己的长相负责。”孔子遗传了自己的父亲,身高超过一米九,非常高大魁梧,脑袋中间凹陷,四周凸起,像个倒过来的小山丘,荀子也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他的面相就像戴着一个驱鬼的面具,可见,孔子长得确实是丑、凶,但是孔子却给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感觉,可见一个人的气质与修养多么重要。

我们常说人不可貌相,也经常强调心灵美才是真的美,这的确有很大的道理,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相由心生,面相祥和的人往往心地比较善良。一个人天生长得丑没关系,但是在行为举止上、气质上要给人舒服的感受,这点孔子就做到了,希望我们也能注重个人气质个人修养的提升,努力做到让人觉得如沐春风。

三、孔门教人做君子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一个君子型的知识分子,不要做一个小人的知识分子。”这就说明了孔子教书育人的目的是希望弟子能够成为一个君子,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孔子教人做君子,就是教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才能出众的人,一个能引领风尚的人。

德育永远要摆在最前面,而在我们现实社会中经常出现高学历的犯罪者,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在幼儿园,我们受到的教育多是诚信友爱,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优秀品德,而一旦到了小学,一直到大学,成绩与分数就成了我们学习的全部。方方正正的教室,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把我们训练成了只会解题的机器。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既无法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因为学校从来不承担这个任务,也无法成为才能出众的人,因为我们只会做题,其它才能一概不会,当然更不会成为一个引领风尚的人,我们的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一毕业就等于失业。

教育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老师自己首先必须是个道德高尚的人,这样才能起到模范作用。而我们的老师也没有接受过思想品德的教育,所以这一方面是教育中的空白。老师之间为了各自学生的分数也会做出不那么高尚的事情,我曾亲自经历过有些老师为了自己学生分数高,教育学生掩饰好自己的资料,连最信任的朋友也不要借阅。所以,德育不是喊口号,是身体力行,是潜移默化,是耳濡目染。几千年前的孔子都不给自己儿子开小灶,对学生倾囊相授,而学费仅仅是一捆干肉,可见孔子有着博爱精神,而有着博爱精神的人,才能教育出君子。

现在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老师上课的方式也主要是讲授,而孔子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琴棋书画方面也要有成就。孔子讲学场所不固定,经常带着学生游学,在山水之间讲学,讲学的同时,还弹琴,还高歌,氛围甚是轻松愉悦。孔子多才多艺,擅长弹琴、唱歌,而且由于出身武将世家,又善于驾车、射箭等,再加上早年生活贫苦,从事过很多种职业,因而掌握了很多方面的技能。这给我们老师的启示是,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而遗憾的是我们老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没有其它方面的技能,所以我们的学生也很难成为一个才能出众的人。

孔子对教学内容定位很明确,他是要培养一个能够引领风尚的君子,因而他不教授种庄稼,种菜,而是教授《诗》《书》《礼》《乐》《春秋》《易》,也教授礼仪、音乐、射箭、驾马、文学、算术。孔子的讲学绝对不是纸上谈兵,他们经常探讨时事,紧扣时代脉搏,不像我们现在教学内容跟社会基本上脱节,学生一毕业就手足无措,而且孔子崇尚终身学习,所以在他此后,他的学生仍然能够很好地践行他的思想。我们对学生职业没有定位,因而别说成为引领风尚的人,连就业都成问题。

四、君子固穷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遇到无路可走的情况时,会坚守节操,而小人就会守不住底线胡来了。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有真正的仁德信仰,而不是一遇到困苦就怀疑仁德信仰或者降低自己的理想。

孔子经常跟学生讨论理想,子路很勇敢,适合当武将,子贡口才好,适合当外交官,颜回仁德,适合当大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一旦确定理想,就不要受外在环境的干扰,而坚守下去。君子和小人很大的区别就是内心理想的坚持。

除了理想,更重要的是仁德信仰的坚守。舍生取义的例子不胜枚举,古有荆轲、屈原,近有谭嗣同、林觉民等等,他们皆是有大格局的人,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内心的操守。与之相反的是那些叛徒、汉奸、卖国贼之类的人,受人鄙视。当今社会,坚守仁德信仰很少需要付出生命,教育也不再重视人们品德方面的提升,所以为了金钱,为了地位,为了各种利益,人们内心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仁德,也就不择手段了。所以当今社会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我们真的领悟了孔老夫子思想的精髓,那就不要只尝试他的教学方法,而更应该关注的是人的本身。整个社会应该有统一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供世人不断鞭策自己。我们不能因为处境的不利,就随意背叛自己的信仰,而是把这种处境当作考验,在困苦中不断砥砺自己的君子人格。

五、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在教学方法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如带着问题学,注意启发,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会反思等。在实际教学中,广大老师也在努力尝试这些方法,但是效果并不是太如意。

现在老师主要教学方式是讲授,学生主要学习方式是接受,所以,很少学生有问题,更别说带有思考火花的问题了。学生心里清楚,老师很快就会公布答案,老师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学生的一些不相关的问题通常被搁置,所以久而久之,学生根本没有个性化的问题。

孔子很注重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现在的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科多样,学生数量多,上课时间的固定,老师很难对一个学生这般启发,而且即使一个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老师也会不厌其烦的给他讲解。

子路,子贡,颜回等都不是一类人,孔子针对他们不同的志趣和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了不同的教育,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这就是因材施教。孔子的教学内容跟社会密切相关,他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心怀天下,能够为整个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只要是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对国家有贡献都可以。但是我们的教育不一样,我们有统一的试卷,有标准答案,因而我们的学生慢慢就被剪去了自由的翅膀,变成类似的人。

……

由此可见,由于时代的不一样,社会的不一样,孔子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适合我们。这些方法在理论上固然无可挑剔,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能很好地实行。当代社会,学生学习的目的带有功利性,而且以考上大学为终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为高考服务,至于高考之后怎么办,还没有人能找到出路。所以说,老师也是戴着镣铐跳舞,尽量在这种大环境中,慢慢探索。

孔子给我的启示很多,除了以上之外,他启示我们要学习中庸之德,要孝顺父母,要谨慎交友,要学会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要终身学习……

《孔子是个好老师》,语言诙谐幽默,内容丰富多彩,不是空洞的罗列,而是精彩的引经据典,对《论语》解读很到位,对孔子的师生生活学习场景的还原很真实,让我读来轻松愉悦。孔子真是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完全领悟孔子思想的精髓并能付诸于实践,相信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

——读《我的教育视界》有感

东海县房山中心小学     张长娟

最近一口气读完了窦桂梅校长的《我的教育视界》一书,这是我读书中读得最快的一本教育类书籍——以往自己特别偏爱于阅读一些文学类、历史类、文化类的书籍,对于教育类的书籍读得较少,尤其是那些教育理论类书籍往往缺少教育实例,读起来总是让人感到不甚理解,没有兴趣与耐心读下去。但是此次阅读《我的教育视界》一书,则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窦校长在本书中共选取了自己的外国之行中的五次,并把自己这五次外国之行中的所学所想所感编写成“五辑”记录下来。每一辑都把出行所在国的教育理念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介绍出来,每一辑在介绍国外的教育理念或理论时,都不忘结合我国教育的现状或理念(特别是清华附小的教育理念与现状)进行比较、分析,“辑辑”都很精彩,“辑辑”也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震撼。

一、别样的英伦“风情”

在“英国教育随笔”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英国正在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的十个关键词——地方自治、学校自主、新的专业要求、选择和多元化、更加艰难的目标、新的督导制度、新的资金制度、更加复杂的问责制、课程体系改革和特殊教育改革(也叫建康关爱计划,这十个关键词不是创新,而是在原来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与改进。)以及英国教育的其它方方面面。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让好教师留在课堂上》:“‘教育质量是由教师质量决定的’,这是英国麦肯锡的论断;‘教师是成产力的基石’,这是英国教育大臣的论断。在中国,类似这样的观点很多,不管怎样表达,核心的意思只有一个:教师至关重要。”。

所以,“英国政府十分重视教师的在职进修,一系列有关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报告和发展计划,使中小学教师的在职进修得到了飞跃发展。其培训最有代表性的是体现教师需要的‘六阶段培训模式’”。

这六阶段培训模式,“现已成为英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模式,具体操作如下:(1)确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确认需要培训和提高哪些方面,然后与大学培训部门直接联系;也可以通过地方教育部门负责培训的专职人员向大学传递信息。(2)谈判。在确定需要的基础上,与大学培训部门洽谈怎样依据教师需要制订教师在职培训计划。(3)协议。谈判结束后要提出一份详细的培训协议。协议完稿后要交给教师讨论,得到教师的认可后才能最后确定。(4)实施培训步骤之一。培训前两天是以大学为基地进行的,课程是导引课程,介绍新知识和新的方法论,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5)实施培训步骤之二。两天的导引课程结束后进入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实质性培训。(6)结束。培训结束后,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自信,能在教授新课程时运用培训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与方法。这种培训模式让培训机构的教师走出大学校门,发挥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了效率,不失为一种大胆的改革。”

“这种培训模式有着灵活多样的进修形式和内容,英国的在职教师进修可分为全日制脱产进修、部分时间制的半脱产进修和业余不脱产进修。脱产进修只有具备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才有权申请,而能获得批准的人仅占申请者的三分之一。因此地方教育局和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半脱产或不脱产的进修。”

这种培训的主要意义“在于如何把培训的经验转化为实践,达到最终让学生受益的目的。培训的结果可以用于很多用途,可以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政府的督导依据,学校也会大力支持自己的教师达到这个标准,如果有不接受这种支持的教师,学校就会请他另谋高就。”

阅读完《让好教师留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发现“英国教师培训没有中国的丰富。国内的教师培训从国家级的“国培”,到地方的“省培、市培、县培”,甚至兴起了各种私立培训机构,可以说是五花八门。”“问题是,教师的成长是不是培训出来的?有专家强调‘发现教师’,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二、美式的德育方法

在“美国教育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看得见的隐性德育》。窦校长在文中写道:“我们参观美国学校时,问有没有专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得到的回答是没有,主要原因是,美国家长怕传递宗教,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选择什么宗教,不需要课堂讲授,美国学校不仅注意习惯的培养,更强调环境,以及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榜样示范的力量。”“按理,我们不断强化德育教育,专门开设有思想品德课程,学生应该学有所得。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效果却不够明显,甚至国民道德素质整体滑坡,社会风气日益令人担忧呢?德育需要教化,然而德育是教化出来的吗?温家宝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院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看来,“上至国家社会,小到家庭个人,处处都应该是德育资源,人人都应该是教育资源。而且这种教育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靠呼吁来实现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我们国家的整个社会环境,必须重新清洗。比如‘洗’去街头马路、商店的美女广告等视觉污染;禁止行人随地吐痰的粗俗行为……”

那么,我们的德育到底该如何来进行呢?“目前,清华附小正在进行德育课程的全面构建。比如思想品德课融入心理学、生命学、文化与历史等内容。基于对学生‘健康’、‘阳光’、‘乐学’三个价值取向的追求,提出‘勇于担当’、‘诚实守信’、‘自强自立’、‘言行得体’、‘协商互让’、‘尊重感恩’、‘学习至上’、‘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并落实在‘低、中、高’三个年段中……我们既要训练学生的大脑,也要培育学生的内心。我坚信只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有甘当苦行僧的决心,有向善和大爱的情怀,我们的努力就会有效果。”

三、女儿眼中的苏霍姆林斯基

“乌克兰”这个国家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最近数个月来“乌克兰”是世界上曝光率最高的国家,全球瞩目;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居然不知道,我们一直耳熟能详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乌克兰人。

说道苏霍姆林斯基,我们中国教师没有一个人会不知道他。但对他的教育思想,我们却未必全知道、理解。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他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基﹒卡娅是怎样在清华附小介绍的吧!——“当我们的老师在座谈中,问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关键时,卡娅首先提到的就是学习。她说:‘老师,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学习、学习、再学习。’”“在谈到其父亲教育思想的第二个关键词时,卡娅认为她父亲对于孩子的看法,最精髓的就是:每个孩子都是有天赋的。学校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孩子的天赋挖出来。”“在与卡娅的座谈中,她谈到的第三个关键词就是:对孩子的爱。她说:‘爱孩子谁都会,对智残儿童等特殊孩子的爱更是值得一提的。’”此外,“卡娅女士还特意提到: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教育的意义同样非常重大,而教师在与家长工商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今天的教育要培养明天的父母。为此,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应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传播。”

四、韩国的幼儿教育魅力

“韩剧”在我们中国有大量的粉丝,尤其更受广大女性的欢迎。原因到底何在?也许我们可以从《教育成功的几个关键词》中的幼儿教育看出一些端倪——“韩国幼儿教育界经过不断的探索与改革,已使幼儿教育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韩国的幼儿教育曾一度采用美国的教育模式,结果使许多儿童成了‘生活在韩国的美国儿童’。这种状况引起了韩国政府和幼儿教育界的关注,对幼儿教育进行了持续的改革,较好地将美国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中的合理部分与韩国的实际糅合在一起,形成具有韩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如加强了民族自尊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那么,韩国的幼儿教育是如何培养的呢?窦校长在《如此尊师重教》中,这样向我们讲述道:“幼儿教师要经过四年正规的学前教育理论学习,还须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幼儿教师资格考试,获得资格证书后才能被聘为幼儿园教师。参加工作后,每隔三年要进入政府创办的教育培训机构接受脱产培训一年,其费用由政府承担。”无怪乎窦校长会感慨道:“看来,我们的‘教育从娃娃抓起’在韩国早已体现出来。经过这样的培训,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自然较高。遗憾的是,这次我们没有到幼儿园参观。”

其实,《我的教育视界》一书给我们的启示、启发,还远远不止这些。要是你有兴趣的话,一定要来读一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此书虽然只有短短的五“辑”,但是“辑辑”都很精彩,无愧于“2013年最受教师欢迎的十本书之一”的称号。

“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

——读《致教师》碎思

东海县白塔埠中心小学     

时常会带着一家子到书店看书。偶遇心仪的书,也会毫不犹豫的买下。寒假里,微寒的风沐浴温暖的阳光,正是出门的好天气。一家子步行向家西边的书店进军。只七八分钟,也就到了。

孩子们奔向他们的天地,爱人去看她的哲学,我随意翻着我喜欢的。或许是因为我够高,在书架的最上层,我一眼便发现了朱永新的全新力作《致教师》。从书架上取下,翻开正文,“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八个字一下子就钻进我的眼帘。就因这八个字,我毫不犹豫地买了。

回到家,一边读着,一边思着……

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这是引起我深思的一句话。八个字,指明了为师者的方向。常说好为人师,但是何为人师?现实之中,我们的很多老师疲于奔命的,都是在做着贩卖知识的买卖。甚至连经师都不如,更奢谈人师。

其实每一个伟大的人都是一个伟大的教师。他们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就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他们言传身教地为世人指引出更有价值的活法,值得每个人去学习。而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真正的教师,我觉得更需要从这些人身上学到伟大,走上通向伟大的路。

作为教师,只有自己的心静了,不收拘束了,才能在教育的人生路上从容不迫,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影响。也许我们的工作环境还不是那么的优越,工作也不是那么顺利。但是人生又怎么可能一直一帆风顺呢?“束缚每个人的枷锁,不是周遭的环境,而是自己的心魔”。摆脱这样的枷锁,我们的心境自然就宽了,自由了。“教育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都在于此。”由此,为师者,首先成为人师何其重要!

朱永新说,“人生没有最高峰,风景永远在路上”。“教育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追寻”。我们也是,不断追求做一个高尚的人,乃至伟大的人,首先成为认识,再为经师。

二、“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

当前师生关系并不是那么融洽。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依然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作为教师而言,我们也是普通的人,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吐丝结茧到死方尽的奉献精神,好比压在教师身上的一座道德大山,加上应试教育的荼毒,教师的教育生活,职业生涯并不能给教师带来幸福感。

其实教师要能够从每一天日常的、琐碎的、平凡的生活中得到满足,能够从自己的成长中得到满足,能够从与孩子的交流中得到满足,这就是获得幸福感的途径。而不是从学生的试卷、分数、虚幻的学生的未来中来。

如此,就必须知道教师职业的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到这八个字,基本上也就做到了“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但这远远不够,还要努力做一个让自己心安的老师。都说教师这个事业是一个良心活。事实也是如此,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能够做到任何时候都心安理得。第三种境界稍难,但是也不是做不到。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可以做得精彩,都可以创造辉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会从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去提升自己,把工作做到极致,就能够实现第三种境界。第四种境界于普通老师而言,是难度最大的。但是就像理想,我们不懈追求。四种境界不是孤立的,他们就像台阶,是连贯的。我们一步一步走上去,就会离终点越来越近。

三、“理想主义者”

理想,就是对未来的美好的憧憬。人的精神性注定人不仅仅是为了当下活着,支撑人活着的往往是理想,而人的生命价值,也往往与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作为教师,首先要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第一个要义就是要有教育理想。

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很难教育出一群有理想的学生。有理想的教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对理想追求的生命轨迹,让学生耳濡目染,学生受益远比教师在教室里空洞的说教要强上百倍千倍。

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而言,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和主题都不一样。理想主义者的教师不仅如此,还有诗人般的灵感悟性和冲动,他永远憧憬明天。今天是明天的石阶。教育是职业,更是事业,是理想教师的方向,是理想教师为之“冲冠一怒”的红颜。

现实中,没有理想就是没有方向。如同在大海中航行的舰船,没有方向也会迷失。正确的方向,加上灵活应变的策略和锲而不舍的坚持,总能够到达理想的港湾。实际上却远比想象的残酷。理想主义者有自己的信念,就是要在现实的荆棘中,劈出一条血路。英雄的路注定是孤独寂寞前充满悲情的。

四、“享受教育”

教育是人们幸福的事业。教师从事这个事业,自然也应该从中的到幸福。教师的幸福应该是享受教育,看到孩子的生长。生命拔节的声音是最美的声音。

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教师的人生价值,不正是学生的成长吗?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工作中,创造价值,实现自我,不就是幸福的来源吗?很多人讲,教师只不过是谋生的手段。这个也对。每一个人都需要活着,教师也需要。教师的工作满足教师的生存。但是这只是最底层的需求,人不光要活着。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教育生活将占据其一身中最美好的时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育的结果呈现出的是教师创造出的价值。所以身为教师,享受教育,获得幸福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不否定教育工作的复杂甚至繁重。也正因如此,享受教育,享受在复杂繁重中脱胎的洗礼,即使再艰苦,你喜欢它,它就绝对不会伤害你。艰苦的工作,往往同时预示着美好的前景。你热爱它,它给你的奖赏也很大。

《致教师》,是一本引领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书。细读明晰方向,品悟洗礼心灵。最后以朱永新教授的一首诗作为结尾:

我是教师

教师,不是园丁/教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儿/教育是师生互相作用的过程。

教师,不是蜡烛/教师不能以化为灰烬做代价/以此去照亮学生。

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

教师,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没有谁的灵魂是机器/能用某种工艺任意修理完成。

教师就是教师/与学生是互相依赖的生命/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

我是教师/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我这里形成/让人如履薄冰。

我是教师/心底里喜怒哀乐翻滚/黑板上天高地远开阔/脚板下三尺讲台扎根。

我是教师/这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志业。

我是教师/这是一份职责/更是一份使命。

我是教师/时光缓缓显形/终见此生天命。

我是教师/以现实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教育需要合适的温度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东海县幼儿园     熊方玲

翻阅“2017年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第二批”,方华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吸引了我的目光,读了题目,我疑问重重:“温度”,词典中明明白白写着事物的冷热程度,用来修饰教育,有“温度”的教育,有点儿意思!心里想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有温度的教育”?现代的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一定要拜读。于是携着疑惑我迫不及待的在网上搜索、购买,书拿到手时正值周末,我用了两天的时间一气呵成将这本书读了两遍,受益匪浅。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是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这些文章有的是从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还有的是介于两者之间。这本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我不由的为方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本书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的解决方案和采取策略。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高度,通过这本书,我发现方老师有大量的实践、阅读、思考、写作经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的教育高度以及对教育的独特见解。

读完此书让我领悟到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温度的事业,教师有温度,学生才会有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表示物质本身属性的某种存在状态。用这个概念来描述教育问题,是因为今天的基础教育过分强调了广度和深度,而忽视了它的温度。比如,高考刚结束,校园里经常会出现学生“天女散花”般撕书乱象,更有甚者,砸坏学校的门窗……可见学生离开学校时,对学校充满了仇恨,那么他们将来会对社会怀有善良、怀有同情心吗?教师们则经常会产生职业倦怠,缺乏工作激情,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而社会似乎更加冷漠:女白领车站猝死无人问津,老外突然晕倒吓跑众人……让更多人见识到了社会的温度低下。诸多问题时常引发我的思考,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学校?搞什么样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要办有温度的学校,让校园充满活力;要做有温度的教师,让课堂充满激情;实施有温度的教育,让学生有个性。教育需要什么样合适的温度呢?下面我从一下几方面谈一谈:

一、办有温度的幼儿园

这个温度应该体现对幼儿的终极关怀和终身发展,让幼儿园成为孩子的精神家园。办有温度的幼儿园,就是让幼儿觉得校园的一草一木温馨和谐,能吸引师生;就是要让幼儿感到校园的幸福和温暖,让幼儿喜欢;就是能够传递智慧、激活能量。有温度的幼儿园,就是让幼儿感到幼儿园生活的丰富多彩,每天面对的不是单一的教学活动,而是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温度的幼儿园,幼儿能够张扬个性,扬长避短,自信阳光的成长。有温度的幼儿园,你能够看到幼儿每天灿烂的笑脸,快乐的游戏。

二、创有温度的环境

环境是潜在的教育场,是幼儿园课程的根基,最好的游戏是让所有的孩子各得其所,我们力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自由选择,自主游戏,快乐成长。

(一)室内布局,化整为零。对活动室、走廊和大厅进行综合利用,环境布局区域化,关注“七大核心区”建设,如科学区……重新打造班级特别区域,并将社会性区域迁移到廊道、门厅,和活动室形成互补,如医院、超市、剧院、邮局、快递站、美容院等。开放的、非形式化的环境创设,减少内容、目标预设,学习活动从集体蜕变为小组和个别,凸显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追求。孩子是环境的主人,我们适度留白,让孩子参与到环境的创设,更好地实现生生互动、与环境互动。

(二)户外环境,化赏为玩。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任教师,我们因地制宜对户外场地进行改造,创设了小农庄、创意美术区、攀爬区等区域,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就是学习,在自由的、有呼吸的户外游戏中,实行大带小混龄玩耍、自主择区的方式,孩子拥有的互动和学习的机会增多了。变观赏型环境为活动型环境,变高控活动为自主活动,变单一游戏为多元游戏。

三、做有温度的教师

把幼儿当人看,对待幼儿一视同仁,常常有一脸永恒的笑,能够春风化雨,感化幼儿。有温度的教师不会冷眼看差生,处理幼儿的问题不是单纯的责怪和埋怨,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温度的教师,会激情满怀地投入工作,会把每一次主题活动安排得主题鲜明,幼儿受到感染,令其终生难忘;有温度的教师,讲述故事时,会声情并茂,用老师的激情点燃幼儿的激情;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放下师道尊严,变换角色,让幼儿成为课堂的主人,大胆热情讲解,幼儿互助交流,个个处于亢奋状态,不再是教师占领课堂的制高点、主动权,幼儿听得味同嚼蜡、恹恹欲睡。教师的温度就是感染力,像一个磁场,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适合的、情感的河流。要让课堂呈现流淌的状态,没有状态它怎能流向深处,鱼儿怎会游,水草怎会长?

四、行有温度的管理

人的管理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蕴含在事情的发生之中,在面对一个个问题问题,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这种体验式的管理才是深刻的。

幼儿园管理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关注细节问题的处理,用心管好每件事,从而让人人会做事,让人人做好事,让人人都成长,则管理的目的就达成了。要立足园情,聚焦基础,问题切入,提升管理效益,无论是幼儿园卫生保健的管理、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管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管理、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管理,都要将决策、计划装在心中,组织、指导抓在手中,实施、控制落实在行动中。

五、施有温度的课程

近年来,我园以《指南》为指导,围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幼儿“自由行走适性生长”,教师“智慧行走 戏玩教育”,家长“陪伴行走 促进实施”的教育思路,积极构建《玩童课程》,力争让戏玩贯穿每一个幼儿的一日课程、生活和活动。极力让幼儿在戏玩过程中,玩出素养、玩出知识、玩出创新;教师在戏玩教育过程中,玩的专业、玩出水平、玩出高度;家长在陪伴戏玩过程中,玩出规训、玩出交流、玩出亲情。从安全课程、节日课程、自然课程、生活课程着手,注重孩子的兴趣点,关注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结合节日、社会焦点问题、大事件,寓科学性、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趣味性为一体,突出了养成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使养成教育与幼儿园的课程有机融合,努力探索一条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伴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新思路。

归根结底,教育是影响儿童精神成长、温暖儿童心灵的事业。教育就是要用全部的心灵让儿童温暖地成长。是啊!教育是温暖人心的事业。温暖似火,融化坚冰;温暖似水,润泽万物;温暖似光,驱散黑暗。教育是饱含激情的书写。凡称得上教育的东西,绝对不能缺少温度,不能缺少人性需要的精神温度,不能缺少让孩子心灵富足的精神温度,教育要有合适的温度。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农业、是培育,而不是急功近利;教育是生长、是唤醒,而不是物质至上;教育是等待、是呵护,而不是厚此薄彼;教育是个性、是改变,而不是整齐划一。因此,教育需要适宜的温度,不因内心的冷漠而麻木,不因外界的浮躁而喧嚣。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做有温度的教育吧,只要用勤勉作桨,用书籍作舟,用燃烧的智慧把握方向,在温度和广度中向着教育的深度漫溯———最终让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师生,让我们的幼儿园,让我们的教育共同拥有的,一定是高度。

《有效教师》读书笔记

东海县幸福路教育集团晶城校区    王海银

读了《有效教师》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以未完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我被书中的名师们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得到了更新。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在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成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认为: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的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标示了有效教师高尚的师德境界。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博大而炽热的爱,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师。古今中外的名师们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范的教育过程中站立起来的,都是在无私奉献、无私的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二、在不泯的童心面前,时刻警醒自我

有效教师们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保持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积极,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钱梦龙老师说:教师只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斯霞老师直到七八十岁高龄还在与不学生亲切密接触,谭迪敖老师整天与学生一起沉浸于小发明之中,多年如一日,乐此不疲。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有效教师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名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发展自我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见要成为有效教师对于学习的至关重要要有深刻认识,要把学习作为自身发展、胜任教学的需要。

四、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宪政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埋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名和帮助,团结的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

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也同样是一名有效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一位特级教师总结自己的待人之道是:“念人之功,容人之过,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么豁达的胸怀,剖析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是我们前进的灯塔,沿着名师的足迹,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当前,面临有很多学生厌学现象,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不作为重中之重的问题来思考。通过学习《有效教师》,深有感触,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工作。

1.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学生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与家长、同学、教师发生矛盾,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对学生的期不要太高

有的学生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3.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有的学生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教师要讲究课堂管理的技巧

有的学生是因为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教师讲的话。”或者干脆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顾,只提问那些好学生。这时候教师成了是“主角”,好学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时候是“观众”或“听众”。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5.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

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6.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有效教师》中明确告诉我们要走一条“教研结合,从教学熟练型走向专家型”之路,我决心成为一名这样的教师,以不愧对自己的青春年华。查有梁先生总结了一段关于“研”的妙语,我时时用他来鞭策自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研然后知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美,然后能自创也。”总之,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师应有的追求。

用读书的状态履行教书的职责

——读冷玉斌《教书 读书》有感

东海县山左口中心小学    陈玲珊

暑假参加了凤凰母语教学研究所的培训,听特级教师王栋生讲作文教学时提到冷玉斌和他的《教书读书》一书。很想知道到底书里写了什么,很想知道冷玉斌老师是个怎样的人,竟然让作家挂在嘴上,并且逢人就推崇他。

抵制书之诱惑的唯一方法,就是去阅读它。

当我真正读到冷玉斌老师的一些文章,被他悲悯的情怀和深邃的理性思考所触动,只有善于阅读、勤于实践的人,才能体察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那些细微之处,才能写出这些触动人心的文字。冷老师所著的《教书读书》一书,汇集了他近年来在教学、阅读领域的所思与所想,让我从一个侧面加深了对冷老师教育信念、教育主张的理解,也更加敬佩他在教书、读书方面的坚守。每个教师成长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勤于学习、精于实践恐怕是少不了的两大“秘诀”,再加上坚持不懈的恒心和毅力,就一定可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和风格。冷玉斌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一、教师的儿童观

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所做出的决定,其实都是受某种观念所决定的。观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式直接影响事情的结果。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观认识。它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这些观念中,教师的儿童观、学生观尤其重要。

先读一读冷玉斌老师讲述的有关小学生小寒的几个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是在数学课上发生的。有一道题目:一个班级17个小朋友,每人分一个苹果,应该选哪个算式?题目的下面是四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一个算式,让孩子们选择那个算式对。小寒因为选择了10 8这个算式,挨了数学老师一顿批评。回家之后爸爸问小寒为什么这样选,孩子回答说还有一个苹果是留给老师的。可惜的是老师看到小寒的选择后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还责怪他把如此简单的题目答错了,没有想到孩子错误的背后还藏着一个美丽的世界。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小寒头脑灵活,反应很快,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题,其他同学还没有反应过来,小寒已经知道了答案,并且立刻就把答案喊了出来,搞得老师很不愉快,经常斥责他把嘴闭上。以至于小寒只能坐在凳子上小声嘀咕:“这个问题我知道,可是我不说。”老师关心的是课堂的纪律,但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智慧的萌芽和创作的火花。

第三个故事说的是小寒某天早读课上在玩,被值班的同学发现后罚站。老师问他为什么不读书,他回答说读过了。老师接着问,你会背了吗?小寒接连将三篇课文背出,并且一字不差。没想到老师紧接着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背诵要有感情!老师因为小寒玩耍而生气,所以要检查他的作业完成情况,准备惩罚他。当发现他已经读过后,又提出让他背诵,背诵也没有问题再提出要有感情地背诵……因为小寒没有在规定的时间里做老师布置的事情,孩子此前在学习上的所有努力都失去了意义。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训练出来的孩子,他的自信、独立意识和创造能力该如何呵护?

对照一个我们的课堂,这样的故事是否频繁在课堂上上演?如果一个班级各科教师都秉持这样的儿童观,一所学校的教职员工面对这样的故事都习以为常,那整个学校的教育生态就是畸形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发展所依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不只是课本和教材,还有学生和同学、和教师、和周边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所置身的文化情境和产生的相互作用。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会形成与之相契合的课堂文化、学校文化,这些文化会反过来作用于孩子的成长。

教师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儿童观、学生观。要花大力气去研究学生,洞悉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把握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要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着力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要发展儿童的独立个性。独立的个性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原动力,是开拓进取品质的心理基础;要善于在知识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搭建桥梁,为儿童的精神世界奠定厚实的基础,使儿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从而以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去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培养他们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和习惯。

在书中,冷玉斌老师从多个角度向读者阐述了什么是正确的儿童观。比如善于关注学生的情绪,意识到学生在校一天的学习和生活都与他的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在课堂上要善于用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语言来和学生进行交流,而不是将成人的话语体系强加给他们;比如善于聆听孩子的话语,鼓励孩子提出有趣的问题,好好地和孩子进行讨论;比如教材中的选文,既要尊重作者的本意,不要随意删改,又要相信孩子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不要小看小孩子。等等。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后将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的背后,体现的就是他的儿童观。

二、阅读的本质

读冷玉斌老师的文章,你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他阅读面的宽广、知识的渊博。不同领域专家的重要观点或精彩论述,他总是信手拈来,和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他在大量阅读的同时,非常善于联系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品味知识的价值,提升工作和生活的品质。

我很赞同冷玉斌老师的这一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的本质就是‘联结’。联结书与书,联结书与人,联结人与人。”因为读一本书,想起了此前阅读过的其他书籍,想起了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因为读一本书,让原本陌生的一个人在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感受他的呼吸、感受他的思想悸动、感受到他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成就……有不少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相识”的。

在今天的社会里,人最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人对阅读本质的理解和运用上。我们每天都要阅读很多材料,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材料和信息大都是通过图文的方式,用纸质的或者电子格式呈献给我们的。我们在看到这些材料和信息时,首先需要“联结”的是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以便对相应的图文信息进行解读,其次,我们还会超越这些解读,寻找字里行间、寻找图文背后所掩藏的意义,并和自己的经验建立起“联结”。从某种意义上看,文本的意义不在于文本本身,而在于字里行间,在于积极的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正如卞之琳在《断章》中所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阅读的过程绝不是单向的信息攫取和输入的过程,而是读者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来解读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对文本理解与自我意义的构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构建起来的意义也会各不相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人为什么能突破自身的局限,不断地创新发展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联结”。虽然个人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但通过阅读建立起来的“联结”,可以将一切人和一切物感知为一个整体,设想尽可能多的人生,观看尽可能多的事物。在这方面,霍金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例。因为身体的原因,霍金唯一能够从事的工作就是理论研究。他正是通过阅读,建立起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自己与整个宇宙的“联结”,不断拓展自己研究的疆域,在宇宙起源的研究方面独树一帜的。

我又想起了杨林柯老师对读书意义的解读:“我平生喜欢旅游和读书。我认为,旅游是放大身体半径,读书是放大心灵半径。身心的放大,实质上是一个人生命格局的放大,它让一个人更有方向感。”杨老师所强调的,其实就是阅读的本质——“联结”。通过放大身心而扩展自己和周遭世界的疆界,建立起更加复杂的“联结”,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人生格局也跟着放大了。

三、迷人的图画本

最近一段时间,我也喜欢上了图画本。

给孩子将故事,最好要有一个载体,孩子可以一边听,一边看,图画书(绘本)显然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孩子虽然不认识文字,但能够辨析书中那些画面的意象,会有此展开丰富的联想,会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结”,让读书的意义升华。

但我确实不太会用图画书。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总是将主力集中在书中的文字上,将一页页的文字念完,基本上就完事了,缺少对书中的各种角色通过绘画方式所表现出的环境、心理的变化的关注,浪费了很多手边的资源。读冷玉斌老师的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文字讲述的故事”“图画讲述的故事”“文字和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很多高明的图画书作者,常常用画面的变化来表达作品主角的喜怒哀乐,每一幅图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表达,文字只是作为辅助的手段,来强化画面本身的意义。一个真正的图画书读者,应该尝试着从文字的角度、图画的角度、文字和图画相接的角度来仔细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韵味,丰富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认识。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说:“图画书不是让孩子自己读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这一点我深为赞同。孩子具有很强烈的学习欲望,但他也面临着诸多学习的障碍,包括文字的识别、图画意义的理解、语义的识别等等。大人将图画书中的故事讲给孩子听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孩子与图画书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大人一遍遍地讲,孩子一遍遍地听,时间长了,这些画面和对应的语言,就会在他的脑海中深深地扎下根。冷玉斌老师在书中说,自己的孩子虽然不识字,但因为听了很多次大人讲解的某一图画书,可以一字不拉地逐页将故事情节复述出来,这样的情况相信那些坚持给孩子读图画书的家长都经历过,这些优美的故事以及所呈现的绘画,会成为孩子童年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他的一生产生持续的影响。

很多图画书的作者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他们能够理解儿童,对儿童的心理有深刻的体认和把握。他们不仅善于用绘画来表达情感,也懂得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来丰富故事的内容,帮助儿童从诗的语言中感受到更多语言的韵律、声/音调、意象,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蕴含的乐趣和愉悦。如果我们在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到这些,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文字的美妙,阅读的美好,对孩子的成长将非常有益。“图画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始终是能够发挥巨大可能性的一种艺术。”

图画书不仅仅是给孩子阅读的,更是给成人准备的。日本纪实文学家柳田邦男说:“人到了后半生,更应该总是把绘本放在身边,慢慢地、用心地阅读。在只顾工作的奔忙中遗忘了的那些珍贵的东西——幽默、悲伤、孤独、相互扶助、别离、死亡、生命,会像烤画一样浮现出来。”“失去闲暇的信息化时代,真正能够拥有深刻感动心灵的时间和空间的媒体,最好的也许就是图画书。”我们真的应该给自己留点时间,用图画书来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寻自己的人生之路。

我真诚地希望,这世界,我们每一位教书的人,都能《读书 教书》这样的好书永远在一起。

《爱弥儿》中卢梭教育思想的矛盾性

——《爱弥儿》读后感

东海县平明中心小学     

暑假我仔细阅读了《爱弥儿》一书。《爱弥儿》无论是在一些教育理念、原则还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上都给我耳目一新,恍然若悟之感。关乎教育,关乎人性,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及生命本体探寻意义的煌煌巨著。《爱弥儿》中的一些论断在当时引起了不同凡响的轰动与争议,哪怕是现在,面对现在教育中存在的偏弊,我们也能在这本像预言一样的书里面找到依据与线索,给我们启迪与智慧。

卢梭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提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为了丰富和深化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认识,我主要通过《爱弥儿》审视卢梭教育思想的矛盾性。

(一)审视“人人平等”与贫富、男女受教育不平等之间的矛盾性

1.“不需要”与“需要”:贫富阶级受教育不平等

卢梭一贯坚持和强调人人生而平等,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时又宣扬“穷人是不需要受什么教育”很显然与他的平等思想背道而驰,有着自相矛盾的地方。爱弥儿出生于富有之家,需要自然的教育。穷人是不需要自然教育的,他们是能够自然成长为人的。卢梭试图富人的自然教育使富人与穷人一样在自然环境中得到自然发展。但却造成了贫富阶级受教育的不平等。在《关于波兰政府的筹议》中卢梭也曾表态:“我不喜欢把两种贫富不同而并有身份的人划开两种学校,按两种课程来进行教育。既然按照本国宪法他们是平等的,他们就应该一起受教育,而且是同样的,即便不可能建立一种完全免费的公家教育,不管是哪一处,所收的费应该是放低到即使最贫苦的也能支付。”但《关于波兰政府的筹议》中卢梭所谈的教育主要是针对“有身份的人”“年轻的绅士”。美国现代思想家罗素说,卢梭与洛克一样都只考虑到“一个贵族男孩子的教育”,而不谈穷人子女须受教育,这与他思想上反对贵族主义的倾向是相矛盾的。

2.“为人”与“为妻为母”:男女教育不平等

卢梭在对女子进行教育时存在一定的局限,他始终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女人就应该服从权威,且无需发展她们的智力,男女天生不同,生理有别,禀赋不同,而相应的教育和所从事的职业理所当然同。男子受教育是为了参与社会,而女子受教育则纯粹是为了充当贤妻良母,为了今后的家庭生活更加完美做准备,女子教育要依附于男子。男性教育的目的是“成为人”而女性教育的目的是“为妻为母,为男性成家”,虽然在如何遵循女性的天性,使女性各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方面.卢梭的教育观点具有重要启示。虽然卢梭认识到了男女生理有别.但夸大了其生理上的不同,而将女子教育置于从属地位.进行男女不平等的教育,典型地反映了他在妇女作用及教育问题上的小资产阶级性及受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

(二)透析“教育自由”与教育过程、教育环境不自由之间的矛盾性

1.“阶段性”与“连续性”:教育过程的不自由

卢梭从自然教育的观点出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天性,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在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中,卢梭根据他对儿童自然发展的理解,将爱弥儿的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0-2岁的婴儿期以身体养护为主,注重体育,为儿童树立一生幸福的基础;2-12岁的儿童期被卢梭称为“理智睡眠期”,注重感觉教育,训练儿童的感官,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12-15岁的青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15-20岁的青春期主要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卢梭将对爱弥儿的教育分成了体育、感官教育、智育和德育。一方面,卢梭要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人为的规定了爱弥儿受教育的四个阶段,对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也没有提出科学的依据且过于绝对。爱弥儿对于自己生活和学习的进程、内容是没有选择自由的,爱弥儿学习什么以及何时接受何种教育也是不在其意志控制范围之内的,卢梭忽视教育所具有的生命性、永恒性,爱弥儿在自由教育的过程中却没有选择教育内容和控制教育进程的自由。

2.“农村”与“城市”:教育环境选择的不自由

教育环境的理想化是卢梭对其学生爱弥儿实施理想化教育的前提之一。在对爱弥儿施行教育之前,卢梭首先对他的成长环境进行了选择。卢梭认为,“乡村的妇女比城里的妇女肉吃得少,蔬菜吃得多”“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所以爱弥儿的保姆应选择农家妇女,但卢梭不愿将农家妇女请到城市里来。“清新的空气对儿童的健康影能在农村进行教育,此为其矛盾性之一。其次,卢梭又认为爱弥儿在15岁之前应该在农村,15岁之后,爱弥儿应该回到城市。必须施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也反映了爱弥儿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没有选择权,对于教育环境并没有像卢梭说的给与爱弥儿自由让爱弥儿自由选择环境。

(三)体味“回归自然”教育中教育目的、对象、师生关系与教育实施的潜在矛盾性

1.“自然人”与“公民”:教育目的方面的矛盾性

有学者认为,卢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其理论是共和主义公民教育理论。另一些学者认为,卢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其理论是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卢梭从其激进的社会政治观出发,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平等、独立、能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自然人”。卢梭承认每个社会都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这样的人超脱了职业、等级、财产的束缚,能适应一切地位。这种人就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但卢梭的公民教育理论似乎具有强烈的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色彩,在他有关国家与公民中,卢梭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他认为理想国家中的教育“必须给予人民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爱弥儿并不是“独善其身”的,他仍要兼济天下,对同胞要尽公民的义务,其目标是培养忠诚的爱国者,培养尽公民义务的人,爱弥儿在远离城市到自然怀抱里接受自然的教育之后,就需要回到社会。卢梭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存在的矛盾是他一方面主张通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然人,另一方面自然人又最终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人;一方面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个体小生产者;另一方面,所要培养的却所谓“自然人”,即“资产阶级新人”

2.“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教育对象与师生关系要求的矛盾性

在选定教育对象时,卢梭认为必须容许导师挑选他的学生并提出这种严苛的规定下,这种关系可以解释为教师对学生必须充满类似父母对儿女的爱、理解和关注,但也可以理解为儿童必须像服从父母一样服从教师,爱弥儿只能被动遵循教师为他制定的发展方向前进,而没有自己的自由。

3.“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教育实施的矛盾性

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无须成人的灌输、强迫,教师只需要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教师的作用不是积极地,而是消极的,所以卢梭自然教育也是“消极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总是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 “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性的。它并不是要教学生道德和知识,而是在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因此,教师的作用是消极的,特别是在儿童发展的早期,要求教师什么也不教。但是纵观《爱弥儿》全书,却发现这种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消极教育”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无为教育”,正如在第二卷中,卢梭这样写道“年轻的老师,我劝你们采取的方法,在你看来是难以实施的,那就是:不按照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任武威才能一切有为,采取规规矩矩的教育方法,老师发号施令,以为这样就管住了孩子,然而实际上是孩子在管老师”。这样,教师就不但要时刻记得自己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还要处处以身作则,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要陪同孩子一起去经历、实践。就像是卢梭在第三卷中举得关于“集市上的鸭子”的例子,就是卢梭陪同爱弥儿一起去实际操作,有陪他一起受到玩戏法的人的教训。所以说,消极教育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让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倾注更多的爱护在孩子身上,时时刻刻的正确的引导他们,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情景,而这显然比说教教育要难得多。这种教育虽然叫做“消极教育”,但它的本质,却需要教师比以往要积极的多。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

东海县青湖中心小学   董洪华

这本书是美国教育家罗恩.克拉克的作品。刚看到这本书时,我只是出于好奇,觉得题目很有争议。好多问题在脑子里产生了:优秀不是学出来的吗?怎样教才能优秀?优秀只靠老师吗?学生差了责任在谁?等等脑海里闪现出一连串的问题。但当实实在在地读完这本书后,一些疑问随即找到了答案。他教过的学生都来自最贫困的家庭,学校提供的资源也不丰富,但凭着他的执着,他可以把最差的小学校学生,调教进纽约最难考的中学。而且已荣获“全美最佳教师”。我认为他取得这样的成绩,太了不起了,又这么年轻。

在读了克拉克老师写的这本书后,我感觉我的收获太大了。他在这本书里既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如何上一节生动的政治课等,而是在讲如何去待人接物,如何为人处事。他的观点是那样的独特,它象一面镜子,告诉我们,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对我都非常有借鉴意义。读来让人感觉没有丝毫的乏味,反而让人感觉很自然,很亲切。他在这本书里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为我们剖析,向我们展示生活的许多小细节,他在书里提出要在平时,通过生活小细节以及一举一动来教育孩子,同时也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们,同时也要学会宽容他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关心中学到尊敬,从宽容中学会感激等等,都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我认为这话说的很有道理。现在的教育非常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如果过多的要求孩子,就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对学习个性的抹杀,因此不应该过多地从细节上去要求孩子,而这位当今美国年仅二十八岁曾三次被总统接待国的大教育家却不这么认为,他通过一个个细节教育出了一批批优秀学生的故事,已向我们有力地证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细节比创造力更重要,更能教育出优秀的人才。

他在书中讲到:刚接班时,经常发现教室后面的卫生角很脏很乱,后面的虽然有垃圾筐,仍然有好多的垃圾被扔在外面,有的甚至脏兮兮的,简直不堪入目,看到这一情况,我感觉非常难受,但我并没有直接去训他们,而是利用晨会课时间教育孩子如何扔垃圾。我告诉孩子扔垃圾是必须走过去直接放进去,切记不能把垃圾筐当作什么练眼力的东西,直接投掷过去,投偏了就直接就落到地上了,同时,我还告诉孩子垃圾筐要袋装化,每次给它套上袋子,紧接着,我又安排一名管理员去监督学生的执行情况,如果发现哪位同学不能做到,就让这位同学去管理并打扫这个地方,直到找到下一位同学为止,这样坚持下来,学生乱丢的习惯改掉了,即使也有乱丢的,也会有人主动去捡起来,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乱丢的坏毛病改掉了,并且把保洁当作一份责任,我打心里感觉欣慰。当读到这一细节时,我认为克拉克老师的做法太棒了,同时,我认为我找到了答案,也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班的情况和他说的类似,虽然我三番五次地强调要注意保持卫生,但有的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该怎样做还怎样做,根本不拿老师说的话当作一回事,看了克拉克老师的书后,我现在有招了,我首先在班级里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学生作为管理员,让他监督学生的乱丢乱扔现象,如果发现有谁也乱丢,就让他去那值日,直到他发现下一位乱丢的为止,这一招很管用,后来,我又在细节上给他们做了进一步的指导如今,教室后面的卫生角是干干净净的了,看了也让人舒心。为我的班主任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当然,我受益的远不止这些,这本书对我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一个学生已经好几天没有完成作业了,根据我以往的做法是要么直接给家长打电话,告诉他孩子一直没有作业,要么直接发到群里,让他难堪。在读了这本书后,克拉克处理问题的方法顿时让我的眼前一亮,我发现我做错了,这样做反而给学生造成了逆反心理,一方面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抹杀了孩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家长对你的支持,让他们不能很好地配合你去教育孩子。在书里,克拉克给我们介绍了处理的办法:他先是和家长取得联系,向他们违心地汇报孩子在这段时间表现如何如何好,家长听了自然很高兴,再过几天,再次与家长取得联系,告诉他们最近两天孩子表现不太好,家长在听了老师的话后,自然很生气,当即表示回去以后一定要好好教育孩子,并配合老师的工作。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一样,自然也就有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以后决定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方法,不是一味地去批评他们,而更多的是表扬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让他们意识到,只要他们努力,也一定能学好的理念,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他的书中还有一件事给我的启示也很大:课堂上老师提出了问题要学生回答,并且还着重指出了回答要点。紧接着就是同学配合老师回答问题。但在课堂上却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好多同学往往是不管是对错与否,还没有等这位同学说完,已经有好几个同学急着要回答了,更有一些性急的同学干脆抢着回答了。即使叫那些举手的同学起来,要么把刚才同学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要么就是避开了我给学生提出的注意点。针对这一情况,我也学着克拉克老师的样子,首先要学生认真听讲,眼睛盯着发言的同学,注意听完同学的发言后,再举手,待得到老师的许可后发言。这样做的效果果然很好,因为没有了干扰,同学的发言更流畅了,纪律也更好了,这样做既让后来补充的同学少做了好多无用功,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发言质量。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认为效果不错,在最近的几次单元测试中,学生成绩不错。

当然,我受益的远非这些,书中一些例子说不定在以后的教学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这下我可以借鉴了。同时,克拉克老师这本书有五十五条,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对孩子浓浓的爱,他的教育方式虽然不一定能全部学会,但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学习和思考,他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管理形式,值得我去借鉴,我认为只要坚持适合自己的,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反思、探讨、总结,就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本期编辑:刘加宽   范来柱   尚实现   刘中深

欢迎各中小学教师踊跃投稿,报道读书、教科研活动开展情况。邮箱:dsbgs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