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2018年5月)

发布日期:2018-07-04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

 

东海县教师读书活动办公室        总第89         201805 

 

 

读书时讯

——新书速递………………………………………………………………………记者整理

教师书房

——守护语文教育的价值……………………………………………………………李海林

——明道行道:大学守正开新的要诀……………………………………………………王义遒

读书随笔

——读《班主任有效沟通的艺术与技巧》有感……………………………………鲁 

——读《让学生看见你的爱》有感…………………………………………………马小萍

——《做不抱怨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李文军

——读《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有感………………………………………………陶梦莹

——读《31位名班主任的精神修炼之旅》有感……………………………………沈媛媛

——《给教师的5把钥匙》读后感…………………………………………………孔庆环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杨玉彤

——《让学生看见你的爱》读后感…………………………………………………周排芳

——读曹书德《走下讲台做教师》有感……………………………………………彭华娟

——《班主任专业基本功》读后感…………………………………………………唐 

——《解码幼儿园区角游戏设计》读后感…………………………………………张 

——读《这样做班主任才高效》有感………………………………………………汪杉杉

读书时讯

新书速递

本报记者整理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爱的语文——赵群筠课堂教学实录》

赵群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著名特级教师赵群筠近年来的8个课堂实录。这些课例,不仅展现了赵群筠老师高超的教学技法,同时也凸显了在“爱”的主题下的人际关系建构,包括对家庭关系(父子、母女、兄弟等)的重新认知、用写作和阅读的方式热爱身边的世界,等等。因此,与其说这是一本语文课堂教学实录,还不如说作者想用课堂的形式探索教育,用语文学科的教学唤醒亲情。

《新教学艺术与科学》

 []罗伯特•J.马扎诺     盛群力 蒋慧 陆琦 金琦钦    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当代前沿教学设计译丛(第二辑)”之一,是已经出版的《教学的艺术与科学》的全面更新版,汇集了美国著名教学改革专家马扎诺有关课堂教学研究的50年成就,提出了由43个要素构成的有效教学框架。本书观点新颖,文字流畅,图表丰富,操作性强,面向广大教师、教研员、校长、师范生和教育研究者,是一本极其出色的教学设计书。

《你不能参加我的生日聚会——学前儿童的冲突解决(第2版)》

 []贝齐•埃文斯    洪秀敏    教育科学出版社

冲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冲突,大到国家间的战争,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人类无法逃避冲突。那么,怎样解决冲突就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在传统文化中,解决冲突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逃避式,另一种是对抗式。理性地说,这两种方式都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第一种方式让你放弃自己的权利,委曲求全。第二种方式让你以硬碰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很可能会得到你不想要的结果。因而,从幼儿开始,让他们学会科学、理性地解决冲突就非常重要。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方法的冲突解决途径:问题解决法。(作者:中国教育报 记者)《中国教育报》20180528日第10

教师书房

守护语文教育的价值

——《语文品质谈》王尚文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海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王尚文先生贡献了若干重要的概念,比方说“人文”。在语文教育领域,正式提出“人文”且把它当作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并展开系统研究的,是王尚文先生。近30年过去了,我们回过头来看王先生当年的论著,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思想光芒。还比方说“语感”。“语感”一词因王先生的《语感论》而成为语文课程论一个绕不过去的理论术语;国家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感问题置于重要位置,与王先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关系。王先生的语感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

王先生退休以后,有一段时间似乎很少看见他写语文教育方面的文章。但大约在2014年前后,我陆陆续续在各种语文教育刊物上,看见王先生关于“语文品质”的讨论。心里说:王先生又回到语文教学来了。王尚文语文教育思想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整体来看,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是由宏观进入中微观,一是由主观(主体)视角进入客观(客体)视角。

 “语文品质”概念的理论升华

王尚文先生的语文教育研究是从语文课程性质议题入手的,他最早的论著《语文教改的第三次浪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着重指出,语文教育在工具论和思想教育论之外,全面进入人文论时代。其后,王先生逐步深入探讨了“语感”“言语实践”“语文对话”“语文意识”,关注的重点逐步中观化和微观化。这种逐步下沉、逐步进入中观微观领域的研究,可以理解为是对语文课程“人文”性质的具体规定和内涵揭示。直到“语文品质”的提出,王先生的语文教育研究,重归宏观层面。

如果说,语感、言语实践、语文对话、语文意识,都是对语文教育的某个局部、某个方面的研究,那么,语文品质则属于对语文教育基本规定的研究。语感,是语文教学成果的心理形态;言语实践,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途径;语文对话,着重强调不同言语主体之间的关系;语文意识,是指语文从业人员的一种专业自觉。语文品质则是在语文教育终极目标这个意义被论及的。这就是我所说的“重归宏观层面”的意思。

同样,从“人文”以下,王先生逐步探讨过的语感、言语实践、语文对话、语文意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从主观(主体)视角立论的。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立论背景或基础,这个共同的背景或基础,也是王先生另一个着重探讨过的概念:言语主体。语感是言语主体的内在成果;言语实践是语感生成和发展的具体途径,是言语主体的外在活动形式;语文对话是不同言语主体之间的言语实践方式;而语文意识则是言语主体内部状态的自我觉察。所有这些概念,都是从主观(主体)立论的。直到语文品质这一概念的出现。

在我看来,王先生的“语文品质”概念,从理论来源上说,聚焦于“言语作品”,孕育于“言语形式”,而又和王先生讨论过的以上所有概念相关联,或者说,是它们的集大成及理论升华。且看王先生的论述:

衡量一篇语言作品的“语文品质”,可以有两个相互密切关联的角度。一个是从表层看,着眼于字词、语句、段落之间以及它们与整个文本之间的内部关系,主要指能否让人听明白、看清楚,是否合情理、合逻辑,进一步,是否让人觉得入耳、中听,或者更进一步,是否觉得动听、耐看。另一个是从深层次看,指的是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与写作的目的、意图的匹配程度,以及作者对文章读者的预设与态度是否准确、正确等。

 “语文品质”的优劣取决于作者的语感

 “语文品质”内涵的第一方面,不算是王先生的新发现,这是大家公认的语文内涵之一。但第二个方面,则是王先生从自己长期关于语感、言语形式、语文对话和语文意识的研究出发,换了一个角度提出来的新表达。“写作的目的、意图”“作者对文章读者的预设与态度”这些概念,都是从王尚文先生过去关于言语主体的研究视角得出来的。王先生这一次所论,不是从言语主体本身,而是把言语主体放置于主客观(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论域中,对言语主体价值的重新定位,对言语作品价值的重新揭示。总之,王先生之“语文品质”理论,与王先生之前所研究过的诸多概念,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王先生曾以他着力最多也贡献最大的“语感”概念的角度,论述他之前的研究与“语文品质”研究的关系。

任何语言作品无不都是作者语感的投射,或者说是对象化,而语文品质的优劣高下实际上也无不取决于作者语感的敏度、广度、深度、美度。但是两者相比,语感属于人的主观感知层面、精神层面,说起来觉得比较抽象,甚至似乎还有点神秘,难以捉摸;而语文品质则总是表现于具有物质性的语言作品,有“白纸黑字”做证,因而比较容易把握。

 “语文品质”概念,其实是基于对语感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只是这一次,王先生的立论,落脚点不再在主观(主体),而在客观(客体)。对此,王先生自己也有清楚的认识:

语文能力、语文水平属于说写主体的主观范畴,而语文品质则是说写主体的说写意图、读者意识和语文能力在具体语言作品中的外化,具有可视可听的客观物质性。

 “语文品质”:语文教育发展的立足点

 “客观物质性”是“语文品质”这个概念与王尚文先生过去提出的所有概念最大的不同。

王先生的语文教育研究,历时数十年,整体上呈现出从宏观到中微观,又重归宏观;历经“言语直觉”“言语意图”“言语实践”这些主观、主体的研究,最后归于“客观物质性”。对于王尚文先生的语文教育研究来说,这既是一种整合,更是一种提升,是一种理论品质的转型。在我的理解中,从理论结构本身的逻辑来说,这既是王尚文先生语文教育研究的终结性结论,也是新的语文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提升人的语文品质。这是一种朴素的表达,同时又内蕴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各种可能性。尤其是在实践上,可以延伸出一个大的实践体系来。包括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包括教材编撰、教学模式改革和语文考试的具体方式,都可以铺演出具体的操作模型。

回首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会发现我们绕不过去两个基本概念,这就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现代语文教育研究史,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概念的辨析及两者关系的纠缠上。也许,着眼于“语文品质”,我们可以寻找到新时期语文教育发展的一个立足点。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与“语文品质”之立论视野的这种变化,可以让我们避开延伸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理论难点和实践困惑。语文教育的曙光,庶几可见矣。(作者单位: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中国教育报》20180528日第10

明道行道:大学守正开新的要诀

——读陈浩新著《问道大学》

作者:王义遒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最近有幸阅读陈浩新著《问道大学》。名为“问道大学”,其实可作“论道大学”。作者有问,更多的是答,即论述自己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感悟。内容涉及近40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建设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条分缕析,纵横捭阖,不经意间展现出一幅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个性化画卷。

全书由“大学之道遑论”“治校强教省思”“思想举要节录”“高教改革史说”和“高教期刊刍议”共五辑24篇文论组成。题名似乎有点谦恭,却不失浩然之气,激情与理性的结合。五辑中,前两辑说的是本书立论的根本,即以“大学之道”为核心开展对办校、治学、强教的论说。中间两辑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及其主要论点的阐述、总结与发挥,以及对高教改革、建设、发展实践的历史梳理。其中对三项重大课题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着墨较多;特别是对后者,从60条“思想举要”中节录了近20条由作者起草的条目,更是对若干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做了清晰诠释。例如,高等教育事业是公益性和私立性的良性互动、高等教育兼具意识形态和生产力等多重社会属性、时代律动和内在逻辑呼唤高等教育更加彰显文化属性等命题,对于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举措,作者有史实的叙述,而且还加以中肯的评论。这对澄清社会上一些争议与偏颇看法很有帮助。例如,关于上世纪末的高校“扩招”和“院校合并”,以及大学“行政化”等,作者都做了实事求是、恰当全面的评介。最后一辑看似专对高教刊物而言,但在笔者看来,恰恰是对全书要点的一个扼要总结,有点睛之妙。

综观全书,有一条明显的线索贯穿始终,就是“大学之道”。何为“道”,何以明“道”?作者并不空泛玄虚地从词语、概念与理论上去探讨,而是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问题导向”出发。作者有句名言:问题改革和改革问题。按他自己解释,这就是“有问题才需要改革,改革就是解决问题”。书中列举了从剖析众多高校改革与建设发展实例中提出的许多问题。问题既明,就可想方设法去找到改革的路子;路子清了,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所以我理解“道”实际上就是“路”。作者对有些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曾经走弯路、岔路、歧路现象,曾作了分析并有过质疑。他概括我国不少高校在改革发展中一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贫困、本性迷失、精神失守、文化不彰、改革悬浮、提质乏力。就其根本来说,是偏离了大学的常道、正道、主道。据作者观察分析,这些问题的较好化解,主要还是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严正指出高校要“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之后,并呈良好发展态势。但仍应高度警觉,谨防反弹。

论道大学,在当今中国,最不应忘怀的是探索并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核心是落实好“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关注“以文化人”。作者强调的就是高等教育或大学要“初心不改,本性莫移”,并认为“育人”就是文化的传承、发扬与创新,所以大学本质是一个广义文化机构。要不断追求真理,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丰富人类知识宝库。因此,做科研是学校本分。“育人”就是要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从而能适应与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因此,高校不能脱离社会,而且还要引领社会的发展。于是,做咨询,搞开发,繁荣经济,也成了高校的要务。但曾几何时,形形色色的任务,特别是由此带来的政绩、名声和利益,搞得一些大学领导和部分干部教师头脑懵懂,急功近利,有的甚至迷了路。这也表明问道、知道、明道大有必要。

在当下,弘扬大学之道,尤其要将教育教学改革真正落实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力”这个核心点上。对这个核心点和核心能力,作者花了较多篇幅加以开阔而深邃的探讨。没有培养能力的全面提高,很难谈得上提高培养质量。作者既呼唤大学校长要有思想,懂教育规律,也呼唤大学教师要关注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与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作者提出,大学改革不但应“理清路子”“开对方子”,还应“找好法子”。当今大学教师大都拥有高学位,学问基础较好,他们比的实际上就是教书育人能力,即育人是否得法,方式方法是否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

以上所述,不足以见一斑而窥全豹。但我相信,读过全书,就会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轨迹有较全面了解,就会对如何通过“问”“鸣”“悟”让大学之道得以弘扬,有更清醒认识。(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教育报》20180528日第10

读书随笔

读《班主任有效沟通的艺术与技巧》有感

东海县洪庄中心小学    

工作至今最怕的就是班主任工作,工作量大没什么,年轻人有的是精力只有勤快一点任务还是能及时完成的,班主任工作中最怕的是和家长沟通了,俗话说:会说的让人笑,不会说的让人跳,如何能和家长沟通,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跟不上还又很乐意的配合你的工作成了我最头痛的事。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这“两个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就是班主任。班主任和家长之间关系处理的成功与否,一方面会通过班主任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家庭教育这一渠道影响到学生,进而对师生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的策略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教育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想要搞好教育,只是靠技巧是不行的,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情怀,所以,在第五章我论述了如何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班主任。有目标的人生才更有意义,教师的职业定位往往影响一个人的职业幸福感和教育情怀。爱来爱往,富有教育情怀的老师往往富有一个博爱的胸怀,能够包容学生成长中的错误,会用同理心和学生进行心灵共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来审视教育。

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的胜任班主任一职,便找来了《班主任有效沟通的艺术与技巧》一书来读,此书不是一本教您如何发出悦耳之声、如何说出优美之句的演说技巧指南,而是教您如何建立自信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如何通过有效的演说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的书。在读了《班主任有效的沟通艺术与技巧》后,有了一些想法和体会,下面就这本书结合自己的工作,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一、重视“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的好坏与人际交往的成败有着极大的关系。从心理学上来讲,人都有一定的心理定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班主任要挖掘心理定势中积极的因素,和家长见面时:

注意外在形象。一个风度翩翩、仪态大方、衣着整洁的老师无疑会引起家长的好感和尊重。

礼节周到热情。亲切的微笑是打开对方心灵的窗户,获取信任的金钥匙。班主任在接待家长来访时,应时刻面带微笑,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礼节上来说,起身欢迎、端椅递茶;家长离开时,要起身相送。谈话中注意使用文明用语,如“请坐”、“请喝茶”等等,这样就向家长展现了你良好的个人修养。

记住家长外貌。以便下次见面时能很快地认出来,这对家长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心灵反应。他会觉得你很重视他,也会对你产生相应好感,愿意配合你对其孩子的教育行动。

记得在新教师培训时老师就说过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女教师要穿着得体打扮漂亮些,这样学生就会非常喜欢。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我教的一个班,搭班老师是班主任长得又高又帅,孩子都非常喜欢,他走到哪孩子就跟到哪,他布置的任务执行力很强。上课听讲也很认真,所以说,你的印象对你的工作也起到一定的影响。

二、重视语言沟通

语言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工具。班主任在与家长交谈时,要讲究语言艺术,做到:

态度谦和,语气诚恳。班主任要放下好为人师的架子,和家长推心置腹。谦和的态度能拉近彼此的距离,给人以亲近的感觉,赢得家长的信任。诚恳的语气让家长觉得你确实是在关注孩子的发展,关心他们的将来,这样易与家长产生共鸣。说话要有准备、有重点。家长到校来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学生近一段时间的表现,班主任就应详细地向其介绍近一段时间内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也可以把学校近期的一些工作要点简要地向家长说明,让家长明白学校的教育与孩子的表现之间的内在关系。如果班主任不了解这一点,面对家长泛泛而谈,就会产生以下两种不良后果:一是不能让家长了解学生详细情况,达不到其到校的目的;二是很容易让家长觉得你不关心他的孩子,造成心理隔阂。

三、尊重家长

尊重家长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家长,和家长接触,不能带有世俗的功利色彩。不论家长的职业贵贱,职务高低,都要一视同仁。班主任找家长谈话,多半是学生出了问题,家长到校后,应及时与其一起研究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对家长特别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家长,要克服容易滋生的“我是专业教育工作者,我懂你不懂,我讲你听”的心理情绪。在谈到学生问题时也要就事论事,不要把学生的问题或不好的习惯,归结到家长或家庭方面,更不能训斥家长。

因此当着家长的面,对学生的批评也要委婉一点,照顾家长的情绪。班主任可根据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职业特点,选择恰如其分的语言,反映其子女的表现。

尊重家长的建议。家长们总是希望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能够注重孩子良好的养成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能学有所成,自立于社会。不过,具体到每一位家长,各有其侧重点。家长会根据自己的了解和学生介绍的情况,综合分析后,对老师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提出诸多建议。这时,班主任要认真耐心地听取家长倾述,同时要辅以眼神、动作,间或插以“是这样的”或“有这种情况”之类的短语呼应,最好是动笔记一下要点。对一些不合理或不可能实现的建议,也要坦诚地说明自己的观点,表现出对家长心情的理解。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懂得教学的艺术,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注意管理的方法和与家长沟通的艺术,现代社会对教育者的要求越来越全面,沟通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慢慢咀嚼,仔细研究,认真领会。

人与人沟通,有太多的主观因素,往往习惯于从自己的理解来看待他人的言行。在教育体系下的沟通,班主任一般是占有主导地位的。所以,班主任看待问题的角度、高度、准度往往左右着沟通的走向。于是,我在第一章里重点论述了作为一个班主任该如何了解自己,从哪几个方面了解自己,尽量清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左右了对事情的判读。然后,根据大脑接受信息的渠道,来分析一个人对外界信息做出判读的影响因素,打破主观判断,力争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客观、理智地来分析问题。根据投射理论,关照内在状态,透过行为表现看本质。打破自我限制,丰富自己的信念系统,让自己更积极地看待问题。

亲和力是有效沟通的前提,所以我在第二章重点论述了如何做一个有亲和力的班主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我国传统文化里也特别强调亲和力的重要。《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周易》:“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这些论述都强调了“亲”字的重要性。本章不只是在理论上论证亲和力之重要,更是在实操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如何建立亲和力,增加一个人的内在情感力量;如何学会在具体的行为细节上自发地散发出一份亲和力,增加沟通的灵活性;如何做到与不同的人有效沟通等。

尊重是有效沟通的基础,所以第三章我论述了如何做一个懂得尊重的班主任。本章不是谈尊重的重要性,而是分析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尊重,从尊重学生信念系统、内心的感受、认知规律、学生的需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而帮助班主任从理论高度的认知到具体行为的执行,帮助老师一步步成长。

觉察力是一个班主任处理问题的重要能力,所以我在第四章重点论述了如何提升一个老师的觉察力。首先要从自我觉察开始,排除情绪的干扰,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准确。然后借用微动作、微表情的有关理论,帮助老师怎样观察一些行为细节,在细节中读懂学生。问题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其他的问题,一个人行为的发生往往和之前的行为背景有关,所以要学会关注行为前事。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面的动机,有时候,行为本身可能是错误的,但行为背后的动机可能是值得肯定的,所以,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从接受他的行为动机开始,然后再引导对方寻找更好的方法来实现动机。班主任要经常面对不同学生的各种情绪,如果老师以情绪对待情绪,从道理上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效果层面往往会让问题更加糟糕,所以,一个高水平的老师一定要学会觉察对方情绪下的真正渴望,然后用合理的方式满足对方的渴望。一个人的渴望得到满足,其行为也自愿做出改变。

一个班主任的情商也是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核心要素。所以,要提升职业认同感,增加我们的幽默风趣的特质,提升我们的教育自信力,要善于激励学生,注重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用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和工作热情来感染学生,用淡定从容的处事态度,协调好教育当中的各种问题。

播撒爱的雨露

——读《让学生看见你的爱》有感

东海曲阳中心小学    马小萍

“多年之后有的孩子记住的是老师的微笑;有的孩子记住的是老师的拥抱;有的孩子记住的是老师说过的一句温暖的话;有的孩子记住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段闲话’。”这是《让学生看见你的爱》的作者沈丽新老师在书后面的一段话。正如书中所说老师面对学生的时候,要把“爱”变成看得见的,不然,老师付出再多的“爱”,也是空洞的。教师应该把“爱学生”的情感,变成“看得见”的态度、策略、技巧,这样师生才能建立起专业的关系,才能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参加工作就担任任班主任工作,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光景了。我所工作的学校位于我乡最为偏远的地方,生源都是当地的农村人口子女。虽然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和家庭教育状况都很不理想,教育教学的难度都特别大。但是我一直坚信:只要满怀热爱,全情投入,再贫瘠的土地,也会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一、 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

“我爱你” 沈丽新老师在书中写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管理;没有爱,就不能掌握成功教育的管理方法。热爱学生,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做老师的就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享受到平等的权利。

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发展的契机不同、途径不同、趋向不同。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学生。不宜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用过激的语言训斥学生。我从来不歧视任何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学习困难生我帮助他们找原因,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要为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一位学生在来信中写到:“老师,您知道吗?在我们的心目中,您是我们的朋友,您和我们的距离那样近,可以说您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的架子,可是我们尊敬您,因为您有民主的作风,更有一种让我们敬重的人格魅力。”

二、 要充分信任全体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的作用,是促进学生思想转化和顺利完成教育任务的关键。老师能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关系到培养人的质量问题。充分信任学生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方向。只有信任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上进的动力,要相信学生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老师应鼓励、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分析事理、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其实,现在的学生完全可以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很出色,管得太宽、太多不仅压抑了学生的能力,削弱了学生的责任心,有时也会因此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紧张,特别是当学生进入“逆反期”以后,大包大揽式的爱,最终很可能导致恨与害。作为老师,一方面我们要尽量多教学生一些生活和做人的基本技能和常识,同时,也应该大胆地信任学生,给他们为自己做事、做主的机会。班级里的很多事情,我都大胆地交给班干部和学生去做,结果他们都做得很好。

三、 要把爱洒向学生的心田

当我把快乐给学生的时候,这时的我最快乐;当我把关爱给学生的时候,这时的我最充实。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就是我作为教师所追求的境界。

沙同学是我遇到的最不幸的男孩,其父因车祸去世,母亲改嫁,年幼的他只得由爷爷、奶奶抚养。这给他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再也不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我下决心要让这个苦命的孩子快乐起来。我首先安排沙同学和班上一名性格外向的同学坐在一起,然后组织班干部召开会议,讨论“如何让沙同学快乐起来”这个议题,并制定和落实帮助计划。大家轮流给沙同学补习功课,找他玩耍,陪他聊天。周老师也经常找他谈心,拍拍他的肩,开开玩笑,说上几句暖人的话语,鼓励他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的温暖;这一切都在告诉沙同学:大家都在关注他,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渐渐的,孩子冰冷的心开始融化,一个月后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性格也开朗活泼了许多,学习也用心了。他明白了毕竟是母亲给了他生命,慢慢地能够原谅母亲。告诉他:只要他不放弃生活,生活就永远不会放弃他;只要拥有生活的理想,就会有理想的生活。他刻苦努力,勤学苦练,整个小学的成绩总保持在前三名。在作文中他写道:“马老师,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阵热情的掌声,一次善意的举动……对于教师们可能只是举手投足的瞬间,但是在不经意之间可能在孩子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小升初考试中被实验中学录取的沙同学就是最好的证明。接到实验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沙同学的母亲找到我表示感谢:“马老师,我很早就想来感谢您,可是我没脸来啊,我撇下孩子走了,我对不起孩子,现在想想可后悔了!但是您对我的孩子这么好,我不当面来感谢您,我心里过意不去啊,我不来见您一面,我一辈子都不安心啊!”听着这发自肺腑的朴素的话语,我心潮澎湃,心里涌起一阵阵暖流。

用一颗真诚的爱心为孩子们传授知识,教会孩子们学做人,让孩子看见你是如何爱护他、关心她。作为一名教师,双手托起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深深地懂得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更加体会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有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用心去工作,用爱去育人,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是我一生无怨无悔的追求。

《做不抱怨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东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李文军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感受颇深。刚开始看到书名,心里想着,哪有老师会不抱怨呢?要抱怨的事情太多了。一直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当我读完《做不抱怨的教师》这本书,我心里为之一颤。为自己以前曾经对工作繁忙的不满而懈怠;对调皮学生的不满而愤怒;对他人工作空闲的不满而攀比。心里就非常懊悔、沮丧,难过。但读完这本书让我的心灵仿佛释然了许多。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慰藉了心灵,我将用它的理论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践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抱怨,似乎也成为“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是这本书里的第一章有这么一句话:“抱怨是懦弱、无能的最好诠释,他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饶人不安。”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马上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难教?怎么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么也不管管等等。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弃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非得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压力是一把双刃剑,要么让你一败涂地全军覆没,要么让你一鼓作气地扶摇直上。作为一名教师,从中关键在于不抱怨压力,而是找出压力,利用压力,以更加从容的姿态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进而追求人生更高层次的发展。

或许我们在工作中会觉得有很多压力很多不自在,不满足,不愉快的事情,客观的条件让我们颓废、悲观。可是,我们教师是不应该唉声叹气的。我觉得,我们应该更用心地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光光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一个阳光老师,不抱怨的老师,拿得起,放得下,生活就会简单而充实。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知道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该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意义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希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希望了。你是笑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还是苦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笑着面对希望,希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在教学工作中,难免遇到一些让我们困惑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是问题能否解决的关键。如:在面对学生谈恋爱的问题上,很多老师的态度和做法都不一样,作为新教师的我,开始也很苦恼,我不知道怎么处理,怎么引导学生,没有经验的老师会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请家长来学校,让学生难堪,这样可以把学生的不正确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我想这位老师可能是处理这样的问题处理得太多了,有些厌烦,所以采取这种做法。这位老师的态度和做法固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我想这是我和学生,家长想要的效果吗?这不是我想要的效果,因为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还要教学生生活,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首先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处理学生谈恋爱的问题,应该要“疏堵结合”,和学生分析小学时候谈恋爱的弊端,同时告知家长,让家长配合班主任,多方面教育学生,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不同的态度往往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在生活和教学工作中,面对困境,不要抱怨,因为我们有梦想,我们有信念,不抱怨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抱怨工作,获得工作的乐趣,不抱怨他人,赢得他人的尊重,不抱怨家人,获得家庭幸福,不抱怨压力,获得前进的动力,不抱怨环境,获得人生不败的奥秘,不抱怨挫折,为未来铺就道路,不抱怨当下,活在快乐的氛围里。请不要抱怨道路的坎坷,工作的苦累,请坚信我们的付出是成功之花盛开的催化剂。人生就像一片海洋,海这边的苦,不是永久的,因为我相信那边风景独好,因为青春未央,心未央。

生活化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究

——读《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有感

东海县房山中心幼儿园   陶梦莹

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隐藏着如此一个画面:我们欢笑奔跑,无忧无虑,在关爱中成长,在关怀中进步。这是我们童年时的画面,我相信大部分人对于自己的童年印象均是充满美好回忆的。因此,在当下人们物质水平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家长对于孩子的童年生活越发重视,而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更应当配合家长,力争给孩子营造出一个美好而难忘的童年。

出于对幼教工作者的责任,我拜读了大量关于幼儿教育的书籍,其中虞老师所撰写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给予了我工作上的巨大帮助,同时将我带到了思绪当中。这本书是虞老师十多年来对于幼儿园教育的经验总结以及个人立场,对促进幼儿成长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因此,在细读之后我深深陷入了沉思之中,将书中理论以及自身工作经验相结合,并写下关于这些年来的工作体会以及结合书中内容做出一系列心得体会。

一、把课堂带到生活,把语言引导融入日常

书中其中有一个观点叫做:生活化课程设计,这个观点让我感概颇深,因为在幼儿时期,大家对于课堂的概念并不熟悉,加上岂心智尚未完全发展,因此他们实在难以与初高中生一般能够分清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的区别。因此作为幼师的我们需要把知识引导带到生活当中,让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成为孩子的课堂教育。

在此之前,我也曾经常寻思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最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或是课外活动、当前他们最大的兴趣是什么,然后我们需要为孩子们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和活动,在活动中我能带给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成长经验,最重要的是,怎么能够把课堂教育带到孩子的生活当中,以最高效的方式帮助孩子成长。

因此,我经常把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细分,并且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带有一定目的性以及计划性地与孩子交流,从而加强幼儿对生活以及日常活动的认识,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诱导孩子自主开发自身的创作性思维。在此作为老师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语言诱导方面而言,教师的提问对于孩子的思维扩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提问上我一般选择开放性提问,在符合孩子的思维基础上提出开放性问题,而尽量减少“是不是?”“对不对?”等选择性问题,让还能能够走出是与否的框架,展开自身的想象力。

除此之外,更多时候我会选择有目的性地进行即兴游戏,让孩子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勇于在游戏中提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比如在上周我带着孩子们在校园内玩捡树叶的游戏时,让每一个孩子说出自己手中的树叶的特点。

然而,大家也许是思维尚未完全开拓,因此大家都沉默不语,出于无奈的我只能够点名让几名孩子上来说说,看着大家憋红了脸都只是能够说出树叶的基本形状,而难以放飞自身想象力,我突然意识到大家对于眼前的树叶有点无从下手。

也许是大家因为被手中树叶的形状所影响,被树叶的直观视觉效果影响到了自身的想象力,从而无论如何都只能说出“长的”“黄的”之类的形容词。于是,我尝试把他们手中的树叶夺走,随后让他们凭借这自己的想象力描述刚刚手中的树叶,并对我身边的一名孩子进行引导,问:“xxx,请告诉我们你方才手中的树叶像什么动物。”只见孩子挠了挠头,随后脱口而出:“像虫子。”我一听,大喜,忙追问:“为什么你觉得你手中的树叶像虫子呢?”话音刚落,下面的一个孩子连忙举手,说:“我知道,因为他刚才的树叶黄色的,虫子也是黄色的。”我看着我身旁的孩子,问:“这位同学说的对吗?”他点了点头,随后又回答:“是的,而且刚刚我那树叶已经开始枯萎了,树叶卷了起来,看上去像是一条大虫子。”说罢,那孩子还打了个冷颤,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随后,更加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从大家的口中说个不停。

“我刚才手中的叶子不像动物,反而像一条小船,不信老师你把他还我,我放水中试试能不能走。”

“我的像薄饼,而且还是榴莲味的。”孩子说罢,还摆了摆手,随后捂着鼻子。

正是这样的引导让孩子能够利用自身独特的想象力去诠释日常生活中新鲜有趣的事物,让孩子对世界更加好奇,领会生活中的乐趣。

同时,在书中也曾说过这方面的引导,讲述了在生活、游戏和活动中如何体现出生活的经验以及乐趣,而此类活动主要是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孩子通过自身兴趣去探索更多的知识,书中除了对此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外,并罗列出设计的一系列专题活动,因此对我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孩子提高表达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有着一定的提高。

二、教师得有一桶水,才能给孩子一杯水

作者在书中表示,幼儿园老师虽然没有中学生教师那样的专业知识,但是却比起中学老师有着更加广博的知识,同时指出,幼儿园老师的知识面完全能够对孩子发展做出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幼儿园老师除了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宽广的知识面,并对其进行探究,方能够把知识简化成孩子能够接收的语言,如此观点让我顿觉醍醐灌顶。

这让我想起了我刚入园的时候,那时候我空有一身幼教知识,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虽然也算为了解,可是却难以通过简单的叙述表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带领孩子们出外旅游,中途突然下起了暴雨,我跟一众孩子在凉亭躲雨,这时候一个学生上前问为什么天空会下雨,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目光,我如实相告:“因为海洋的水分蒸发会到天空中,所以当天空中的水分过多的时候,就会导致水分落下,造成下雨的现象。”

然而,这个答案明显不能够满足孩子,看着孩子们目瞪口呆的样子,当时我顿觉得无比尴尬,后来想了想,方才回过神来,再次向孩子解释:“因为天空中的云朵太漂亮了,所以海洋里的水都偷偷地跑到云朵上玩,后来云朵上的水太多了,云朵承担不了重量,那些水分就哗啦啦地往下掉,形成下雨的现象了。”经过拟人后的解说让孩子们一下子沸腾了起来,还有的孩子伸出手,随后对手心上的雨水说:“以后不要偷偷跑去云朵那里玩哦,不然爸爸妈妈会担心的。”引得大家笑个不停。

由此可见,虽然一些知识人人皆知,但若要通过幼师的口中说出的话,必须是通过孩子能够接收的方式传达,每一个幼儿园老师都必须具备语言、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科学、社会等不同的知识点,同时因为孩子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我们更是要求幼儿园教师对这些相关知识有全面的探究,方才够深入浅出地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知识传播,让孩子在我们所营造的环境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三、关于课程设计

书中曾经提到:“在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我们应当设计符合班级和幼儿园实际的课程,应该是未来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我们也应当多下点功夫。根据我的经验而言,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应该以互动的形式代替枯燥无味的理论讲解,因为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们应该以孩子能够接收的方式进行教育,将我们的知识转化成孩子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我们需要传播的知识,利用感官的功能理解知识点,为并非通过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实行。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除了应该有一定的知识点之外,更需要引起孩子的兴趣,深得孩子的喜爱,同时孩子也乐于参加。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对课程设计的反馈对于我们幼儿园教师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应当去思考反馈中哪些为有效反馈,哪些为无效,并加以调整。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着,对于幼儿教育应当带有一定的责任心,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把更好的课堂感官带给每一个学生。在虞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数十年来对幼儿教育的经验,使我们能够通过文字感受行业正确的发展观以及教育观。因此,为了能成为一名更好的幼教从业者,我应当更加熟读虞老师的理论,感受虞老师的分享,将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

“艺术化”教育锻造班主任的人格魅力

——读《31位名班主任的精神修炼之旅》有感

东海县特殊教育学校    沈媛媛

假期里,我认真拜读了《31位名班主任的精神修炼之旅》一书,收获颇丰。本书精选了全国31位知名的班主任教师进行研究,全书按年龄阶段分为“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三部分,基本涵盖教师整个的教育生涯,便于较为全面地展示教师不同阶段的特点。本书针对这31位教师如何成长为全国知名班主任的经历,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和总结。尤其是他们各具特色的精神修炼的方式和方法,具有较好的启发性,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精神的修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些出类拔萃的班主任精英虽然获得了荣誉,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是,他们依然是低调的,是奋进的,因为他们着意修炼精神之道。

在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班主任工作必须由“经验型”向“专业化”转变。作为班主任必须站在事业的高度,强化责任心,不断学习、智慧工作,以期赢得班主任工作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书中“和学生相处有艺术”一节内容让我感触很大。我也一直在思索诸如一个班主任怎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朋友”,怎样才能具有人格魅力?一个班集体又是如何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乐园”,如何才能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等一系列的问题?班主任工作能够“艺术化”自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31位名班主任的精神修炼之旅》一书使我对班主任工作又有了重新的认识,也学到一些实用的工作方法,更反省出了自身的不足。

一、永葆爱心、奠定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核心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内渗透的全是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把班主任说成是爱的事业,大家都赞成,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接受过自己班主任的谆谆教诲,班主任也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班主任给我们最多的就是爱,爱学生是做班主任的天职,就像爱父母、爱兄弟姐妹一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在学识上、品德上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塑造学生,让他们觉得人间处处皆温暖。只有付出了爱——爱教育、爱学生,他们才会爱你,你自然也能从爱中得到乐趣,从爱中得到信心和勇气。我们都知道,要爱孩子,知道爱是教育的灵魂,但是什么是爱,怎么爱,任老师给了我们答案。平等、理解、尊重、信任就是师爱的真谛。被扔入水中还要为学生讲情,校长震怒都不冲动,学生犯了一百次错误,还有一百零一次的耐心。不轻易为学生决定方向,而是运用智慧为学生分析利弊得失。至爱无痕,不需要张扬,不需要表白,在一点一滴中渗透,在一点一滴中让学生感悟。“打动了他的心,你就爱在了点子上”。曾几何时我们为自己的爱而感动,学生却无动于衷,我们愤懑,我们委屈,却不知道我们的爱怀了几许功利心理,我们的爱错失了方向。

二、坚持学习、保证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前提

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名“首席学生”,要想当好班主任,首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学习型的班主任如同一面旗帜,必然会打造出学习型的班集体。学习知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的重要基础之一,如果不学习或者不善于学习,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掉队落伍。班主任是传授文明和知识的工作者,更应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扩大知识的视野。班主任的学习应该是有责任感的,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学生年龄越小对教师的期望值越高,教师不掌握知识,就会失望于学生,就没有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班主任的学习,首要的是打好专业基础,具有出色的专业知识,你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才能实现理想和抱负。这就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其次,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和掌握班主任专业知识,教师应该做“百科全书”式的教师,仅局限在一个领域、自己的专业,是当不好教师的。我们不一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是一定要成为“杂家”。有了广博的多元知识储备,班主任本身在学生心中就成了整体知识的化身,就会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时时刻刻形成督导学生求知明理的强大的知识场,这时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综合输出不同门类的知识,让学生在钦佩的同时也把你作为榜样而积极地去效法。班主任对学生的这种软影响一旦生成,对学生学习的推动作用将是深远的。

三、树立责任心、平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保障

任小艾曾说过“所谓责任感就是你的良心。我们教师的这份活是良心活呀。你做了好事没人看见没人表扬你自己就觉得高兴;你做了坏事没人批评没人看见你自己就觉得不舒服。这说明什么,这个无形的法律,时时在警醒鞭策和褒奖你。”班主任工作是连接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的责任心表现在上对学校负责,下对学生负责两方面。对班主任工作负责就能充分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全面执行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做到迅速及时、准确无误,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很好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在工作中做到手勤、脚勤、眼勤、嘴勤、脑勤。经常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日常的学习和工作等各项活动,在思想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并及时积极地把在班级工作的问题向学校反馈,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四、创新管理的艺术性、解开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心结

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班主任除了具备普通教师的有关能力之外,班主任必备这样几种能力。组织能力:即组织集体开展各项活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尤其是班委会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班集体的自我教育功能。班干部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他们身处学生之中,对学生之间的任何信息了解的最直接、最清楚。所以,要培养和使用学习优秀、处事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在学生心目中威信高和对班主任非常知心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并给他们一定的职权。但是,对班干部一定要严格,不能因为是班干部,班主任就另眼看待,这样班级中的其他同学对班主任就没有什么大的意见,要让学生明白班干部对班级的管理是为了自己的班级的整体荣誉,而不是为了自己利益。调研能力:调查研究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只有深入细致地走入班级,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并及时总结工作得失,同时不断反思,思考提炼,整理成文,这样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协调能力:班主任特殊的角色决定了他(她)还必须具备协调能力,即协调自己与班干、学生的关系,协调任课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协调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协调自己与其他任课老师的关系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各方面协调得好不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班集体教育的水平。个别教育能力: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全班学生,班主任尤其要具备转化后进生和失足学生的能力。他们同样是班级中的一分子,他们转化得如何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管理水平。

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目标,是一种追求,也是一项事业,需要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体会和感悟。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结合实际构思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和策略,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才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远大理想,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好学生。惟其如此,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之路,才会愈走愈宽、愈走愈好。

《给教师的5把钥匙》读后感

东海县房山初级中学    孔庆环

我作为一名教师,有时很迷茫,有时很无助,感觉好像只有自己在摸索,只有自己在漫无目的的行走,时常在思索着什么,时常又不知道在思索什么。直到翻开常生龙的新作《给教师的5把钥匙》,笔者便欲罢不能,该书有很强的科学性、学术性,又接近一线教师工作实际,无论是分析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很接地气,容易理解和接受。且篇幅不长,干货很多,值得细读。

一、教师要站得高一点

作者说,要“拔高一层看教育”,看了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问题的解决,很多人都从技术层面着手,岂不知,根本的问题在于个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技术层面的努力治标不治本。改变看待职业和人生的态度和方法,恰好可以让我们进入极目远眺、天高云淡的哲学人生境界。站得高看得远,就不会因眼前的小事影响情绪和判断。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站在人生的高处看淡得失。虽然教师地位、待遇等在提高,但遇到具体问题时,因为缺少资源和利益的对等交换,相对来说,教师很容易感到处在社会的弱势。这些问题不是哪个人在短时间能够解决的,纠结于此也没有任何意义。站在人生的高度,涉及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的维度,比如把所有问题放到一生来看,或站在七八十岁的时候审视现在发生的事,可能就会觉得都无所谓。二是站在人生价值的维度来看,父母长寿、家庭幸福、身体健康这些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然后才是自我实现的问题,看看如何能体现自我的价值。工作一方面是为谋生,另一方面是为体现价值,老师的价值在于孩子的进步,老师每天都能看到这种进步,岂不是最幸福的事情。

其次是站在教育的高度把握方向。有三个维度,一是往前看,站在人类教育思想发展史来看问题。看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有哪些教育理论,开阔眼界,帮助自己摆正位置,建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这样不容易固步自封和自以为是。二是横向看,看看不同年代不同地区都有哪些教育事件,可以帮助自己打开思路,丰富教育手段,加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提高工作实效。很多时候自己遇到的问题,别人早就有解决办法了,自己就可以站在别人肩膀上去丰富完善和发展,而不用再从头开始。三是往后看,了解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从技术手段到教学模式,都有哪些变化,自己可以及时在把握真理的前提下,跟上时代潮流,掌握最新动态。

二、教师要学得多一点

我们都曾以为学校毕业之后就不用学习了,就算是学,也是从实践中学。事实上,人始终是未完成的,需要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认识,发展能力。

在实践中学,也不是努力完成每一次的任务那么简单,一定是遇到问题、学会反思、寻找办法,用实践来验证,走了这样的程序,自己才会提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需要扎实的理论为基础和方向,才能有大的作为,对教育的基本规律有更多的认识。学习的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动机的激发和多种能力的培养,这些在学校期间是不会引起我们重视的,只有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从理论上寻找答案,才能按照规律办事,这样对学生就会多一些理解,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就会不断进行调整,以更符合规律的需要。作者在《关注孩子的前概念》《专家和新手的差异》《反馈的重要性》等文章中,让我们对这些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只要我们建立这样的意识,并不断落到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更多的规律,也会尊重这些规律,工作就会有更多的科学性。

提高专业能力,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但是具体到每个个体和学习实践中,却少有更有效的办法。要么没这个主动意识,要么没时间没精力,也正因如此,对学校组织的一些实践活动,往往被动地应付和完成。作者给了我们很多很好的建议,如《做善于研究的教师》《要有重组教材的能力》《提升教学规划力》等文章都告诉我们应该在哪个方向多努力,优秀教师应该为自己设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

注重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关键要建立正确的职业观,把握好发展的方向,还要明确具体的发展路径。比如要在哪些方面提升和改进,接下来就是方法的问题。作者希望教师首先要成为学习高手,这样可以为学生点燃求知的火炬,帮助学生了解求知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进而提高工作实效。阅读和写作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充分证明这一点。阅读可以开阔视野,修养心灵,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只是读还不会有更好的效果,要学会记读书笔记,要能够把读后的想法写下来。写作是再一次的思考和梳理过程,是将读到的内容内化的过程。《写作是一种“再阅读”》《如何写好读书笔记》等,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的解读,给每个老师提供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作者说,要千方百计地提升自己。千方百计,既是态度,也是途径。有人说,太忙了没时间读书。事实是因为没读书,所以才会太忙碌。只有学得多,才能尊重规律,才能科学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三、教师要爱得真一点

没有老师不爱学生,有的老师说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千真万确的,父母是否会爱,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常常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其实这不是真爱。

如果是真爱,首先要学会换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高兴做的事,就不要要求孩子。每天晚上做作业到十一点多,没有业余时间做喜欢的事,发展兴趣爱好,每天的书包重得几乎无法承受,如果是我们这样每天工作,我们愿意吗?还要少一点批评和抱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开车的时候夫人坐在身边唠叨没完,自己心情一下就会变得急躁。所以,多体谅孩子的感受,多鼓励他们,多包容他们。常想想,我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未必如他们,想想自己那时的感受,对现在的学生就会心慈手软很多。

其次是学会放手。放手就是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们创造自主发展的条件。这是对孩子的信任。我们习惯包办,好像孩子做什么都不放心,最好是孩子每天都在自己视线范围内,每件事都帮他做好。某种意义上讲,帮助孩子做了很多事就是剥夺了他发展这方面能力的权利。时间长了,孩子不仅不会做,连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都得不到发展。若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能力没有充分自信的话,也许什么都不做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奥妙所在。

再其次是要陪伴和目送。放手不是放任,也不是放纵。有句话说,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所以龙应台那句话很好:“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种目送确切地说,是一种精神的陪伴,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精神支持。要学会倾听,不管孩子讲什么,我们都能给他们机会表达,我们耐心地倾听,不要急着发表意见,也许他们懂的比我们还多,只是他们需要表达。课堂上的时间很少,学生基本不可能有太多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创造机会,多些耐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能宣泄情绪,更能促进思考。在陪伴的时候,给予更多的温暖和力量。孩子毕竟还小,很多方面未必知道如何判断,如果有了方向的问题,还是可以适时地指出。作者说,要有一颗学生的心,叶圣陶说要做小孩子,要做孙悟空,是同样的道理。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以为自己就是权威,可以对学生任意指使,肆意指责,毫无顾忌地放任自己的情绪,这样的话一定会适得其反。

人生时而惆怅,时而仿徨,需要有所指引,指引我们走正确的路,指引我们找寻真正的答案,我们也应该有所选择,有所努力!

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东海县桃林中学    杨玉彤

我是带着钦佩的心情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它荣获过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我读出的结果是满心的感动和仰慕,教育毕竟不同于哲学、逻辑学,虽不拒绝思辨,但绝对不可缺少爱心。而这本书正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爱心是教育的灵魂。有真诚的爱心,才有流动的血脉,才有生命的教育。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活就活在它是源于许许多多的生活实例和教育实例,这些实例是李镇西和他的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其中有李老师倾注的心血,也有学生对李老师的感情回报。实例有背学生上医院、鸡蛋的故事、秘密行动、父亲节贺卡、生日的祝福——全书是归纳的而不是演绎的,不是僵化的教条,不是枯燥的原理,不是印证别人的理论,而是全部来自自己的实践,活生生,带着晨露,带着轻风,带着晚霞,几乎翻到全书的任何一页都有实例,都有真实的故事,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尤其是文学名著和教育类书籍更要捧读不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素材,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

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我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养料。最近,我也经常看《输在坏习惯》、《每天多做一点点》、《文化苦旅》、《教师日记》、《追寻近代教育大师》、《三国演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及《名人传》等等,看了之后,觉得轻松愉快,收获颇多,心灵上有很大的触动,我就把这分精神与学生分享,让学生也每天多收获一点。

感受之二: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心灵赢得心灵。

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真挚的、是无私的,也只有这种爱,才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正像李老师所说:“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李老师与学生一起过生日,为学生送上生日礼物——书籍、笔记本、贺卡;学生王慧病了需要住院,李老师背着她爬陡坡,累得直喘粗气;李老师还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

通过书信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李老师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人了成功的港湾。我上届有个学生小李,很小就失去了母爱,跟着瘫痪的奶奶和父亲生活。父亲白天上班,晚上经常打夜班,无暇顾及他。他迷上了游戏机,旷课逃学是常事,他父亲对他非打即骂也不见效,丧失了信心,整天以酒浇愁。我没因他是单亲家庭歧视他、抛弃他,我多次与他促膝谈心,努力寻找和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在与他的接触中,我知道了一个14岁的孩子每天都要给奶奶做饭,多么懂事的孩子啊。我在班会上表扬了他,提议全班同学都来帮助他,尊重他,使他情感上得到安慰,理智上得到调控,心灵上得到补偿,用集体的温暖让他重新感受到了爱。

爱起着潜移默化的感化和启迪作用,他在学习及各方面有了可喜的进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那年暑假不幸的他又失去了唯一可以依靠的父亲,一向关注他的同学马上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我,那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了,我知道此时的他最需要亲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不顾天黑路远马上赶到他家,安慰着这个承受巨大打击的孩子,告诉他老师和同学都是他的亲人。他哽咽地说:“老师,您教我一场,为我操了不少心,可是我家这样——我不想再上学了,我要去闯世界,赚钱养奶奶。”一个连初中都未毕业的孩子凭什么本事去闯世界呢?为了减轻他那稚嫩的双肩承受的巨大压力,为了让他九泉之下的父母安心,为了让他继续完成学业。到校后,我向校领导作了汇报,校领导决定免去他全年的全部费用,并发动老师和学生对他进行捐款,解决了学习用品费用和吃穿生活费用,并帮他申请到了特困补助金,解决了他上学的后顾之忧。几天后,我又带领班干到他家清扫环境卫生,干了整整大半天。深深地关爱,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坚定地说:“老师、同学们放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完成学业,掌握本领,回报老师、学校和社会。”现在他已经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理想的重点高中。

感受之三: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那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目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更会把我们当成无话不谈的朋友。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感受之四:教育是门艺术。

爱心是教育的灵魂,但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李镇西老师辩证思想诠释了有些教师对“爱心”的误解,他们认为教育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或者以为教育之爱就是迁就学生,就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纪律”。而李老师则认为,教育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爱。李老师在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有他独到的一套。很多班主任在写班主任计划或总结时,都会提到“抓两头,促中间”,都是大而空,没有多少可资借鉴之处。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做法都很值得我学习。我在教育实践中也摸索了几种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如建立班级督察记录本,分为学习、纪律、卫生、文明、艺体、进步、创新七大项,由学习委员、副班长、卫生委员、团支部书记记录同学在这七方面的优劣表现,进行加分和扣分,一周一汇总,每周由各方面主管班干部在班会上进行总结。把分数按周记录在《班级日常操行评定表》上,学期末进行总评,作为班级学生评优树先的主要依据。这样既表扬了先进,又激励了后进,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应该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让学生看见你的爱》读后感

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    周排芳

“爱”是教育的永恒,“爱”是老师的基本。读沈新丽老师的《让学生看见你的爱》,从中读到了沈老师充满“爱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理念都是在对学生浓浓的“爱”的基础上呈现的。

爱学生应从“尊重”学生开始。我们经常喜欢那些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学生,认为这些学生为我们争取了荣誉。而实际上,在将来,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却是那些“差生”。在未来,卖菜给我们的、给我们收电费、给我们开出租车的基本上都是我们认为是“差生”的这些学生。由此我想到在一所初中进行发展性评价评估时,发现这所学校的学生两极分化极其严重,主要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存在问题,我在反馈会上说到“我们是在培养我们学校的未来家长,他们的素质决定了我们学校以后生源的质量,因为那些优秀学生大部分不会在本地生活,基本上都会外迁到其它条件更好的地方生活,而留在本地工作生活,为本地服务的基本上是那些我们认为是‘差生’的学生”。

真正的尊重学生时对学生是不分差异的,应该把每一位学生都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他们一视同仁。在尊重学生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教师有敬畏之心。师道尊严是必须的,对于犯错的学生必须要受到一定的惩罚。但惩罚不是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做错事的后果,让学生知道必须遵守某些规则,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在学习和生活习惯中确立秩序。

尊重学生我们要学会“忽略”。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自制力有限,他们难免会犯各种小错误,如集会时间过长而导致站姿不佳、学习中的一些不认真、不严谨等等。只要不是太严重,我们都可忽略。每一个儿童都是从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慢慢成长起来的,有时犯错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尊重学生我们应有边界意识。有时我们为了让孩子树立孝顺长辈意识而布置一些家庭德育作业如拥抱父母、为父母洗脚等等。这些作业有时对孩子是一种伤害,试想,一个单亲家庭或父母不和或没有父母的家庭学生在做这些作业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的老师有时真的不能管得太多太多。我们与学生的交往中对学生的称呼也要适当,赶时髦或不择口都是一种禁忌。

尊重学生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课堂是师生交往、学习的主阵地,做为老师要让自己的课堂上产生真正的学习、建立良好的氛围、形成高效。

尊重学生就要在班级生活中践行平等。与学生相处时用第一人称,经常向学生表示感谢,不培养优秀学生的优越感,不给后进生“特殊待遇”。引导学生理解并包容不同的人与事。所有的成年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得到公平对待,希望他人对自己礼让谦和,孩子也一样。一个时时感受到自己被平等对待的孩子——无论是在教师面前,还是同学面前,能慢慢学会平等对他人、尊重他人——不管这个人比他强还是弱。

爱学生要有专业的教育素养。教师要有专业的教育素养,这些专业素养就包含善于学习、自我反省,善于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善于识别学生不同的学习、游戏、交往能力,并善于把观察的结果转化可体现为对学生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

专业素养首先是专业的师生关系。在建立师生关系时要记住“师生不必成为朋友”,就如美国年度教师罗恩•克拉克说“我不是来这里跟他们做朋友的,我是来这里教他们的”。师生成为朋友,只能在学生长大成人后。学生喜欢不是目的,做老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我们应该成为一个目的明确的老师,即明确的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做一个“另类老师”也是老师的素养之一。做为老师,既要遵守上级的各项规定,但也要因事因时而宜。让孩子保持童年天性才能让孩子产生教育的幸福。在校园里、校园外,会有各种规范和安全制约着我们的教育施展。如何让孩子在这些制约中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就是老师的一种专业素养。在严厉的安全制度下,让学生们体验到一些体验不到的经历可能会是孩子一生中难得的回忆。回顾刚参加工作时包车带孩子们外出春游,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一件胆大包天的严重事件,但是留给学生的回忆却是满满的,现在还有哪些学生有这样的回忆呢?大声朗读有时对声音是一种伤害,但我们有时就是乐此不疲,让学生默默阅读,既不影响别人也能保护自己的声带同时也达到了阅读的效果,何乐而不为。但这要有一些风险,需要老师的“另类”想法。

做一个不轻易生气的老师。学生每天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否则就不是学生了。做为老师,不轻易生气也是老师爱心的体现。平常,我们对成年人和学生犯同样的错误时态度完全不同,这实际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对学生不生气是对学生的一种敬畏。“不生气,是老师修养的一种体现,不生气,是爱生的一种体现。不生气,才能使老师成为一位优雅的老师,不生气,才是老师‘幸福校园生活’的起源。”

爱学生在妥协中坚持。学校承担着育人的任务,在育人的过程中总会接到上级的各类评比通知文件,学校为了管理,总会制订一些规章制度以规范执行。做为老师,必须要执行文件精神和规章制度。但是在执行这些规定是一种妥协,在妥协以后,我们还能为学生做点什么呢?坚持点什么?

每人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只要这种理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有利的,我们就该坚持下去。学生在学校里就开始学习终身受用的技能这本就是教育的一种功能,只不过在现行功利教育下老师把这个功能给忘记了。沈老师能有这种想法,正体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爱心与责任。

每一个错误都是有原因的,关键是我们是否有耐心去去寻找和关注这个原因。我们老师有时只是一味强调所见的事实,而不试图去理解“事实”背后的原因,从而使教育无效。努力去探究每件事的背后真相,解决真正的问题就是老师的爱学生的表现,也是让学生看见老师的“爱”的方式。

“良知义务”是一种爱心的表达方式。19922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卫兵亨里奇受到审判。法官以“良知义务”最后判他三年半徒刑且不予假释。这里,法官认为执行命令的时候,应该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卫兵。当我们在执行那些违背教育常识的指令时,我们不妨把“枪口”向上抬高一点点。

爱学生就要打造一间安静的教室。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少年过度兴奋(喧哗、手舞足蹈),这时教师就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而这么一来,则使学生更加兴奋。用紧张的、提高声调说出来的话,会使大脑两半球皮层进入某种麻木状态:学生什么也没有听见,这时候教师就非但要大声喊叫,而且有时候还得敲桌子了。”教室是学习的地方,保持教室安静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教室安静就是为了让学生动静有度。

打造安静教室首先要轻声说话。在教室里师生不大声说话,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修养,使学生明白在公共场所不大声说话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表现。教师一如既往地轻声说话,这是最好的教材。教会学生适时地轻声表达,这是对他们一生有益的能力。只有师生都能静心,才能成功打造安静的教室。在一间安静的教室里,师生可以正常、有序且高效地教与学,教师可以轻松自如、学生可以静心敛气,教育才会更加美好。

重视教室里的仪式感。仪式感,让每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变得更加闪亮。体验过某种仪式感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对之后的生活会持更加审慎的态度。重视入校的仪式,让学生礼敬校园。学校应该是让孩子从蒙昧走向理性的摇篮。孩子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参加适当的仪式可以更明确:学校不是跟家一样的地方,不是可以任性胡闹的地方,更不是可以耍泼撒野的地方。重视开始上课的仪式,让学生尊重课堂。重视收全作业的仪式,让学生敬畏作业。教师只有重视自己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并且通过各种仪式让学生知道对收作业的重视态度,他们才会重视你布置的作业,并及时去完成。重视颁奖仪式,让学生体验成功。

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素养。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离座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传承意识,这些都是我们学校需要去做的。

教育,需要有教育的理念。学生到学校来学习,收获的并不只是某些学科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这些学科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能力、品行的习得与发展。我们的学校教育,除了执行上级的各种规定之外,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自己的东西需要传递给学生。这些,需要老师的爱心才能去完成。

走下讲台,走进心

——读曹书德《走下讲台做教师》有感

东海县驼峰中心小学    彭华娟

知道曹书德,是因为《走下讲台做教师》。初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想起趣了解曹老师。当时在北京十一学校的“新陈代谢”中,老师正在经历蜕变的痛苦与兴奋。不止一位教师流过眼泪,他们有时希望回到熟悉的老路,但内心又提醒自己“不能用后退的方式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44岁的曹书德进京,成为十一学校的老师。但北京这所名校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当初使自己成为湖北名师与特级教师的许多做法“确实是错的”。书中讲述了曹书德在学校转型中的经历、故事和感悟。轻描淡写的“走下讲台”,看似简单, 其实艰难。走下讲台后, 你会发现真实的教育,你会发现,走进学生的内心也可以。

感受之——老师,请走下讲台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上课的时候,我自然是高居讲台之上,学生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如果哪个学生没有仰视,我就会猜测他走神了。我偶尔也会走下讲台,那往往是去查看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但马上就会回到讲台上,生怕有人趁我一时不在会突然抢占了我的地盘似的。从心理上说,在讲台上待的时间长了,我就觉得讲台成了自己须臾难离的根基,一进教室似乎就有了‘讲台依赖症’。对学生讲任何话,我都觉得要站在讲台上说出来才能传进他们的耳朵,否则,心里极不踏实。”这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吗?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我们能做的太少,即使偶尔到讲台下溜达一圈,也是局限性太大:一是“扫一眼”。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只站在一个固定区域,只是简单的看一看,这样一来,肯定会存在盲区;二是“有亲疏”。这种短暂走下讲台的方式下,老师往往在布置学习要求后便一头扎进学生堆里,对某个学生或某个学习小组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一段时间后,又转向另外的学生或学习小组。一节课下来,老师只是在一个或几个点上运动,对整个班的情况不甚了解,也不能从整个面上进行指导。至于特别需要指导的学习个体或学习小组,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全班学情的掌握仅仅来自于他所指导的学习个体或小组,容易形成片面甚至错误的学情判断,错误片面的学情判断必然造成教师其后教学行为的失当,最终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效益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这种方式在公开课上最为流行,往往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师很有亲和力,尊重学生,往往能赢得观众和评委的好感;三是“心不沉”。在这种课堂上,当老师布置完学习要求或者课堂练习后,便穿梭于学生之间,主要以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维持学习秩序为主,不给学生以任何指导。还常常提醒学生:“请同学们做快一点!”,这样的走下讲台往往多出现在公开课或者赛课中,因为这时的老师多数只关心如何顺利的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这些都是不妥的,甚至是无效的。

感受之——老师,走下讲台不易,走进心里更难

曹老师在书中这样说到:“没有了讲台,我行走在学生中间,能近距离观察到学生上过体育课后脸上滚动的汗珠,能清晰地看见学生书页上写了些什么,能迅速发现个别学生骤然紧锁的眉头。而我最大的感觉是,失去了发号施令的基础——高高的讲台之后,我的语言中慢慢地减少了‘我提醒大家注意’‘再听我说两个问题’‘我们必须’‘我们不能’这样的句子。”“没有了讲台,我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走进学生之中与他们平等对话;没有了讲台,我自觉地减少了说话量而增加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没有了讲台,我又感觉到生活的任何地方都是与学生相处的所在。讲台消失了,教室却在无限扩大。”这就是走下讲台的好处,这就是走下讲台,走进心里的和谐。

1.走下讲台要尊重。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因此教师应该走下那象征着师道尊严的讲台,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用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课的开始我们脸带微笑走下讲台巡视一周,为学生营造一种不受拘束、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上课的过程中,如果有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我们走下讲台摸一下他的头,给予他胜过言语百倍的“抚触鼓励”,或随机向他提个简单的问题,面对发窘的他,我们可以重复一遍问题,给他台阶让他回答了坐下;如果有学生做小动作的时候,在走下讲台中把他玩弄的东西拿下来放好,他也就会较自觉地坐端正开始认真听;如果有学生正交头接耳,轻轻叩响桌面,其自会警觉地专注于课堂;如有学生正“全神贯注”于窗外,我们应来到其身旁,轻轻地拍拍他的肩,用亲切的话语提醒和督促他,让分心者及时收心。这样,走下讲台的老师们,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温柔的抚摸,一句鼓励的话语,似春风化雨滋润万物,在细节中传递着爱的信息,这亲近的距离也使得师生在共同的频率上和谐呼吸。

2.走下讲台要有的放矢。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走下讲台是为了更好地“深入”学生,拿到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以学定教。因此教师的走下讲台不能走过场,摆样子,需要教师带上一双仔细观察的眼睛,一双笃诚倾听的耳朵和一个善于分析的头脑。在走下讲台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看”即看学生的眼神,“听”即听学生或小组的讨论,“思”即思学生思考问题的疑惑处,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捕捉到反馈信息,了解掌握学情,关注生成性资源,并迅速作出相关的教学举措,做到顺学而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参与、点拨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在不影响学生思维的前提下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倾听中所发现问题,有预见性地收集学生的表现与遇到的问题,再根据实际情况参与、点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探索,将学生思考的脚步引向深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进行《船长》的教学时,有的孩子说到,船长不逃生会不会是因为不会游泳?或者是沉船事故就是他的责任?这时候,笔者引导孩子再对课文的第一部分进行了探究,发现事故不是船长造成的,笔者有适时加入当时对船长的要求,孩子们经过思考好讨论,明白了船长的人格魅力所在——忠于职守。有时学生在阐述见解时,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课堂“杂音”,会不经意间带出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许多有创意的观点,也有可能会产生一种与“标准思路”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时候教师不应该呵斥,而应视为“天籁之音”。教师要“蹲下身子”欣赏“异端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让他们亮出自己的观点,尽情地发挥,尽情地阐述。教师要善于从巡视、倾听、交流中去捕捉这些“旁路信息”,果断整合信息,善于捕捉“异端学生”言行中富有价值的闪光点,继而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形成新的能够引发学生新的生成的兴奋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实现自我的超越。

3.走下讲台适当延伸。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集体的同时,必须看到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关怀备至地教育每一个学生。”这就需要课堂上教师走下讲台的指导要顾及全面,而不能停顿于哪一个学生的身上。我们要“勤看点”,既要看清楚学优生对自学重点的掌握情况,更要看明白中等生、学困生的掌握情况。在教学中,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打破传统的“整体”教学观的束缚,注重整体与个体并重。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知道年幼的孩子内心最需要得到什么,最需要保持什么。而走下讲台能使教师获得丰富的信息反馈,知道孩子的内心需要,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促成师生共赢。就像曹老师问的那样“但我又常常问自己:有形的讲台容易拆除,而心中无形的‘讲台’你可拆掉了?”我们要试着趣拆除心中无形的讲台,沉下去,静下来,带着孩子在课堂中,愉快的学习,快乐的成长!

理论指导实践:创造性实施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专业基本功》读后感

东海县第一实验中学     

今年暑假有幸参加东海县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在备赛过程中对《班主任专业基本功》一书仔细研读,收获颇丰。回顾自己以往的班主任工作经历,随意性大,凭借点滴经验走天下,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心灵触动,让我想做点什么,争取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或专家型班主任靠近,为我点燃了指路明灯。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中对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精辟的阐述,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专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改变班主任工作现状的迫切需要。本书从班主任工作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全方位阐述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班主任专业道德是班主任专业素养的核心,是班主任专业化的重要标志。班主任专业道德的成长不仅能深化班主任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提升班主任的职业价值感,也能激发起自我专业成长的强烈动机,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具有基础性地位的方面。本书主要从专业理念、职业道德、礼仪修养分析班主任专业道德。

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理念是指班主任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认识。这就亟需确立班主任是一个重要的专业性岗位,是学生的主要精神关怀者,是全面关心学生发展的人生导师,是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是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者等理念,积极主动地争做一个专业自觉、自信、自强的班主任,这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灵魂!

班主任教育劳动的主要目的是育人,主要内容是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劳动的性质:班主任所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班主任应具有对学生充满关怀、爱护的感情,以精神关怀培养学生的关怀精神。“精神关怀”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书内的一个个案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太大了,一句玩笑成了“致命幽默”……班主任在做任何工作都应以关爱学生为前提,不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其经典著作《什么是教育》中曾经写道:“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令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我不能苍白空洞的说我为教育事业做了什么,但我敢保证15年来我一步一个脚印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的学生。关爱学生就要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几句平常的话语,一张普通的小纸条,都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古往今来的案例就不多谈了,下面说说发生在我班内部的一个实例。

去年我所带七(12)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平常很少与人交流;课堂上更是一言不发,从不举手发言,小组讨论是更是一个旁听者。看到她的这种状态我很着急,找她谈了两次也收效甚微,于是我又从她母亲那了解情况:原来她父母忙于做生意,平常无暇顾及她,小学时数学成绩非常弱,经常考个六七十分,有时甚至不及格,老师的冷言冷语,同学的嘲笑导致了她内向的性格,亲戚朋友都说这孩子没救了……

就在我思考如何改变这个囧况的时候,一次批改作业时,她那清秀的字迹印入我的眼帘,我灵机一动,在旁边加了一句:你的字真漂亮!结果下一次作业她写的更认真了,简直就像刻出来的。我继续写了一句:未来的小书法家,老师很羡慕你!后来班级里搞了一次书法展她更是大显身手。就这样坚持一段时间,这孩子上课时眼睛有神了,目光紧盯着我;作业一直都那么工整,而且正确率也越来越高了。我想单靠几句评语已经不能表达我对她的期许和需求了,这时我又想到了另一个法宝—小纸条。第一次我在小纸条上肯定了她近期的表现,并鼓励她以后争取超越自我,勇于展现自己,多和老师、同学多交流,踊跃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一次她竟然开始回复我了,我太开心了,这孩子终于肯打开心扉和我交流了。打这以后我和她就经常用小纸条交流学习、生活、心理的一些问题,慢慢的她见到我也不再躲了而是怯怯的说声:“老师好!”

终于在一次数学课上,我提出一个问题,就在大家还在思考的时候,她竟然举起了手。我难掩心中的激动,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她,说:“杨同学,你来试试。”她怯怯的站了起来,轻轻地回答。答案很正确。我想我应该为她创造更多的平台,于是又追问道:“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思路吗?”她先是一愣,继而模仿着我上课时的语气:“要想得到这个结论就要先怎样再怎样……”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和同学们一起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中她红着脸坐下了。我赶紧接着说:“同学们,杨同学近期进步特别大,勇于发言,作业认真,勤于思考,这些都与她的自身努力是分不开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都要以她为榜样,争取大家共同进步!”

下课后,她冲到我的办公室,激动地说:“老师,谢谢你;老师,你知道吗?这是我3年来第一次主动回答问题,还获得这么多掌声;老师,真的谢谢你没有瞧不起我。”就这样一年过去了,这孩子的变化很大:经常找我或者同学请教问题,慢慢的融入了集体,也能经常看见她开心的笑容了,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能考到120-130分左右,她的妈妈还曾专程到校感谢我。

真没想到这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我也曾反思:其实我做的事很普通,也很微不足道。只是我平常愿意关注我的学生,更愿意关爱他们,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树立其自信心,增强上进心。采用小纸条的方式让孩子亲近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尤其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写出来的东西比说出来的影响要大得多。小纸条—我成功的法宝。

班主任专业知识在班主任专业化体系中属于应知应会的部分,是班主任专业的核心内容,也是对新老班主任最具指导性的部分。本书从班级教育系统的整体出发,联系当前班主任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包括: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规范、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班级德育四个部分,全方位阐述如何创建班集体、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如何开展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实施多元评价的方法等为班主任提供一个完整的班主任工作内容框架。

我个人整理一下班主任常规工作的基本功应包含以下内容:

1.计划管理的基本功。班主任要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帮助干部写好班级的工作计划,指导每个学生写好自己的学期学习计划。班主任还要做好工作总结。

2.制度管理的基本功。班主任要依据教育的有关原则和学生的实际向学生提出要求,发动班级学生依据学校制度制定班级管理细则。在执行制度、细则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督促检查,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动学生互相检查监督。

3.组织管理的基本功。组织建立班委会,培养干部“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教育班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为集体献身的精神。班主任还要指导好班干部的工作。

4.目标管理的基本功。班主任要从本班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依据学校的具体要求,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提出班级的总目标。引导学生根据总目标制定小组目标、个人目标。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实现自己所制定的个人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完成小组、班组的总目标。目标实现后,要进行及时总结、评比和表扬,激发学生为完成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5.思想管理的基本功。班主任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要具有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典型性、情感性、趣味性。坚持实事求是,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寓教于各种活动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6.民主管理的基本功。班主任以班集体一员的身份来实现对班级的管理,采用民主、平等的管理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者,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从而生动活泼地成长。班主任还要调动学生为建设班级做贡献的积极性,认真听取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及时改进班级工作。

班主任专业技能是班主任掌握一系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教育教学的能力,是班主任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的综合体现,主要内容包括:教育资源整合能力、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班主任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另外,班主任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就是组织活动及活动课的基本功。班主任应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懂得一些音、体、美和科技等方面的常识,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和上进心,以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组织活动及活动课应做到:

1.活动目的要明确,计划要周全,准备要充分。通过活动,使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又能受到教育。

2.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3.加强组织领导。班主任要提出明确要求,做具体指导,确保学生安全,活动后要及时进行总结。

4.在活动中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学生活动过程也是教育学生的过程,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

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情感决定着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教育要重视情感因素。

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多么发达的现代传媒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也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班主任自身的情感人格,是影响班主任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

《解码幼儿园区角游戏设计》读后感

东海县第一幼儿园     

我们一直在探索游戏和教学的最优化组合,因为游戏是幼儿最本真的活动。它能够带给幼儿的,不仅仅是身心的自由舒展和愉悦体验,更是认知、情感和动作等多方面的发展。希望能够通过有准备的环境、有目的的材料提供来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建构和更大的能力提升,而区角就成为了这一尝试的最佳场所。“如何在幼儿园这个特定的场域下,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园所的教育特点,为幼儿游戏提供积极支持”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本书均甄选上海自制玩教具大赛一、二等奖获奖作品及更多沪上名园优秀区角游戏设计案例,分为3册——小班精选、中班精选和大班精选,内含77个优秀的区角游戏设计方案。每篇方案包含游戏材料、游戏目标、设计思路、制作方法、游戏玩法、关键要领、活动片段等内容。游戏类型也涵盖了数学、音乐、美工、科学、运动、建构、益智等多种区域,帮助幼师轻松解决区域游戏设计的难题。通过这个假期的认真学习,我感悟很深,受益匪浅。

一、把握区角操作的难易程度,逐个区角攻破

比如说:我在班上开展有家家超市、爱心门诊、制书区、还有操作区,涂鸦区、数学区等,在这几个区角里面家家超市、爱心门诊、制书区都是比较难以操作的,需要孩子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还有比较多的要孩子必须遵守的规则。因此我在开展区角的时候,每天只开放这几个区角的其中的一个,在尊重孩子自主选择的同时,我有做了一个适当的调整,参加这个游戏的孩子要能力有强有弱,让强的孩子带动能力弱的孩子;再者让孩子根据自己不同的经验,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对这个游戏的理解,以及对这个游戏玩法的各种要求都在班上一起讨论,最后定出比较合理的游戏规则,同时把游戏规则在全班孩子面前公布,让每个孩子都对这个区角的规则有一个了解;最后每次做完活动要求孩子做一个总结,让孩子说出他在这个过程中你扮演了什么角色,你是怎么做的,要遵守那些规则,在游戏中遇到什么情况,是怎样处理的。通过孩子之间的共同讨论,孩子在玩中发现规则,在讨论中更深刻地理解游戏规则。

二、鼓励家长一起参与区角活动的开展,增强孩子的每个区角生活经验

在区角准备开展的前期,利用家园联系通过通知或是Q群的形式把班上准备开展的活动做一个公告,同时把需要家长在这段时间配合做什么工作详细做一个说明。比如开展爱心门诊之前叫家长跟孩子一起进行去医院看病的知识讨论,同时在家与孩子进行角色游戏,孩子做病人,家长做医生等等,把游戏的角色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演练。通过家长的协助,孩子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所以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区角材料的投放要有技巧

(一)首先,投放材料要有目的性。所谓目的性,是指投放材料前先要跟

据班级年龄特点建立目标体系,依据目标去选择相应内容,投放相应材料,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区角活动所指向的目标,不是通过一次活动就可达成的即时目标,而是需经过幼儿反复多次的操作实践活动过程,多次的尝试、积累,才能获得。有时区角活动的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区角来实施。在游戏中孩子的发散思维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投放材料要有层次性

每个幼儿的因为自身的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的不同,造成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兴趣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而区角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活动区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及不同能力水平等因素,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一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适合幼儿操作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比如我在制书区中我就投放有半成品的小图书,也提供有不同大小的纸张,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操作。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自己制作图书,能力弱的孩子可以选择半成品来进行制作,充分考虑孩子不同的能力水平。

(三)材料还必须可操作性

幼儿是好动的,我尽量为幼儿提供一些灵活性、随意性比较强的低结构游戏材料,而不是限制性强的高结构材料,让孩子在不断的操作中积累经验,在操作中丰富孩子的知识,在变换不同的玩法里激起孩子的兴趣。比如在孩子进行娃娃家游戏的时候,一般会提供一些形象逼真的蔬菜、水果、食物等等。而孩子在玩这些高结构材料的时候,因为材料的可操作性比较差,孩子只能做一些比较简单的炒菜、吃东西的动作,游戏的提高空间不大,孩子玩起来就觉得容易生厌。而如果在这个游戏的材料了加入一些低结构的材料,比如橡皮泥,雪糕机等,孩子又可以有更多的玩法了,他可以用橡皮泥做出美味的佳肴,作出不同形状的蛋糕,丰富多彩的甜点等。孩子玩游戏的积极性、创造性、趣味性得到大大的提升。

四、教师对孩子的游戏做启发性的指导

(一)教师善于观察,做好记录

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操作,获得不同的知识,会发现不一样的玩法,会提出不一样的要求。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及时了解孩子的意愿、兴趣、知识水平和关注的热点等等,为孩子提供匹配的游戏材料;通过观察及时发现自己的设想和孩子的游戏是否同步,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孩子的能力水平,及时的更换材料,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出指导。教师不但是活动的观察者,同时也是探索发现的记录者,老师要对孩子在游戏中提出的问题、发现的问题、探索出的结果、异常表现等等都要及时做好记录,为以后的游戏活动提供依据,便于活动后的总结和为活动目标的调整做好文字依据。

(二)在游戏中教师及时介入,以一个游戏的参与者的角色来指导幼儿的游戏。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因为个人知识水平的不足,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时会无法应对一些突发的事件和一些比较难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应及时介入孩子的游戏,以一个游戏者的身份及时引导孩子。

(三)注重孩子个别差异的教育

区域活动是分散性活动,相比集中教育活动,更能展现幼儿个人的知识、技能、性格等个性差异,这正是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有利条件。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能力的孩子做出不同层次的指导。

总之,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开展要根据本地区特点,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及不同发展需要,结合教育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展,更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用你的爱心及责任心,不断丰富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善于发现、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改正不足,才能把幼儿园区角活动生动有效地开展起来。

追求班主任工作的高效性

——读《这样做班主任才高效》有感

东海县黄川中心小学   汪杉杉

我最近阅读了当代著名教育家钟杰老师的《这样做班主任才高效》一书,感触特别深,这本书是钟杰老师爱心智慧的结晶,读后不得不为钟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钟老师用自己的真诚来为班级管理刻画了崇高的教育理念,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第一次翻开它,是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但慢慢地阅读我发现自己走进了钟杰的世界,如同学生一般融进了钟杰的班级,一次次的被感动,被激励,被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我看来,爱的最大秘诀便是,用行动去呵护他人的心,也就是爱人要爱心,要爱到他人心里去。爱是需要学习的,更是需要传授的。在满足孩子课堂需要的同时,千万不可以忽视孩子课堂以外的需要。因为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传授的知识,还需要老师对他们身心的真诚关怀。

一、老师的“三字经”和“百宝箱”

作为班主任,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三字经”。并且要时刻牢记着:

进门“三看”:看表情、看桌面、看地面。

课堂“三有”:有书、有笔、有本子。

课间“三听”:听学生说、听老师说、听领导说。

闲时“三动”:动口、动手、动脚。

胸怀“三心”:爱心、耐心、佛心。

同时可以根据孩子们的需要准备一个“百宝袋”,里面可以装风油精或万金油、活络油、花露水、空气清新剂、剪刀、胶水、订书机、回形针、卷尺、小夹子、大头针、电池、透明胶(双面胶)、酒精、棉签、创可贴、纸巾、卫生巾、一次性水杯、便利贴、通用充电宝、牙签、镜子、消毒粉、针线盒、笔记本、糖果或其他小零食、校医室电话号码、附近医院的急救电话号码、附近派出所的电话号码、每个孩子的家庭住址、每个孩子家长的电话号码、学校门卫室的电话号码、家长的工作信息表、孩子们的身份证号码、孩子们的手机、QQ号码、孩子的生日表、小礼物等。班主任的“百宝袋”是无限大的,只要你愿意往里面装,就能装很多的物品。我想最重要的是必须把爱装进去!

夏丏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爱是教育的法宝。只有用爱去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教育才是有效的。

二、学生的“特殊待遇”

1.让学生把错误带回家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一番好心的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学校所犯的种种错误,汇报次数多了,班主任不仅会遭到学生的厌恨,也会引起家长不满。特别是成绩稍微落后一点的学生,其家长往往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的孩子、不会用心关注他的孩子。钟杰老师要求学生将其所犯错误以“叙述议论反思”的方式写在错误条上,然后亲自过目并签字,最后再写一句“请家长根据孩子的情况作出恰当的处理(切不可打骂孩子)”。孩子将错误条带回家,家长阅读后签字,第二天再带回学校交给老师。这样,家长及时了解到了孩子在校表现,也增进了对老师的了解,消除了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

2.把缺点说成特点

钟杰老师在做家访的时候,把孩子的缺点说成了特点,从孩子的“水型人”性格特点出发,与家长谈到了孩子的“多情”,也就是向家长透露出了孩子早恋倾向,家长对老师充满了感激,同时很容易的就接受了老师的建议,获得了教育孩子的经验。其实,我们的家访都是为了教育,就是争取家长,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

3.让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惩罚

马卡连柯说过,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惩罚的目的是推动孩子心智成长,避免再犯错误,所以教师在惩罚学生的时候必须倾注满腔的真诚与爱心,要让学生心服口服。惩罚的原则:于学生,无伤;于老师,无损;于家长,无怨。

4.宽容,但绝不能纵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晓云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需要的。宽容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小过失,并不是真正的宽容,而是无原则的纵容。作为教育者,要有敏锐的时代感,重视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不要让孩子输在细节上,更不要给自己的教育疏忽找一个“宽容”的理由!

5.把女生捧在手心,把男生拴在腰上

钟杰老师秉持“重女轻男”的思想。“重”是看重、尊重、关心、关爱;“轻”是用平常、平和的心态告诉男生要有绅士风度,要能担当、包容,有责任感,要懂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想这就是对男生女生气质的培养,教育女孩温柔优雅,培养男孩有担当有气概。

三、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

我对于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定位是“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在课堂上,遵守纪律、热真学习是孩子必须做的事情,但是在课间,我会帮助学生擦黑板顶部的字迹、与孩子一起玩翻绳,在活动课上,与孩子一起奔跑于操场、一起哈哈大笑、一起拍下照片,我们乐此不疲。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老师要转化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

与其在班里树立一个榜样,还不如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榜样。一个班级,一旦人人都成了别人的榜样,班级人际氛围就非常和谐,即便有竞争,也是良性的竞争;即便有误会,也很容易消除。

教育应该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禀赋,承认孩子的差异性。而教育者应该主动把自己当作学生的重要他人,努力去开发学生的禀赋,帮助学生寻找他的那扇通向成功的大门,从而把学生变成彼此的重要他人,也就是所谓的“互动性重要他人”。只有把学生变成“互动性重要他人”孩子们才能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互相学习,彼此熏陶濡染,达到互相进步、互促成长的目的。

通过读钟杰老师的书,我深深感受到钟老师浓浓的爱:爱教师这个职业,爱班主任这个岗位,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李老师勤于思考,思考自己平时的工作,思考学生身上反映出的问题,思考学生生活中的表现,思考教育学生的策略。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过程中一个特定而复杂的社会角色。我们应在繁杂的工作事务中快乐的工作。作为班主任,要严中有爱,爱中有法,要以育人为出发点,让自己做好自己的班级育人工作。

 

 

 

本期编辑:刘加宽   范来柱   尚实现   刘中深

欢迎各中小学教师踊跃投稿,报道读书、教科研活动开展情况。邮箱:dsbgs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