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2018年3月)

发布日期:2018-04-03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

 

东海县教师读书活动办公室     总第87           201803 

 

 

读书时讯

——新书速递…………………………………………………………………………梁 

名师书房

——教师的本质是什么………………………………………………………………刘宝存

——未来阅读变革:从新课标里找答案……………………………………………朱传世

读书随笔

——读《名师怎样观察课堂》有感…………………………………………………张启道

——与孩子们共读《红气球》绘本…………………………………………………吉光贤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董奇著)》读书笔记………………………………韩 

——《区角——儿童智慧的天地》读后感…………………………………………盛国利

——读《做有温度的教育》有感……………………………………………………孙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王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王海棠

——读《班主任有效沟通的艺术与技巧》有感……………………………………王恒泉

——读朱永新《我的教育之梦》后感………………………………………………贾长峰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刘芝香

——读《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有感…………………………………………孙宜玲

——读《给教师的5把钥匙》有感…………………………………………………郭义花

读书时讯

新书速递

本报记者   梁杰 整理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上学是件开心事》  Diana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是以家长的视角与孩子共同体验和享受学校生活中的快乐成长。“上学是件开心事”这个特点在每个科目的学习、每个家校组织的活动、每次实地学习之旅、每个学校开放日及更多的课外拓展活动中都有充分体现。这种开心不是“学业压力不大”“因乐而学”的简单呈现,而是学校和教师不遗余力地引导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获得“以学为乐”式的“内在的欢乐”。全书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向读者展现了美国学校教育的快乐法则。

《学校正面临挑战》  林卫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生态环境,学校正面临一系列挑战:如何进行学校变革?如何创建高品质学校?如何进行课堂变革?如何促进教师成长?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

北外附校校长林卫民基于自己多年的学校管理经历,讲述了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校长掌舵学校所需要的管理智慧和创意举措,对于一线学校管理者而言具有颇多借鉴价值。

《初职教师20个怎么办》  赵继红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教师怎样才能快速融入新团队?第一节课必须上好,怎么办?如何才能备好一节课?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个别化教学?如何用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怎么办?课堂效率不高,怎么办?很难与家长保持有效沟通,怎么办?……

本书作为北京十一学校教师培训手册,聚焦新教师成长路上极具代表性的20个共性问题。几十个典型案例,提供了众多实用的方法、工具和策略,拉直新教师成长中的“弯路”,让新教师迅速成为合格教师。(作者:中国教育报 记者)《中国教育报》20180305日第10

名师书房

教师的本质是什么

——《教师哲学思想研究》读后感

作者:刘宝存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在一个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的时代,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教师问题的研究日趋丰富,学者们有意识地建构起理论体系,并经历了从内容、视角单一走向多学科、多层面的研究历程,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方面的思考。但以往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经验判断、应然规范以及技术取向的范畴,从哲学层面特别是从本体论角度出发,对于教师本质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最近读郭芳博士的新作《教师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该著作试图以哲学本体论为视角,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美国玛克辛•格林(Maxine Greene)、奈尔•诺丁斯(Nel Noddings)与帕克•帕尔默(Parker Palmer)三位教育哲学家关于教师的思想为对象,追问教师的本质这一教师本体论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

美国著名学者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曾通过区分“何物存在”与“说何物存在”,使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问题转变为语言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承诺问题。他将一切存在相对化和主观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追求终极存在的可能性,本体论问题成为概念结构的问题。郭芳博士以蒯因的本体论承诺思想作为研究预设的理论基础,指出在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三位教育哲学家关于教师的讨论中都有各自的一个本体论预设,即其教师哲学思想的逻辑原点,不同的本体论预设自然导致其概念结构的差异。格林讨论教师的逻辑起点是实践,她认为教师是一种实践本体存在,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全面觉醒的意识基础之上,通过不断超越既定状态的行动,通过改变知觉世界的方式,从而获得现实性。诺丁斯关怀伦理中的教师是一种关系性本体存在,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在接受性意识基础之上,与每一名学生发生独特的相遇,从而获得学生的回应与承认。对于帕尔默来说,精神性的“真我”是他讨论教师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教师是一种精神性本体存在。这意味着教师应在自身认同与完整性为特征的意识基础之上,通过克服分离,形成联系,追求实现“真我”的存在,这种“真我”是以精神性为内在逻辑联结的内在真理与外部表现相统一的整体。

作者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尝试寻找这三种不同取向的教师本体论之间历史与逻辑的关联,并努力呈现20世纪下半叶美国教师本体存在思想发展的图谱。20世纪60年代以格林教师实践本体存在思想为代表,80年代以诺丁斯教师关系本体存在为代表,90年代则以帕尔默教师精神本体存在为代表。三者概念发展本身具有内在逻辑关联,从实践本体存在,到关系本体存在,再到精神本体存在,体现了人们对教师从外向内逐步加深认识的逻辑线索。这个逻辑线索也体现了现代哲学发展寻求人生存意义与价值的基本倾向。

从整体上来说,以三位美国教育哲学家为代表的不同取向的教师本体论关于教师本质的讨论是一个内涵逐步丰富的过程,使人们对作为人的教师本质的认识逐步趋于完整。然而,三位美国教育哲学家都囿于其时代而强调教师本质的某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教师本质的其他方面。实质上,作为人的教师,其本质应是实践、关系与精神三者的结合,三个维度互相补充、彼此依赖、不可分割。该著作把教师的本质归结为一种实践、关系与精神三者结合的本体存在,可谓教师哲学上的一个理论突破,为我国比较教师教育研究作出了一份难得的贡献。(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报》20180326日第10

未来阅读变革:从新课标里找答案

作者:朱传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这几年,“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论调盛行,由此衍生出“得阅读者得天下”的说法。语文阅读备受重视,与语文课程改革密不可分。无论是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是2017年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变革都是很深刻的,特别是以阅读为中心的语文课程形态渐趋明显,主要体现在:阅读的文本样式更为丰富多样、阅读类型成为课程组元新形式、阅读行为的关联面宽泛而灵活、阅读上溯到课程层面且多样呈现、阅读的载体和路径改变阅读方式等多个方面。

阅读不再是知识的搬运

阅读文本一直是各学科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形式,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阅读文本以连续性文学类作品、实用类作品为主,前者涉及童话、寓言、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后者涉及记叙类、说明类、议论类等。2001年以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写进了课程标准,混合文本、多重文本出现在新的语文课程教材中。而课程组织形式的变革是历来语文课程变革的主线,“文选”是传统组织形式,以后陆续出现文章体裁、文章题材、生活主题单独组元以及以上要素混合组元的形式。在2017年高中新修课标、新近一些学校的语文课程建设中,出现了以阅读类型组元的新形式,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按照阅读领域组元,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类、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类、外国作家作品类、科学与文化论著类等。二是按照阅读性质组元,如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思辨性阅读、主题阅读等。

应试机制下阅读行为主要关联在考场阅读层面,涉及阅读积累、阅读理解、阅读鉴赏3个层级,积累的路径主要是从知识到知识,理解主要限于公共解读,鉴赏主要是提供答题套路。新的考试改革要求3个层级的阅读行为都要升级转型,表现为:强调在知识运用中积累、越来越关注个性化与创造性解读、从修身养性角度提升阅读鉴赏品位。同时,阅读的其他行为在不断地被认识和放大,编织出了包括阅读与梳理、阅读与交流、阅读与表达、阅读与写作、阅读与研习等四通八达的阅读网络。阅读不再是类似知识搬运的简单劳动,深度阅读在引领阅读行为变革。

另外,一些地区和学校在语文课程中细分出阅读课程,着手构建阅读课程群落,一般有3种路径:一是按三级课程形态组建,包括:对国家语文课程进行重组,独立出阅读课程;启用或编写地方性质的阅读课程;开发系列阅读校本课程。二是按学校课程顶层设计模型组建,分层分类推进。分层方面,一般分为基础类阅读课程(以国家课程内容为主)、拓展类阅读课程(如衍生自国家课程的群文阅读、《野草集》阅读课程)、研究类阅读课程(如《红楼梦》研究课程)。分类方面,阅读课程一般纳入“人文与社会”领域。三是按一体化课程思路组建,将国家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章以及与之关联的文章、课程标准推荐的阅读读物、专家学者推荐的中小学读物、学生渴望阅读的读物等,按照一定的逻辑编制系列阅读课程,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导学或自学,并冠以特定的名称(如书香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技术、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阅读取得了与纸媒阅读同等的地位,并争取到了以前厌恶纸质阅读的一批读者。与此同时,随着主题学习、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兴起,“查阅”成为一种新型的高频阅读方式,遍布大中小学校。此外,在以诵促读、以读促读、以写促读、快速阅读的传统上,发展出了批注式阅读、批判式阅读、研究性阅读、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快乐阅读、共享阅读、智慧阅读等富有特点的诸多阅读方式。有的学校还开展了阅读节、阅读达人评比、读书漂流等活动,阅读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新的功利性阅读潜滋暗长

应该说,这些年基于课程标准修订、课程改革实践而引发的阅读变革是系统的、深远的,如果有效地执行下去,它必将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但在实际的阅读变革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对阅读变革的认知不到位。阅读变革是与整个基础教育的课程变革同步的,目的都是提高基础教育的“共同基础”,这就需要大胆、真实、有效地推进改革,将以前低水平、浅层次、功利取向、不良循环的阅读状态彻底改观过来。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反映在认知层面的问题还不少:阅读紧紧围绕考试阅读转,考试阅读仅仅围绕考纲中的几道考题转;阅读材料仅限于教材文本和历年重大考试中出现的真题文本;阅读教学倾向于肢解文本的解剖方式,考点对考点;阅读过程简化为纯粹的做题过程、讲题过程;大量针对师生的阅读专业方面的专家讲座主要停留在如何命题、解题、猜题、提分上。这只是基于训练方面的阅读量加大,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阅读变革。

阅读变革停留在点位上。一些学校意识到了阅读变革的重要性,也在尝试改变,但多是零敲碎打,表现在:有的学校仅仅是某一两个先觉醒的教师动起来了,大部分教师还在观望,甚至根本不想由此而增加负担;有的仅仅只是在教学上做了一些改进,还没有从阅读课程建设的高度进行规划与开发;有的随机地开发出了一两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校本课程,没有系统架构;有的在阅读环境营造上做了设计与改造,但阅读课程没有开发出来;有的只是开列了一些书单,并没有指导与检验的措施;有的开发了阅读课程,但学习时间和课程设置如何合理安排并未规划。如此等等,反映的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和一些阅读变革力度大的学校相比,又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阅读变革停留在技术层面。阅读变革整体上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主要的技术活儿可用“增删调改分合”概括。增,即补充阅读材料;删,即删减难度、接受程度与学生阅读发展不一致的内容;调,即调整阅读内容的教学次序;改,即修改不合理、不适宜的内容;分,即从不同角度细分阅读课程的门类;合,即整合相关内容,形成阅读主题。技术层面的变革仍是浅层次的,需要深入到课程价值、学生的情意与观念层面。

新的功利性阅读潜滋暗长。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其中,既有功利目的,也有修身养性的需要。现在“功利至上”,除了考试的功利性外,还新增了大量功利性质的查阅工作。“查阅”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为查阅而查阅,凡事都让学生查资料,必然耗掉学生大量自主阅读的时间,也需要警惕。基础教育是打好广泛基础的阶段,阅读方面则要给学生留出一部分自主阅读的时间,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整个基础教育只有功利性阅读,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育也是不利的。

解剖型阅读仍占主导地位。传统的手术刀式的解剖型阅读仍然是主要方式,师生阅读的过程是攫取所需的过程,有一套固定的程序,类似“解题、介绍作者、阅读导读语、正音正字、读课文、标段落、分层、概括层意、提炼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贴教育标签”。这种阅读学习即使像庖丁解牛那样娴熟精密,徒增的是羡慕他人的本事,与学生无关,更与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和情意发展无关。

此外,阅读评价单一、阅读效率低下、阅读时间不够、无原则增加阅读量导致的学习负担加重等问题,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针对这些问题,未来的阅读变革需要多管齐下。

未来阅读变革需多管齐下

阅读变革就是要让“爱上阅读”成为国家的大气候、国民的生活方式、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不是赶时髦、蹭热点、做表面文章。改变社会的生活方式先从改变学生开始,学校应把阅读变革作为国民素质改造和培育工程看待,而不是仅仅盯着考试分数。反过来看,阅读质量高的学生,考试成绩也不会差。

另外,需要做好阅读课程顶层设计。阅读不再是考场阅读教学这一孤立事件,而是作为主体事件,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方方面面。如果以阅读课程为本位系统进行阅读课程顶层设计,可以从四方面入手:上位系统涉及阅读政策把握、阅读教育定位、阅读理论研究;本位系统涉及阅读课程的需求调研、价值确立、内容选定、结构化处理等;下位系统涉及有效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活动设计、阅读课型探索、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外围系统涉及阅读管理、阅读硬件建设、阅读条件改善等。

优化阅读课程实施方式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改变阅读时空,避免将教室作为阅读学习的唯一场所、将正规学习时间当作阅读的唯一时间,学校和家庭的很多空间都可以改造为阅读空间。有的学校把阅读课搬到图书馆、阅览室上;有的学校每周开设一节自主阅读课,天气好的时候,教室外面的亭子、廊道、草坪、林间等都可以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场所。二是变解剖型阅读为生成考察型阅读,着重考察文本创作者的动机、敏感点、灵感源、学识基础、认识高度、人生境界、思想素质、生成文本的机理,然后引导学生反躬自省,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及时捕捉灵感,学会广泛涉猎,具有以万物为友的心性,保留和不断培养好奇心,真实体验不同的生活,把阅读读书课上成阅读实践课、人生体验课、自我反思与提升课。

每个人都有一部阅读史,丰寡厚薄不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个体阅读史意识,记录阅读的数量、种类,回忆阅读的心路历程,总结读、思、悟,对自身增广见闻、积累学法、发展思维、颐养性情、形成良好价值判断、提升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具体好处。长此下去,学生对于阅读的喜好不仅有增无减,还会激发研习、写作的冲动,建构出一部部丰厚的个体阅读史。

语文阅读变革如此,其他阅读也应如此。阅读是人类的重要生存法则,更是人类文明前行的支柱,理应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信仰。阅读变革举足轻重,势在必行。(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课程室主任)《中国教育报》20180319日第09

读书随笔

与语文深情拥抱

——读《名师怎样观察课堂》有感

东海县房山中心小学   张启道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语文卷)》精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37篇教学论文。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学会言语。

王崧舟老师执教《万里长城》,以题词导入教学,又以题词结束教学。课始,王老师充满激情地朗读了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我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游览长城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对于凝聚着中国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的长城,我深表敬佩。”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听完这些国家元首的题词,你有些什么感受?

课终,鼓励学生为长城题词。生:我爱我们伟大的长城,更爱我们伟大的中华!生:刚毅

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杨再隋先生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习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积累、训练、感悟和提升。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读、思、品、议、说、写,“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

阅读课的重点就是教学生会读书:欣赏重点词句的能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整合篇章结构的能力,领悟课文表达方法的能力。教师可时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问题: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独到的精彩?一篇课文,合作探究题可以从“对文本的理解、对文章主旨的考问、对文章表达方式的关注”三个层面设计。如《青海高原一株柳》可设计三个探究题:为什么说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神奇的柳树?课文仅仅是写青海高原的柳树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灞河的柳树?学生顺着这样的阅读主线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习惯,才能逐步达成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境界——“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习作,为待老师改。”

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往往能把文本读厚实,适时有度地拓展延伸,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方面受文本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是简单的接受文本的内容,而是自觉参与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和再创造。因此,教师应抓住文本的关键处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积极参与文本内涵的再创造,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感悟到更深刻的东西,使语言和精神走向丰妙。如一位老师执教《理想的风筝》一课,对于刘老师的自信、乐观、热爱生活,孩子们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学有所感悟,但毕竟刘老师离孩子们太远,因此感悟不是很深刻,这位老师在感悟文本的关键处插进了作者苏叔阳的一段图文并茂地与癌症作斗争的资料,再加上老师的激情解说,就等于把文中刘老师的形象通过他的学生苏叔阳,更直接形象地展示在了学生面前。可见,在关键处拓展能让学生的感悟走向深刻。若能长期坚持,学生的感悟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也会越来越深刻。

阅读教学往往要找寻一个恰当的切入口,沿着切入口进入文本解读,这是一条顺畅的路径。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来作为切入口,以带动全篇。所谓切入口,就是引导学生从哪里入手解读的问题。常见的有:以题目为切入口,以课文的结尾为切入口,以文眼为切入口,以中心句为切入口,以人物语言为切入口,以课文反常处(矛盾处)为切入口等等。找准了与文本对话的切入口,才能统领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文本,实现有效的多元解读。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只要抓住“飞”、“夺”二字,在熟读课文后,针对两个字设问:“飞”、“夺”你是怎样理解的?课文中那些内容是写“飞”,那些内容是写“夺”,两个字体现红军战士什么精神?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切入口就是刘备对贤才的尊重,从哪些语句能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先让学生找一找再集体交流。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抓住父亲的一句话“孩子,你得把他放进水里去”,让学生反复读这一句话后。然后提问: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孩子是怎样做的?父亲为什么让孩子这样做?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很快地串连了全文,突破了中心。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或者重点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抓住文中的最后一句“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一座宝库”进行展开,提纲挈领,效果很好。

阅读教学往往要求教师抓住关键点或矛盾处引导学生再入文本进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反复走几个来回,真正让学生与文本实现深度有效的对话。请看薛法根老师教学《爱之链》一文中的一段引导:这篇小说很有意思,你一读全知道,而故事中的人物呢?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哪些情节是你知道而他们不知道的? 薛老师没有满足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一般化理解,而是独辟蹊径:“哪些情节是你知道而故事中的人物不知道的?”让学生感到很新鲜。这样更加激发起他们作深入一步探究的兴趣,“跳一跳”又摘到了更为甜美的“桃子”。

阅读教学还要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根据本文的语言特色,寻找并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语言学习和实践的资源,锤炼学生的语言修养。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说:“吾最恨人家子弟,每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要在琢磨关键词语的内涵上下功夫。王崧舟老师《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之道》:“何为语文意识?语文意识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意识。怎么写是话语形式问题,为什么这样写是话语意图问题。”所以。基本训练要到位,切实做到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真正做到叶老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发挥文本重要“言语范型”的例子作用,多让学生触摸文本,潜心理解。

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曾说过:“这法那法,读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只有老师读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来。”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引领学生深度解读课文,把语文课上出真正的语文味来。

保护孩子想象的翅膀

——与孩子们共读《红气球》绘本

东海县第二幼儿园    吉光贤

观摩了王春华老师与孩子们共读《红气球》绘本的活动,参与共读的是来自小中大三个年龄阶段的13位孩子。这次的活动和以往有所不同,一是混龄的创新,二是共读的绘本是新书,三是这是一本无字书,听完整场王老师与孩子们的对话,我有一点点的感受呼之欲出。

在与孩子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孩子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发展的过程,孩子一直在说,书婆婆一直在听,不时地抛出几个问题,孩子们始终注意自己是“老师”的身份,我注意到当书婆婆说出你们是老师的时候,那个男孩子是那样的兴奋与期待,每当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书婆婆一说你是老师哦,他 “使命感” 立马来了,点了点头,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对自己的肯定与规则意识的养成是顺其自然的事儿,无需成人多说什么。

“红气球会爆炸的”、“像风车”、“有点像屎壳郎一样”、“被一个大牙齿咬下来里 ”、“尖尖的石头掉下来扎的”……孩子那充满童趣的声音一直在我耳畔围绕,这是无字书,可是这并不影响他们是阅读高手的事实,文字并不是他们认识美好事物的途径,他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成人无需刻意去灌溉孩子什么经验,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哇时刻”,有个小班的孩子会前后翻着对照读图,这是书婆婆引导的吗?不是,在孩子细心的观察下,他们会找到令人出其不意的美好事物,他们带给你的震撼绝不是视觉听觉的,你会感叹到,孩子真的是神奇的动物,绘本真的是神秘的图书!成人只需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无压力的氛围,给孩子自己想说、敢说,敢于表达的机会!成人只需要去保护好他们会飞的翅膀即好!

其实细细品味孩子的语言,你会发现,他们所表达语言内容大多是源自本身的生活经验。成人只需多提供机会,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在内容选择上,要符合孩子的心理年龄特点及适宜有价值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成人要读懂孩子,观察孩子!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董奇著)》读书笔记

东海高级中学  韩冰

暑假期间,我读了董奇老师的《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一书,感觉收获良多。作者在编写体例上以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为主线,从广义的角度讨论研究方法,将研究方法视为包括提出研究问题与假设、查阅研究文献、进行研究设计、收集数据资料、定性定量分析数据资料以及解释与呈现研究结果等等方法在内的完整统一体。通过阅读,我对心理、教育研究与科学方法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有了一种规范性的认识。读了此书,在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方面,我的基本教学思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使我对课题选择的意义与研究的原则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感悟。

书中的一些概念、名词以及方法,都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多多少少需要掌握理解并应用的,前几章的框架结构具有全局的引领作用。我先是粗略浏览了每章节的框架,熟悉了全书的脉络后,才能细细研读一些细节问题。

一、正确地选取课题,既是科学研究工作的起点,又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所以正确选择研究课题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需要性原则。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心理与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课题。以本人的课题为例。课题通过对定向重构的研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一是有一部分学生也辛辛苦苦做题了,可就是理解不好,二是一部分学生对写物理还存在惧怕心理,总觉得不能理解,所以不愿意去思考;三是对物理的重视度还不够,时间不会安排。四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干脆不做。形成实际操作技能,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定向重构课的有效性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培养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搜索处理信息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其次,创造性原则。是要解决前任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它必然要求要创新,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科研。自从“减负”以后,有不少的教师进行过有关早读课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目前国内有一些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设计新型早读课形式的尝试,但只属于局部、零散的研究,尚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目前高三学生习题课的现状,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能给出可行的方案反复辨证以探究出较理想较快速有效的提升方法。通过指导学生,结合新课程“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评价方面更是欠缺,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和激励机制。

最后,科学性原则。即研究选题应在一定得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必须有一定得事实根据和科学根据,以保证研究工作最大可能的取得成功。新课程的早读课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每一次早读课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激发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习题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学习的巩固、发展、深化,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具有诊断补救的功能。

二、本书的第二篇着重讲了课题选择与研究设计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我终于认识到课题研究是一项严肃而复杂的长期工作。同时,课题研究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伴随着多次学习、思考、总结、论证。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的理论水平、看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本着这一点,在《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指导下,我考虑如何设计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和完善,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的进程,而且还影响着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科学性。因此,要揭示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就必须在用各种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数据之前,缜密地做好研究设计工作。

书中用平实的语言详尽地介绍了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及标准。进行心理与教育科学的研究中经常运用到的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及测验法,以及这些研究方法在设计、实施、评价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确定了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教学实践法、经验总结法,并对每一种方法都有了明确的理念和具体的措施。也增强了我研究课题的信心。

三、学习并掌握访谈法的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特点:

1.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

2.具有特定的科学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

(二)访谈法的类型

1.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根据访谈内容和过程的设计要求和结构)。 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其优点是结果便于统计分析,对不同访谈对象的内容进行比较。不足是缺乏弹性,难于灵活应变。

2.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根据访谈中的中介物)。直接访谈又称为对面的访谈,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间接访谈是通过一定中介与被访谈者进行非面对面的交流。

3.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

4.个人访谈和集体访谈(根据访谈同时参加的人数多少)。 个别访谈是指访谈者对每一位访谈对象逐一进行访谈的一种单独访谈形式。集体访谈是指一名或者多名访谈者同时对一组访谈对象进行访谈的方法。

(三)访谈法的设计

1.封闭式问题(又称固定选择式问题、限定性问题)。 优点:易于计分,保证反应形式的标准化和结果的客观性。缺点:有时很难反映访谈对象的有关情况,缺乏灵活性。

2.开放式问题(又称非限定性问题)。优点:利于访谈对象表达自己思想、情感、有利于访谈者了解额外的信息,对不明确的回答进行追加问题等缺点:计分困难,带有更多主观性。设计访谈问题的编排顺序时,一般都应遵守“漏斗顺序”的原则,即先由一般、非限定问题逐步到具体、限定问题,由较大的问题到较小的问题。问题过渡要求自然而平稳,逐步推进,前后顺序应有一定的逻辑性。

优点:(1)给访谈者和访谈对象建立一个良好关系的机会。(2)防止访谈对象对研究问题形成不成熟的心理反应定势。(3)有助于访谈对象对自己以前没有认真想过的观点、意见或情感进行思考、整理。

(四)访谈法实施过程与技巧

1.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1) 充分熟悉访谈问卷的内容。

2) 带齐进行访谈所需要的有关材料。

3)尽可能了解访谈对象。

4) 选择好访谈的合适时间、地点。

2.接近访谈对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访谈者的衣着打扮应干净整洁,既不能过于花哨、华丽,也不能不修边幅,衣装不整。

2)在自我介绍与研究说明阶段,访谈者应该沉着自信,举止应显得自己理所当然应当受到欢迎,并确信自己研究工作的重要价值,这样可以极大地感染访谈对象,促使其配合。

3)应用正面肯定语气,邀请访谈对象参加访谈研究,而不要用易于让访谈对象拒绝的语气讲话。

4)应通过适当方式让访谈对象放心,他谈话的内容将得到保密。

5)接近访谈对象时,应注意观察访谈对象衣着打扮、外貌特点、行为举止等情况,并以此来调节自己接近对方的方式。

3.对付拒绝的技巧

访谈人员一方面要耐心,甚至能忍耐对方一些无礼的言行;另一方面要尽力弄清被拒绝的原因并设法克服它。

四、对一些问题的一点认识

通过这几章的学习与思考,使我对课题研究产生了很多重要的认识。

1.如何认识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科学性?

科学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有特定的研究方法,及科学方法。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既研究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又研究客观的外在行为表现。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生物学、遗传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医学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教育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是研究人类知识与价值观念传递过程中的教育现象的科学。

心理学与教育科学有不少共性:首先,研究对象都是人;器材心理学与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有相似之处;最后,二者的研究过程也,都是一个假设检验的过程。

心理与教育研究遵循着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并且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揭示心理现象和教育现象的本质和个规律。

2.心理与教育研究的重要目的包括哪些?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目的主要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正确的描述是合理解释变量间关系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解释才能产生正确的预测;根据正确的解释和预测继续有效而合乎预期目的的控制。

3.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特殊性有何表现?

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研究对象的人是有意识、有心理的有机体;研究对象既是生物生态,又是社会实体,社会性是其显著的特征;心理与教育研究涉及的各种变量很多而且复杂,这就决定了心理与教育研究难以精确地解释和预测;心理与教育研究通常不能对研究对象做出精确控制与操纵;人的心理具有发展性;人的心理还具有个体差异性;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看,二者同属一类,即研究者是人,被研究者也是人,研究的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活动。

4.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有哪些?

心理与教育研究中数据收集的方法很多,如: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问卷法、社会测量法、心理测量法、口语报告法、Q技术法、档案法等。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孟子集注》。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行为方式,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心理与教育研究的水平取决于研究方法和科学方法论。所以,学习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对提高研究水平,促进教育科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5.研究课题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其一,需要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心理与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

其二,创造性原则。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是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它必然要求要创新,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科研。

其三,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即研究选题应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必须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根据,以保证研究工作最大可能地取得成功。

其四,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即根据研究者具备的主观条件和从事研究所具备的各种客观条件选择研究课题,以保证所选课题保质保量地完成。

6.研究课题基本选定后,研究者一般需要根据研究课题选择的几条原则对拟研究的课题的价值、科学性和可行性等进行认真的论证?

广义的课题论证包括课题的论证与评审两个方面,前者是侠义的课题论证,指研究者本人对拟研究课题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详细说明;后者指有关专家、同行和科研管理人员对研究者提出的研究课题的再论证,实质上也就是对研究者提交的课题论证报告或项目申请书进行评审、评价。

课题论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面形式的课题论证有助于进一步详细阐述研究问题的目的、意义、具体研究问题,把握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与水平,明确研究将采取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指明预期成果,从而使整个研究课题的提出具体化、系统化、完善化;根据研究者的课题论证报告,有关部门、基金会、评审专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研究者的科学态度、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进行课题论证、撰写课题论证报告,是进行课题评审工作、作出科研项目立项和资助决定的需要;课题论证指明了完成该研究课题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为今后对研究课题的进展和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鉴定提供了标准和具体指标。 

7.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对现代的教师具有什么意义?

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是一个有思想、有学识、有文化品位的模范者,既需要与时俱进、脚踏实地、热爱教育科研,又需要拥有教学的智慧和追求的模范者。只有读书、课题研究才会令人拥有进步的力量。通过精读《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这一教学名著,就会有认知方面的收获。继续将《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研读下去,变成了不自觉地精神需求。用其中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研读后的一些思考与总结,必定是我们不断进步的阶梯。

《区角——儿童智慧的天地》读后感

东海县第一幼儿园   盛国利

自申报了个人课题《利用家庭资源优化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后,我读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区角——儿童智慧的天地》这本书,使我对区域活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使我学到了更多的经验。

 翻开书卷,收入眼帘的是来自国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试点园——上海虹口区实验幼儿园的试点实践体会和案例教学、手记等一篇篇文章,它真实地记录着虹口实幼人在贯彻实施国家《纲要》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全面反映了幼教实践工作者的现代教育理念与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在书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他们成功的快乐,可以想象到幼儿在与材料、与伙伴、与教师互动中成长的愉悦。

这本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关于区角游戏的观点、实践经验、游戏材料、活动的案例等等,其中的《是谁设定了楚河汉界》和《案例重现》很是吸引我的眼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生活总是在纵横交错的规则中进行着。大到国家法律,小到家庭规则等等,就算上个街还要看个红绿灯,去超市买东西付钱也要排个队,不然别人会说你不守规则,没有素质。同样的,在幼儿进行的区角游戏中始终存在这规则提示。这个规则承担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它的存在保障了游戏的基本进程,保障了幼儿在活动中的基本权利,制约了一些不符合活动要求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穿越于幼儿的真实生活中,让他们在生活中也做到事事遵守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性的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在这个标题“是谁设定了楚河汉界”中,有一游戏案例,讲的是在区角游戏活动中老师采用“锁”位子的方法来进行人数提示,小朋友发现自己喜欢的“停车场”还有个空位子,就走了过去。走到“应车厂”边,看见小椅子上的小挂锁,便转身离开了。另一个小朋友喝完水回到“停车场”,把小锁送回“锁店”,又接着玩了起来。就这样老师很好的控制了游戏中的人数,并且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争抢游戏角色的情况,效果很好。当然,小锁只是角色游戏中一种呈现方式,我们还可以用别的来代替,如小卡片、胸卡等表示。小班孩子参加游戏随意性打,计划性弱、自主性也不强,加上游戏过程中的喝水、入厕等情况需要暂时离开这个角色区,从而别的幼儿就会来“占位子”,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争吵,我觉得上述情况中用到的方法很适合我们小班幼儿,我们可以选择比较卡通、可爱一点的东西来表示,让幼儿更加充满乐趣。人数规则提示是区角活动中最基础的规则,运用范围也很广,特别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这一标题中的内容,让我在区角游戏中对于人数的控制有了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书中所描述的都是用过来最简单的方法避免了最常见的问题,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幼儿也能够理解和接受,我觉得运用性很强。

书中的《案例重现》这一篇章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一篇的案例都是优秀教师的教育经验,案例后附有分析与思考,还有点评,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起去分析、思考,如果换做是我,我应该如何处理案例中的情境,可以帮助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她们的经验为我在今后指导游戏的过程中指明了方向,更为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书中还提到,区域材料作为儿童游戏活动的操作对象,不仅蕴涵了教育意义,更是孩子体验、建构、发展的媒介,选择制作游戏材料是教师切身关注的环节,教师对游戏材料进行更换、调整、更新。

对材料的更新,我以前的理解是教师根据幼儿对各个区域活动情况,等大多数幼儿都已经学会会熟悉后更换新的材料。看了这本书后感觉自己对材料的更换理解地太肤浅。书中讲到在对一部分材料进行更换的基础上,尝试在材料原有状态的基础上做一些调整,以挖掘材料使用潜力。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换一种角度思维,跳出原先的视野局限。

对于材料的调整,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一、添加材料,使游戏出现新的转机

这里的添加材料不只是增加一部分新材料,也可以是一种信息或要求。如在美工区,小朋友玩粉刷匠的游戏,当幼儿已经相当熟悉时,教师又出现了告示,小朋友需要彩色砖头,小班预定滑梯。这些信息又激发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使游戏出现了新的转机。

二、删减材料,使游戏出现新的情况

删减材料就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减掉一些材料。如在整理扑克牌的的游戏中,教师故意藏起了扑克牌,让幼儿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牌少了,并通过统计,让幼儿发现到底少了哪些牌?这样的设置非常巧妙地使原先的游戏出现新的情况,使幼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游戏中。

三、组合材料,形成新的游戏

组合材料就是教师将原有的两组成的游戏材料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游戏。虽然我们在社会区是相互沟通的,但是在学习区,我们却要求幼儿在自己的区域内活动,但是在书中却写到。建构区和制作区是相邻的两个区,将隔离屏拆除后,两个区合二为一。这样使两个区的幼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有的幼儿搭建公路、汽车,有的制作交通警示牌。教师首先打破了思维定势,这样相互组合材料,形成了更多的新游戏。

一本书看完后,要学习的地方真的很多,虽然我不可能照办照抄,但我可以从中吸取好的方面,找出适合自己特色的游戏活动。推开游戏之窗,感受幼儿游戏的真谛。打开游戏之门,发现幼儿游戏的奇妙。进入游戏驿站,一同踏上幼儿游戏的旅程。游戏是孩子心灵的畅游,有好奇,有探索,有惊奇,还有沟通!游戏是孩子心智的成长,有观察,有思索,有自信,还有宽容!幼儿游戏是无数次快乐的旅程,他们在游戏的路上不在孤单,有着同伴的互动,教师的引导,父母的支持!教师,不再是导演,而是一位悉心的向导。让我们,一起收获幼儿游戏的成果,一起分享幼儿游戏的快乐。天总是蓝的更美,火总是红的更旺,树总是绿的更盛。我们的事业是多彩的事业,让我们精心的调和吧,调出一个美丽、鲜活的儿童游戏世界而努力吧。

做有温度的老师,办有温度的教育

——读《做有温度的教育》有感

东海县特殊教育学校    孙 静

深夜1116分,我的思维仍然很活跃,这份“跳蚤”似的活跃源自于我刚刚阅读完方华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在平时按理我现在早已经休息了,可是今天我却按捺不住心中的这份激动来写下这篇读后感。

这半年来我就想通过哪个人的介绍、哪段视频或者说哪本书的阅读来了解特殊教育这几年的发展以此来帮助自己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一再耽搁。半个月前在教育交流传播群里得知方华老师出版了《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我当即在群里回复了一句“一定要拜读!”很庆幸,我们学校的校长非常支持教师读书,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县教科室推荐的暑期阅读大赛书目里每人找自己最想读的书,上报上来由学校统一购买,万分感谢校长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一次拜读这本书的机会,拿到这本书时正好是暑假,我用了两天的时间一气呵成将这本书看了两遍,阅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通过这本书我收获到了很多,可是,你具体问我收获了些什么,我也说不清,于是,我开始了第二遍阅读。

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这些文章有的是从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还有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做有温度的教育》,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温暖,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他的学生柏拉图说:教育非它,乃心灵转换。归根结底,教育是影响儿童精神成长、温暖儿童心灵的事业。教育就是要用全部的心灵让儿童温暖地成长。是啊!教育是温暖人心的事业。温暖似火,融化坚冰;温暖似水,润泽万物;温暖似光,驱散黑暗。教育是饱含激情的书写。凡称得上教育的东西,绝对不能缺少温度,不能缺少人性需要的精神温度,不能缺少让孩子心灵富足的精神温度。于是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做有温度的教育。这也许是我们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最好的、最恰当的写照。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我不由的为方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本书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的解决方案和采取策略。我从未见过方老师本人,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他有大量的实践、阅读、思考、写作经验。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高度,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的教育高度,方老师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下面我来具体谈谈做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阅读本书后的感触:

教育是用人格塑造人格,用个性濡化个性,用情操陶冶情操。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林格认为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做有温度的教育,是说有温度的话,上有温度的课,写有温度的字,像孔夫子一样做温暖人心的教育:“不急躁”、“不极端”、“不尖锐”。

是啊!在我看来,教育的温度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

如老师的一个微笑,它是世界上最令人温暖的东西之一,像阳光一样,能照亮学生心灵。

又如老师的评语,“加油,老师看到了你的努力,相信你一定能把字写得更端正!”“读着你的文章,让老师身临其境,你肯定是一个爱看书、爱观察的孩子,继续努力哦!未来的小作家!”……当学生读着这样发自内心的语句时,心里怎不感动?怎不充满动力?怎不升腾起一股股暖流呢?

又如和学生的谈话。有这样一个案例:快要期中考试了,其他小朋友都认认真真上课,仔仔细细做作业,而且家长也特别重视,在家对孩子抓得非常紧。可是小浩这阶段却和平时一样,甚至更懒散,一点也没有紧张感,上课做小动作,影响周围同学听课,不做笔记;一下课就玩陀螺、和同学围在一起转橡皮、尺子。数学老师也向我反映他的上课与作业情况,结果很不理想。作为班主任,我知道这样肯定不行,于是便找来其家长向他反映情况,从中也了解他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从他爸爸口中得知,小浩的妈妈事业心特别重,工作起来一丝不苟,每天很晚回家,当看到孩子成绩不够理想,就辞了职专门带孩子,可是有一个机会就自己开了一家咖啡店,每天都很忙,有时候放学就把孩子带到店里,让他一个人呆在包厢做作业。有时候爸爸管教,可总没有妈妈严格,最多问问作业做好了吗?经过这样一番谈话,我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于是我把小浩拉到我身边,用手抚摸着他的头,语重心长地对他提了几个要求:(1)上课一定要认真。(2)作业不拖拉,每一个字都要认认真真写。(3)课文要会背会默,字词要默正确。“从你的眼睛中老师看出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最近成绩不理想主要是你不认真,上课不专心听讲,态度决定一切,只要努力了,就会有进步。”从那以后,我让他奶奶每天下午五点半来接他,我把班级学生放掉以后,单独有针对性地帮他补课,看他没什么精神,我就给他点点心填饱肚子。每天的回家作业第二天第一个给他批改,在考试当天我还跟他说:“小浩,你要相信自己,认真仔细答题!老师相信你!”最后在期中考试中考了80分,比起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最近班里也由这样调皮、上课不专心、作业拖拉的学生,可是呢却特别喜欢帮老师做事,管同学,于是我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讲了他们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和需要改正的地方,并问他们想不想做小干部,他们一个个先不作声,“想,可是肯定没机会的,同学们不会选我们的。”“现在你们8个人就是一个小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是小干部,你们要管好自己,并督促其他成员,知道吗?”开始他们觉得很奇怪,看得出很不相信我说的话,当我拍着他们的肩膀时,再一次肯定的回答时,他们相信了。回到教室以后马上去完成作业,还积极回答问题,下课后还互相督促,不奔跑,进步很大。当然过了一个星期,小浩和其他几位同学也会有反复,但经过谈话以后,又好了。现在我也正在努力地改变他们,希望有更大的进步!老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发现问题后,找到原因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对待学生要以“爱”贯穿始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帮助、信任与期望,孩子绝不会让你失望的。孩子是花瓣上颤动的露珠,需要小心呵护,细心照料;教育是红烛上摇曳的火光,虽然微弱,却给人以光明、方向和温暖。这小小的谈话中却隐藏着教育的温暖。

我觉得一个老师一定是一个有温度的老师,有温度的老师一定是一个积极播种的好老师。

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温度:我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不曾主动亲近学生的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一个从来没有学生亲近的老师绝不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这是我的态度,也是我评价老师的一个准则。其实和学生有故事可以很多很多,孩子犯错了,你是怎么教育开导他的;学生有困难了,你是怎么帮助他的;学生孤独了,你是怎么陪伴他的;学生困惑了,你是怎么解放他的等等,你为学生提供了多少成长机会,你就是为学生播下了多少种子,你每一次播种都会收获很多的故事!

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温度:教育的使命不仅要为学生成长提供机会,更要为家长提供机会,对于当下的中国家庭教育而言,学校充当家庭学校,那么老实往往就要做家庭学校的教授,和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故事,分享育儿心得等等,服务家长,不仅要在琐碎的事情上服务家长,更要为家长的育儿智慧服务,这样的老师才是一位值得家长信任的好老师!老师给家长播下了多少种子,家长就给学校盛开多少花朵!

老师和老师之间的温度:任何时代,没有哪一个英雄可以建成“空中楼阁”,没有同事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提醒,任何一位老师要想有一个幸福的职业生活是不可能的!老师之间的故事越多,老师之间的互动越和谐,幸福指数就越高,对于教师而言,职业即生活,作为教师,你在同伴中播下了什么样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

老师和学习之间的温度:做老师,就意味着一辈子做学生,你读了多少书,你写了多少文章,你和同行进行了多少次交流与互动,你参加了多少次培训,这就是给自己播下学习的种子,只有播下学习的种子,只有学习习惯生根发芽,教师才能永葆激情,才能追求卓越!

我是一个播种者,我也是一个有温度的老师,总有一天,我也能办出有温度的教育,让孩子们过上快乐幸福的校园生活

教育是一门温暖的功课。温暖自己,温暖孩子。它就像小火煨汤:精心熬制,慢慢炖煮……最后,那种特有的香气就会弥漫在你的生命周遭、贯穿你的生命全程。一名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有温度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愿景、温暖的情怀。做一个温暖心灵、点亮人生的教师,才是最幸福的。这也是我一生的追求。

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东海县张湾中学     

在暑假期间我认真研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起初刚看到这本书时,以为只是谈一谈关于课堂教学设计按部就班、中规中矩的一些阐述,最多就是用些陈旧老套的案例堆砌而成的通识性内容。当我翻看前两页时,我被震惊了,颠覆了我一贯以来的教学理念,字里行间无不深深地吸引了我。用四天时间从头至尾通读了一遍,主要是三个关键词:对教学设计的理解;逆向教学设计;具有实证意义的教学设计。又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认真的进行了第二遍研读,斟字酌句的学习书中的观点与理念,让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相信对课堂教学实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第二遍的研读过程中,我找来了平常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对比与研究,验证并发现了以前从未涉足到一些教学思想。针对本书中三个主要内容,将分别结合典型的教学片断进行阐述,总结对本书的一些心得与感触。

一、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设计

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一书中,作者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认为理解是多维、复杂的,为了构成成熟的理解,他们形成了一个多侧面的视角,即理解有六个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一般地,初中阶段的数学问题,当条件给出时,就基本决定了问题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蕴藏其中的结论。而对于综合性探究问题,在平常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除了运用数学式的思考方法,更需首要关注的是知识层面的事情,知识点的存在也并不是随意的,都附着于某个小范围的知识系统。图形综合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更需要辨析不同知识点所处的不同层次的图形结构。

2016年《连云港市初中数学中考试题》第26题为例,浅谈如何对图形结构的层次关系进行辨析。知道对单个层面的图形结构进行充分获取信息。理解不同的知识结构间的层次关系。学会对综合性图形问题进行不同结构的分离。辨别不同知识结构间知识点的从属关系。体会图形结构与知识结构间的区别与联系。再对图形进行类比转化时,需紧扣原问题,理解并能分清全等与相似之间的关系。图形结构给学生提供了很大分析问题的空间,需要回归数学的本原性问题,注重理解条件的意义。本节课旨在通过一道中考题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综合性探究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式,能逐步形成自我理解型的解题意识,感受到不同知识系统间的差异,在对图形结构独立分析、组合联系时,能够充分获取知识层面的信息以加深对图形结构的认识。这样的课型对于中下等生有较大的挑战,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对于过往知识的理解程度,实时复习,以帮助建立最近发展区。

二、逆向设计的认知

逆向教学设计的思维方式与传统教学设计的理念完全不同。在常态教学设计中,目标达成的测试工作是教师与学生最后要做的,而逆向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确定了所追求的结果后,首先就要考虑如何对学生的达成度进行监控与评价,书中称之为“可接受的证据”。对于早就实施富有规律性的课堂教学行为,一定是严格遵守教学认知规律的不可逆性,因为,在提前确定教学目标后才能对如何评估教学效果进行设计,这也是正常教学工作的所要求的顺序。在常规的教学设计中,都是先预定好教学目标,再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最后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对整个教学实施流程的有效把控。而逆向设计从理念上是恰恰相反的,以学生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为引领进而设计教学目标。

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预期结果。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教学设计时所要思考设计的教学目标,通过研读《课程标准》,对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桥梁,让教学活动围绕同一个或是多个目标进行。第二阶段,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于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或是所达成的,要把本节课的认知内容放到应有的知识系统中,从更高的角度来考量,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第三阶段,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课程标准》提到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如何设计出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本质,通过怎样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时要考虑的。

逆向设计让我对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实际操作层面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通过一些在听课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些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做了高屋建瓴的点评,并谈到了自身的一些想法,深入浅出的对一些教学案例进行剖析,从专家的眼光洞悉一些教学本质,让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加深了一步。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去思考,不是简单的对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更不是在课堂上简单的讲数学,而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的学数学,学真正的数学,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首先要对数学教学有更高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课堂教学,定位好学生的数学学习。

三、智慧实证性教学设计

本书中搜集并整理出了许多具有实证性研究的案例,对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引导意义。可以说从设计理念上丰富了教学设计思路,革新了一些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特别是在学习者与知识之间建立更加有效的桥梁,帮助学生疏通认知的通道。很多老师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有大量“教学问题”存在,基本都是纯试题型的。也有一些教学环节并没有设计问题串,只是让学生一味的听老师讲。甚至在没有任何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到一起讨论,表面似乎非常热闹的,学生不知为何而讨论,不知道在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更不懂怎样解决。有些问题老师的启发并不能准确表达,太空泛,使得学生摸不着头脑,只有在那天马行空。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从直接开平方法到配方法再到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贯穿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从一般到特殊是否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二者的对比又有怎样的区别。统计概率的问题,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统计概率这块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围绕一个主题,有一个方向,带着研究的眼光看教学与带着教学的眼光看教学时不一样的。态度为核心,能力是关键,知识为载体。几个关注点的问题,提倡课例研究,从听评课中发现。例如,关于勾股定理研究的研究,对几十篇的研究论文进行研究,读完之后有什么发现,对教学有哪些改进与思考。提倡实践研究,以案例说话,用数据说话。提倡系统研究,数学学科分支的历史发展,表征,特点,影响学生的认知因素。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提出合理化的教学建议等。在某个点上进行深入研究下去。例如,函数的概念有几种形态,小学如何渗透,高中如何表达。研究必须是基本可以解决的,可以操作的,是教学中的有价值可操作的问题。

总之,《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的作者从更高的角度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启发式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在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设计层次上的问题,特别是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影响。追求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可以矫正启发式教学在实施中呈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帮助学生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作为数学课堂教学和解题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特别是对当下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架起一座爱的桥梁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东海县石榴初级中学   王海棠

最近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对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课堂教学可以进行建构,教师对学生的爱也可以进行建构。让我明白一句话“爱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非常的震撼,李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深入简出地阐述了爱心与教育的深层关系,展现了李老师教学的不凡风采,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付出真诚的爱心之与学生们的重要。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切身的感受到在这本书里,并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也没有高屋建瓴的恢弘理论,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普普通通的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但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例如: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没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结合我自身的教育教学感受。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回避作为一个老师式的家长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书中有很多话,令我深有感悟,像李老师所做的,让同学们把自己所有的困惑的问题都一一写出来,提出来,可以是书面上的,也可以是面对面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各阶段的真实想法,解决他们的真实困难和疑惑。惭愧的是,我对表现好坏不同的学生,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我需要通过更大的努力,让同学们感觉到我对他们的爱,慢慢的信任我,理解我,支持我,让学习不好的,思想上有不同问题的学生,一一解开心结,找到各种问题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同学们的疑难问题。

我今年任教六年级英语,自己也感受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很多。书中提到了“后进学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几点:(1)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2)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这是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我们要民主地,科学地,教育学生,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只有与学生平等地对待,以心交心,他们才会信任你,才会听取你的意见和教导。学生都有向善向好学习的天性,所以,要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们,只要他们自发的想完善自己,改进自己,他们就会主动地学习自己需要的知道和道理。同样,对于后进生,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要懂得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并且由衷地赞美他们的长处,并善于用各种方法去引导他们改正缺点。

我们学校对于优生的培养一直比较重视。学校也尝试着进行着课堂教学改革。书中关于“优秀学生”的培养方式。他提到“优生”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方法较科学,成绩较好。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课外涉猎比较广泛,爱好全面,知识面较广。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相应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第一,让优生自己定一个比较高的目标。第二,帮助“优生”能充分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这也是李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结出的智慧果实,都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我会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学生。

关于转化“后进学生”,书中也提出要主意的几点:第一,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第二,唤起向上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这对“后进学生”同样适用。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第四,讲究有效方法。李老师书里讲述了他与“后进生”万同的事例,其中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考究和学习,也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到,李老师对他学生们的真切之爱。

我们学校对于学生德育工作一直放在最高的位置,也一直是老师们关注的问题,而书中也分享了他宝贵的经验。“目前教育最缺乏的内容之一便是心理教育——虽然近几年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比起广大中学生的心灵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不少教师仍然习惯于把学生的心理疾病、性格弱点,当做‘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来解决,或热情地教育,或严肃地批评,这些‘牛头不对马嘴’的思想工作怎么会奏效呢?”李老师的肺腑之言,也是正是我们忧心的学生青春期教育现状。李老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当下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传统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唯分数论”的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随着课改的春风吹进,很多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视,德育问题也毅然被摆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然而,也许是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对教师考核方面的条例欠缺,抑或是教师本人对理论认识的不到位,总之,也还存在着“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

纵观时下很多学校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李老师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把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位,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给学生一次爱的旅行,也给老师自身一次爱的旅行。《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的蓝本,也是我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的指导。李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爱心,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也将在教育大爱的引领下,进一步改变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将爱带到我与学生之间,在我与学生之间建立爱的桥梁。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读《班主任有效沟通的艺术与技巧》有感

东海县房山高级中学   王恒泉

几乎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学习成绩差或思想品行暂时落后的学生,不管是城里的学校还是乡村学校,那么,如果管理方法不当,一个班级的这样几个这样的“调皮大王”,班主任就要伤脑筋了,怎么去面对这种情况呢?每个老师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处理心得和体会,我们可能会说一定要去充分了解和沟通学生,然而我们要知道沟通不仅仅只停留在言语上,还有许多艺术和技巧,有时一个举动或一个眼神都能胜过千言万语。我读了《班主任有效沟通的艺术与技巧》后,感觉受益颇多。

去年开学,我接手高二年级的一个音乐班,在接手之前,主任要我心里有个准备,因为在我们农村学校,学习音乐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全年级成绩最差的学生了,大部分学生都是分班之前的“老油条”,“钉子户”。开学前一个月,我对我班30个学生,仔细观察,把他们分为几类:(1)学习习惯不好或学习方法不科学等原因,造成学生的学习成绩长期落后的同学;(2)思想品行落后,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还经常“违纪”;(3)还有几个学生对学习不在乎,得过且过。认真分析学生差得原因,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学生,都有比较大的潜能没有被发挥出来。这一部分学生最大特点是:内心深处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自信心不足,得到锻炼的机会不多。他们只要得到一点点老师或者同学的鼓励,就能改变自己,让你刮目相看。那么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呢?因此,我采取以下措施来破冰温暖学生的心:

一、彻底根治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这部分学生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就是在长期的外界批评、谴责以及排斥下失去了自尊心和上进心,甚至对一切都失去信心。如果要想让一个班集体成长为积极向上、健康的充满活力的集体,就必须彻底根治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树立自信。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常常对我班的学生讲“勤能补拙”的道理,可是我发现他们好像麻痹了,像老生常谈了。于是我就试试拉近距离法,开始讲自己的经历,说我以前也是老师眼中的差生,笨学生,把我怎样从差生变成一名人民教师的过程讲给学生们听。学生们听后都很吃惊,说老师原来也和我们一样啊,并不是一开始就优秀的啊。就是我自己的这一段经历唤醒了许多学生的心灵,他们以我为参照慢慢地有所改变,我真的很感谢我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

后来我又对名人的过去进行了一下搜集,发现不少的名人在做学生的时候都曾经是差生。比如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小时也曾被学校视为差生,老师说他是近乎懒学生的那一种类型;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牛顿小时候常被老师与同学称为“笨蛋”; 就连德国大诗人海涅,教师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等等,每周我都会找一两个类似名人的例子,写在我班的“自信角”上。这样不仅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班学生的自信心。

二、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和特长

这部分学生往往都不自然的有一种自卑感,但尽管如此他们的身上都还存在着许多闪光点,所以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尽力捕捉这些学生的闪光点,经常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别人能行,我也能行”的信心,逐渐的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所以我有意识地在班级、学校等场合给他们创造有利于他们施展特长的环境,同时鼓励他们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潜能、特长发挥出来,得到别人的肯定,从而激发他们的自身内驱力,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从而最终自觉地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三、抓住任何机会和场合表扬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得到别人的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而当他受到激励后,能发挥其能力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可见,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我班学生数不多,平均一个星期我都会把每一个学生表扬一遍,我会抓住任何机会和场合,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点”。例如,张同学作业一向比较潦草,有一次,作业很工整,我当堂表扬了他,还把他的作业本展示给全班学生看,他满脸欣喜。虽然,这次作业可能是他的一时心血来潮,并没有想受到老师的重视。在以后的作业中,他能尽可能的工整。李同学是个内向的孩子,上课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有一次我在讲英语谚语典故来源时,全班学生没有会的,他怯生生的举手回答对了,我马上翘起大拇指说:“你真棒。”还让学生鼓掌表扬,激动的满脸通红。在以后的课堂中,表现的很是积极主动,其他任课老师都夸奖他,在课上活跃多了。我除了公开的表扬学生,还用评语表扬他们,在学生交来的作业中,我会写到:你最近的表现越来越好的,这个星期你一共才迟到两次,比上星期好多了,希望你多多努力,加油;你聪明能干,这次测试,你进步很大;你很厉害,这次运动会你又帮我班夺奖了;你语言表达能力真强,讲起故事是那么绘声绘色,同学们都非常羡慕你等等。

四、充分利用班级资源,建立互助小组

因为我和学生相处的时间远远不如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长,所以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去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还是不够的,我必须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于是我把班级分成6个小组和3个大组(每2个小组是一个大组),课堂遇到不会的题目的时候可以靠小组讨论来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就靠大组来解决,大组与大组之间来讨论难度更大的问题。我要好好的利用班级的资源,于是布置任务,让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优点本,每一个学生在一个星期内要仔细观察本组的其他四位同学,并从他们身上至少找出5条优点和1条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记录在优点本上。在每周一开班会的时候,要每一位学生把优点本上其他学生的优点读一遍,刚开始学生都很诧异,想不到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优点。一个月总结一下,对班级优点最多的学生进行发奖,对进步最大的学生也要发奖。每位学生感觉到不仅老师在关注他,就连班级的其他同学也在关注他。慢慢地,学生的优点越来越多,缺点也越来越少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成绩上来了,还被学校评为“进步最大的班级”。

五、教师要懂得大目标,小步走

大家都知道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因而我们可以把总体的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的要求,这样就让他们容易达到,从而能去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不断树立信心。例如,我班的学生最终要面临的是专业测试和参加文化课的高考,这个目标对我班学生来说很遥远,加上学习习惯差,没有毅力。我就要求我班学生暂时不要想参加高考时会怎么样,每个月我班要组织一次自我检验,要求学生这一次的检测结果只要比上一次有进步就可以了。一个学期下来,发现每一位学生的进步都是可喜的,学生也没有那么畏惧高考了。

六、多种方式,持之以恒

对我班学生的情况,工作要做的细致:在教育过程中,我发现善用悄悄话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学生上课开小差了,悄悄的提醒他;学生犯错误了,正处在惶惑和愧疚中,此时,悄悄话的教育效果可能更佳;学生对学习或人际交往缺乏信心时,班主任应寻找适当时机对他们说一些悄悄话;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和家长的配合,如:我班经常开家长会,向家长汇报他们的孩子在学生这一段时间的情况,并提出需要家长配合做的具工作和方法,以便巩固转化的效果;还在班级里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开展师生、生生结对子传帮带活动,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各种荣誉称号评选活动等。转化后进班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允许学生有反复,在反复中做细致的工作,使学生各方面发展从小进步到大飞跃。

总之,通过阅读《班主任有效沟通的艺术与技巧》,我认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是:班主任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上进心和使命感,要会运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把班主任工作落实到实处、细处。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只要我们班主任的心中拥有太阳,并能逐步的洞悉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教育不断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相信持之以恒的和风细雨定然会润物无声,复苏学生那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心灵,我们的学生也一定就会自尊、自立、自律、自强。

有激情和爱心才有将来

——读朱永新《我的教育之梦》后感

东海县桃林中学    贾长峰

读罢《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将教育的本质诠释的淋漓尽致,教育的未来、教育的理想进行了美好的憧憬。朱永新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这本书的引言中用了英国盲人教育大臣戴维的故事——他不断追寻理想,最终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在这本书里,掩卷沉思,心潮澎湃。它带给我更多的是憧憬,是信心,是思考……更是心灵深处的豁然开朗。《新教育之梦》一书文笔清新优美,寓意深刻透彻,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激情,充盈着诗意,澎湃着理想。朱永新老师从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到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娓娓而谈,让人感觉犹如与智者交流,又如与长辈沟通。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应是第七章“理想的教师”,细细品味后使我豁然开朗:原来,人生有梦才精彩!

读着朱老师清新的文章,激起了我对未来的向往:和同学们谈天说地,聊他们的未来与梦想,望着那张张可爱的面庞;向往着美好的教育梦想,憧憬着美好的教育蓝图……学校不再是学生的牢狱,而是他们快乐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惊奇,主动地探索,健康地成长”。教师不再是重复的机械教学,而是充满与理想,追求卓越与创造,为学生打开心灵之窗,开启诗意田园之门。但是如何成为一个既有诗意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如何成为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且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如何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又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呢?《新教育之梦》带给我许多思考。

当读到“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无心就不能成功”这段话时,深感惭愧。整天泡在学生堆中,与孩子们一起贪婪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中挫折和失落,可是很多时候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可是成功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一个人没有冲动没有激情,没有不懈地追求卓越的努力,又怎能会成功?

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我应该朝理想的教师努力;让我的学生朝理想的学生努力。让我们重拾自己的梦想,一路不断地追寻下去!

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十六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古人云: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

东海县白塔中心小学    刘芝香

读周勇教授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他把“孔圣人”头上的光环遮了起来,聊天式地带我们走进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孔子的世界。结合着我记忆中《论语》的点滴感悟,我把读这个本书后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感悟理了出来。

一是有教无类——教育平等

子曰:“有教无类。”(1539)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接收学生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只要“自行束修以上”,都来者不拒“未尝无诲焉”。他打破教育的等级界限,使平民也能受教育,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最早提倡全民教育及教育平等。一生弟子三千,而绝大部分是出身“贫且贱”的人。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可见“有教无类”意义重大。现今,我们的教育思想也正是 “为了一切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贫富有悬殊、个性有差异、智力也有差别,但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学习孔子的“大爱、博爱”,怀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去关注每个孩子,去细心呵护每一颗纯洁的心灵,给每个孩子最适合的教育。

二是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孔子的“因材施教”可谓独树一帜,令人敬仰。他不仅能因人施教,还能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更神奇的是,他还可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思维状态的特点而施教。孔子承认学生有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特点,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他能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作深入细致地了解,“柴也愚,彦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并能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发展各人之长,主张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授与不同程度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由于他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就能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教育,如不同的学生问“仁”、问“孝”、问“政”,他都根据不同的身份、性格、程度和对人的态度给予不同的回答。

三是启发式教育——教育的灵活性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就必须依靠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十分重视学生处理“学”与“思”的关系。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学”、“思”并举缺一不可。他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才会不断有所收获。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真正的教学乃是以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非得要师生之间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这就打破了我先前的认识,教学的任务并不是把讲义教给学生,因为讲义是我们教师的,是教育者的,把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来学讲义,背讲义,原来这是错误的。因为这些讲义的经验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的。要他们很好地理解讲义的内容,必须把教师的求学经验与心得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法,必要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一起来获得求学的体验。由此可见,孔子要授的“渔”,首先是教师的求学经验和心得体会。“授之以渔”和“教学相长”联系在一起,做了辩证的分析,学生学习了才知道学习的困难,教书育人后才知道教书的不足。知道了不足和困难,才能去反省,发奋去学读书,努力去学教书,这样才是“教学相长”。

四是诲人不倦——热爱教育和学习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孔子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可见孔子像世人“追逐”金钱名利一样去“追逐”知识,他还活到老学到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以及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要学习他看到、听到、学到之后在心里反复琢磨、品味、消化、乃至吸收的毫不懈怠的学习精神。我们要象孔子那样,大胆质疑、合理探究,多读书又不惟书。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态度“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在这本书中,作者又再次强调了在孔子让我们明白了时间的珍贵时,又教会我应把时间用于学习,而在学习之后,又懂得思考,就在这些之后,他又告诉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还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思想。尽管孔子在2500年前所理解的终身学习内涵也不可能象现在的终身教育那样全面、丰富而深刻,但是孔子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在这方面,我们提出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强调要加强学习反思。我们应该具有一颗进取的心。我们给学生的除了知识,还应有“求学和探索”的精神。

在书中,还有几句话印象颇深:教学也是孔子的“恋人”,而且孔子痴迷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是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这样的境界固然我们难以达到,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去体会教育的幸福和快乐。跟孔子学当老师,不但学习他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在于学习他执著的探索和学习,学习他的全情投入。教师只有先丰富自己,才能教育好学生!

颠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

——读《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有感

东海县石榴街道中心小学   孙宜玲

假期阅读了《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这本书,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风靡美国的一种新型课堂模式——翻转课堂,这里涉及两个基本理念: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法。这本书犹如及时雨,让我对原本糊涂的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法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金陵老师的书中随着他对一系列问题的剖析,我渐渐明白了什么是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如何实现课堂的翻转?翻转课堂是如何改变学习的?课堂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也更清晰地知道了微课程教学法的三大模块及如何开发微课?通过学习,给我很多的启发。

一、翻转课堂

所谓翻转课堂,简言之就是把要学习的内容,制成十几分钟的视频,由学生在家里学习,并完成几个有针对性的测试;上课时师生互动交流学习内容,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要求。可见它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颠覆或者叫反转。改变了学习的顺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学习的可复制性,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式。

我们知道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一个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这样不免让接受慢的同学困惑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学困生增多,两极分化严重,而所谓的因材施教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做老师的我们都会深感无奈。而翻转课堂则是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在观看时学生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可以因为需要思考而暂停,也可以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内容而倒回去重新观看。好的同学可以只看一遍,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观看视频,直至较好的掌握。这样到了课堂上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已经基本相当,所以在课堂上的内化知识和拓展能力就不会差距太大,实现了人性化的学习。

翻转课堂不仅仅是学与教顺序的颠倒,其余教与学环节的辅助是不能缺少的。去过杜郎口中学参观的人只领略了白天课堂上的光鲜亮丽,游刃有余,却没有看到晚上教室里为第二天课堂展示的翻阅资料精心准备的学生们。所以,课堂前的自主学习是上好课的前提,很多预习资料,预设练习,问题探究提示都要提前准备,要求都让学生了然于胸。只有精心的预习准备,学生才能找到所学的重难点,疑惑点,使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有目的,有意义。

自主学习不能只拘泥于课本练习册,辅导教材,很多先进的网络资源都可以因地制宜的积极获取,并在教学中使用。微课程在网络上风靡已久,很多优秀的课程微视频已经成为公开的资源,我们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开展翻转课堂前的准备。这对我们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很大的挑战,但是只要是有利于促进我们教学的资源都是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

二、微课程教学法:

假期,我读了金陵老师《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我对微课的制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感觉微课就是上微型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

以前我以为学习任务单一点都不重要,也不知道怎样去设计,现在看来我所忽视的却是最重要的。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以表单形式呈现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支架与载体。其质量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度、广度,在三大模块中起着奠基的作用,是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灵魂。这个任务设计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是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即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而不是将习题变成任务。看到这里对于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作用和如何设计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遗憾的是金陵老师没有给出一份完整的任务单的设计案例,那样理论和案例结合也许会让我掌握的更好。

微课作为一种媒体,内容的设计要适合使用多媒体特性,对于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的内容,制作的结果也许是徒劳的,因为也许使用黑板教学或进行活动实践的教学效果更佳。同时也会使教学过程平庸无奇,令观看者失去学习欲望。因而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个人看来,数学学科进行微课教学比较好,针对一个例题进行微课视频制作,简单明了效果好。上次看了一篇关于生活启示的微课视频,觉得作为语文或品社方面的教学比较切合。

微课不是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它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具有针对性地解惑、启惑,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目前对于微课的认识实在粗浅,今后学习的地方还有太多太多,希望有一天可以利用“微课”改变我们的课堂。

四、我的几点看法

1.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

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

把以前学生在自习上独立做的作业搬到课堂上来进行。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作业,有疑难时跟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翻转课堂改变了现行教学模式只管齐步走,不管结果的弊端,注重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个性化服务(接受慢的同学可以反复看微课,相当于老师给他讲了好多遍),并重点关注是不是会做作业,是确保学会。

2.培养了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和能力

过去的教学中,经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不读教材,致使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学生埋怨教师布置作业太多,没有时间阅读教材。实施翻转课堂,学生在自学质疑课上首先认真阅读教材,然后再完成相关学案。通过阅读教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初步形成,阅读能力不短提升。老师们反思说:“过去不是学生不愿读教材、不会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读教材的时间,没有培养学生读教材的习惯!

3.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落实了分层教学

自学质疑课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每一节课上,学生始终处在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状态中,思维活跃,认识深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创新意识明显增强。老师们说:“任教十几年了,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从来没想过!”有的同学说:“原来听老师讲课,从来没有发现过这么多的问题!”

学生自学教材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观看微课,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观看几遍。同时,还可以通过两人合作、多人合作等多种合作方式,解决自学教材、观看视频后没有解决的问题。而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同学,则可以通过帮助其他同学解疑答惑,更好的深化自己所学知识。

4.充分发挥了家长和社会的力量

翻转课堂改变了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内容。多年以来,在家长会上,父母问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安静的听讲,行为恭敬,举手回答问题,不打扰其它同学。这些看起来是学习好的特征,教师回答起来却很纠结。在翻转课堂后,课堂上这些问题不再是重要的问题。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孩子们是否在学习?如果他们不学习,教师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学习呢?这个深刻的问题会带领教师与家长商量:如何把学生带到一个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总之,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它的精髓在于改变教学模式。但它的成败关键在于老师是否愿意改变,是否愿意放弃传统的教学思维与习惯,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读了这本书,有种想尝试一下翻转课堂的冲动,真的很想站在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位上,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走向“导学一体”的微课程教学法。但是我明白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好的教学方法也要与实际教学环境相结合,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翻转课堂。

开启教育之门的金钥匙

——读《给教师的5把钥匙》有感

东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郭义花

在这个炎热的夏日里,我遇到了常老师的《给教师的5把钥匙》这本书,汗流浃背地畅读下来,精神为之一振,感慨如滔滔巨浪席卷而来,不断撞击我日益愚钝的心灵。读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书中所讲的5把钥匙就是指引教师发展的金钥匙,把迷茫的、停滞的、徘徊的、倒退的教者一一唤醒,书中的讲述犹如习习凉风带给我清爽,带给我熨帖,又似一剂良药给我阵痛,促我猛醒,告诫我要用好这些开启教育之门的金钥匙,不断拓展自己的教育之路。

体会一:自缘身在最高层

我们常诵读诗人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我们只有站得高,才可以看得远。站得高,我们境界就广远了,就不会因眼前的小事影响判断;站得高,我们心态就豁达了,就会改变看待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可以让我们进入淡泊从容、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我们做教师要积极求知,善于登高,勤于思考,精于变革,在把握教育前言理念的前提下,及时跟上时代潮流,掌握最新教育科研动态,学会引领一方教育。读了这本书,我知道教学之路漫长,我的学习求索之路同样漫长,只有教师的不懈努力,孜孜不倦地求索,才能真正把握教育观念、教育技术,才能真正明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探索,才能不遗余力的去关注、思考和切身实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在讲台上站稳,就必须赢得学生的佩服、信任和爱戴,就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持续不断地修炼,持续不断地提高,尤其是需要清楚把握学科的知识特点和核心素养,需要了解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的要求,需要提升沟通交流和协调合作的能力等。教师在专业领域上做出一点点的改进和提升,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现其重要性。从常老师的这些文章里,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打铁还要自身硬,告诉了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注重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个人能力,把握好发展的方向。作者希望教师首先要成为学习高手,这样可以为学生点燃求知的火炬,帮助学生了解求知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不断开阔视野,提高自己,进而提高工作实效。常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阅读可以开阔视野,修养心灵,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只是读还不会有更好的效果,要学会记读书笔记,要能够把阅读体会写下来。写作是再一次的思考和梳理过程,是阅读内容内化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是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名教师,应该不断超越自我、积极向上,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网络学习,取百家之长,补一己之短,做一个学习型教师、科研型教师。知识就像海洋,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缩短与彼岸的距离。我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的专业水平越高,综合素养越强,教授学生的成效就越显著。在教学的间隙里,我不断地学习,阅读大量的教育专著,从班级管理到学科教法,我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反思,教师见多识广,就会临危不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与管理能力。班级日常发生的问题我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班风学风积极健康。所以,学习、学习、再学习是教师进步的必由之路。

体会二: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教者的心中,一定要有仁爱之心,要能俯首甘为孺子牛,尤其是对待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但是,我们经过岁月的打磨和生活的洗礼,想要保有一颗童稚之心是非常难得的,因为我们已经被现实社会的功利、欲望等浸润得没有了本色,很多时候学会了功利地看待身边的事物,我们的教育也变得现实化、物质化。所以,我们在教育儿童的时候,不能以平常心、仁爱心来面对孩子。常老师在书中提醒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时刻保持警惕,要常常思考,是不是容易以权威自尊,是不是忽略了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和内心情感,教师要培养自己的学生之心,做到遇事换位思考,从学生的眼光看一看,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这样才能让教育寓于无形,成为自然。

如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作为教师要心中有大爱,要学会善待每一位学生,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班级中的问题学生曾经让我非常头疼,对他们有深深的厌弃感,甚至不能公平对待这些学生。读了这本书,我对此深有体会,教师一定不能过度偏爱学生,也不能轻易漠视学生。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学生就要从善待每一位学生开始。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对于孩子来说,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可、表扬和关爱,是他们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了教师管理教育学生的基本策略,懂得了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我们知道,学习是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如果没有学生自身发展的意愿,学习的行为就不会发生,就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在本书中,常老师还指出影响内在学习动机的产生需要三个要素:目标的主观价值、对效能的预期、学习的环境。这提醒我们广大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多获得成功的体验,构建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反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期望学生一教就会、一做就对,而要承认个体差异,要给学生理解和熟悉的时间,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给学生布置恰当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爱是阳光,能融化冬日的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世间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

体会三:长风破浪会有时

做教师需要好的心态。教师只有具备自信、乐观、正直、诚信、坚强的良好素质,才能深刻地、积极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在这本书里,常老师告诉我们要永葆青春活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教师头上拥有太多太多的光环,这早已经成为教师无法承受之痛。教师是辛苦的,既要承受各种各样的检查考核,又要面对学生的调皮顽劣,还要与同事进行竞争合作,要承担儿女、妻子或丈夫等多种角色,责任重大。所以,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不能客观地评价自身职业的意义,缺乏对职业的认同;面对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容易陷入迷茫之中,容易迷失自我。据调查,中小学教师中亚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教师的偏执倾向、应激倾向还大有人在。在这本书里,常老师认为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最重要的就是要建设一个富足的精神家园。在一些外部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如果能向内寻求,提升修养,就能很好地解决面临的心理问题。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二要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和失败,学会悦纳自己。三要学会创造调动积极情绪,让积极情绪成为我们雕琢美好生活的动力。四要自觉走在成长的路上。正如常老师一样,要将阅读和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积累,读写结合,感受成长带来的快乐。

真正的教师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广胸怀,要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学生在成长的路上难免犯错误,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当学生犯错误时,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帮助学生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当我们为一再犯错的孩子暴跳如雷时,言词激烈时,我们就跨进了地狱的门槛,可如果我们和颜悦色,用我们的阳光照亮孩子的心灵,用爱去浇灌孩子的心灵,我们就踏进了天堂。

在生活中,我们教师要做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将你的积极心态潜移默化地感染他人。教师正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的,教师的心态直接影响学生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影响学生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如果你静心来做教师,那么不管再苦再累,不管受到多大的委屈,都应该努力让自己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读了这本书,我真正明白教育是教学生,其实更是在教自己,只有我们自己积极、努力、自信、健康,才能影响他人,教育他人。

 

 

 

本期编辑:刘加宽   范来柱   尚实现   刘中深

欢迎各中小学教师踊跃投稿,报道读书、教科研活动开展情况。邮箱:dsbgs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