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科研论文

应该关注高考文言文命题的导向作用

发布日期:2012-03-05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高考文言文阅读,近年来已基本形成了固定的考查模式,考查题量一般是4题,山东卷、江西卷为5(上海卷为两大题1011小题);考查题型除翻译题,多以选择题呈现(上海卷例外);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筛选文中的信息。(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高考文言文阅读,主要是“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等级的考查,而对能凸显人文性的“鉴赏评价”这个能力等级考查严重缺失。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作出判断,一向被奉为体现文言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考题。仅以此类题为例,有的就是对词语理解的考查。2009年全国卷Ⅱ,其答案是C,理由:“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有误,应是“放其他沟渠的水注入运瓜水道”。“溉田之水”的“溉”应为“灌溉”的意思。2006年江苏卷,其答案是C,理由:“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有误,文中有“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一句,其中“从”,应是使动用法,意为“率领、带领,使……跟随”。

有的仅仅是时态错乱的考查。2008年江苏卷,其答案是C,理由:吴汉“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在前,“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在后,而非选项中所说“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2007年江苏卷,其答案是A,理由:选项所叙述的事件时间颠倒,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应在“母亲去世”前。

有的是纠缠于已然或未然判断的考查。2009年江西卷,其答案是B,理由:“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错了,应该是有前提“如果被起诉”。原文只是说要打官司会连累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而B项把这种假设说成了事实。2008年全国卷Ⅰ,其答案是D,理由:“乞起”是“请求起用”的意思,这里直接说成“起用”显然有误。

有的是停留在故意凭空臆造的考查。2009年安徽卷,其答案是C,理由:“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的说法有误。原文有“余哭之”“余病”“笔追记之”“遂罢”“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故勉而终记之”,从这些词句中知“事务繁忙”属于无据之谈。

此类题型还有“张冠李戴”“照应不周”“移花接木”“合二为一”“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客观与夸大”等等,被津津乐道为所谓的“九大陷阱”“十大雷区”。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这些技术层面的内容能蕴涵多少作品意蕴?能养成什么审美的情趣?这类考题都被称为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实考查只注重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而几乎不涉及探究能力与审美能力。既然“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那么文言试题就应注重对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的考查,以凸显其人文色彩。

其他考查题型有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文言翻译,这些注重的是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凸显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还有信息点的筛选,仍然是文本层面的解读,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个考点更缺失探究与审美能力的考查。

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阅读有这样的规定:“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缺乏探究与审美的语文就失去了“语文味”,高考文言试题在这方面的确存在缺憾。而这些缺憾又直接影响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只要高考制度存在,文言文教授主体就唯考是教,接受主体就唯考是学。

新教材的选文加大了文言诗文的比重,约占课文总数的40%。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掘蕴涵其中的美的要素,让学生品味其中的语言与人物之美、情感与思想之美、意境与手法之美。华东师大的李政涛博士认为要让语文课堂教学流溢人文色彩,对教材中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应充分发挥,使学生受到感染。如果搞简单化,韵味情致尽失,使得审美感染力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就会钝化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高考文言试题的设计,过多的是通过文言知识的理解来阅读文言文作品,而忽视了文化现象的作用。于是很多老师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只重视文言字词,将一篇篇血肉丰满的古文肢解为字、词、句等枯燥的语言零件。不少老师认为只要能够应对高考就可以了。为此,让学生对那些词语解释和赋有命题技巧的标准化试题反复操练。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落实在语言能力上,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上。试卷中的一道道题目,其承载的任务侧重不尽相同,但绝不能严重缺失承载“人文性”的试题。缺乏探究能力与审美能力的高考文言试题,无疑是导致文言文教学产生如此弊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怎样设计高考文言试题,才能使其起到引领文言文教学培养探究与审美能力的作用呢?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丰富意蕴;可以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这样就不会使学生审美趣味趋于平庸,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

李政涛博士说,作为人文性学科的语文,其主体内容是一篇篇体现个性思想、展示个性语言的课文,当然要教出个性,学出个性。如学《赤壁赋》,组织学生讨论文章所反映出的苏轼的思想情感时学生见仁见智,有如下表述:(1)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乐观旷达的情怀。作者此刻虽身处江湖之远,却依然思念“美人”,这表明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还希望能有所作为。而这种希望又常常是伴随着政治上的失意情绪而存在的。“客”的议论借曹操的英雄气概发端,而归结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正是政治上失意情绪的反映。(2)积极进取、达观超然。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3)对政敌的一种抗议。苏轼认为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旷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样的课堂充满了语文味,弥漫着语文的芳香,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审美能力。

那么,高考文言试题设计为什么不能使考生在感悟和体验文本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呢?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的文言阅读,可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设计这样一道探究题:朱昭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对这种杀亲人而背城死战的行为,谈谈你的看法。这要调动自己积累的“文化背景”,将古人的“人文精神”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谈。

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决定语文考试的发展方向,而不应是语文考试的价值取向决定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考试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过程,使考试更好地为张扬学生的个性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服务。试题要为学生创造宽泛的思维空间,既是对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也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近几年上海卷在体现课改理念,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就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进行鉴赏。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上海卷设题同中有异,同中有巧。一方面体现了文言文化的审美特征,另一方面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的教学方向。既灵活地考查了语言素养,又把题目放置在浓郁的人文背景中展开。2009年上海卷的文言阅读,人物传记类的试题设计有“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阅读原文不难发现,沈周之所以选择隐逸,是因为厌倦官场生活、向来钟情山林、行孝母亲。通过对文言传记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能感受到古人的人格魅力。以上考题都以主观题出现,用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方式来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学生需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才能解答。

重视“文”的考查并不是忽视词语、句式,只是强调要重视其文学性,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这样才能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从而使文言文教学走上更加广阔的、健康的发展道路。

 

(本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