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科研论文

课程基地建设的落脚点在课程

发布日期:2014-10-24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课程基地建设的落脚点在课程

                          东海高级中学  张振洲

摘要  课程基地作为江苏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被誉为高中学习革命的领跑者,经过两年的实践和探索,许多学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着重从课程基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校本课程开发要立足当地,充分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发挥教师的特长,开发多元化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作为学校,要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搭建新的平台。

关键词  课程基地  地质・生命”课程基地  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

 

为全面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从2011年起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计划到2015年建成200个左右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目前全省已经有100多个课程基地启动建设。所谓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建设课程基地旨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江苏省的课程基地建设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二是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三是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四是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五是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六是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

 我校的申报团队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了以“地质・生命”作为课程基地的主题进行了申报, 20129月我校的“地质・生命”课程基地幸运地成为江苏省第二批课程基地之一。在课程基地创建的过程中,我们边学习,边摸索,边建设,边提高。我在主持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对于课程基地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在此仅就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体会,以期推动课程基地建设。

一、挖掘优势资源,创建“地质・生命”课程基地

地质・生命”课程基地建设是以地理、生物学科建设作为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内容,“地质・生命”课程基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走向地理和生物学科的细化方向,为学生构建物化的和非物化的模型。

我校所处的东海县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多达39种之多,其中天然水晶储量超过30万吨、石英储量约3亿吨,被誉为中国“水晶之都”。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选址东海毛北,该工程建成了亚洲第一个深部地质作用长期观测实验基地,也是亚洲第一个大陆科学钻探和地球物理遥测数据信息库,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 境内温泉被誉为“华东第一温泉”,对于地质作用特别是地热的探究有着深远意义。境内火山作用、变质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都有发生,形成了火山岩、变质岩、沉积岩都有分布的格局。在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种矿产资源,地层内已经发现了三叶虫、鳞木、恐龙、鱼类、珊瑚等古老生物的化石。所有这些都为地质・生命课程基地提供了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我校正是基于这样特殊的地质学环境,整合提炼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成功申报第二批省级课程基地,专家们对于我校的课程基地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二、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

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要求各个创建学校进一步加强国家课程的实施,不断提高教学效能,同时,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努力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并形成难易不同的课程资源,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充分领会通知精神,开发了丰富而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多元结合的校本课程。

我们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来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即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建设

1.校内地博园

我校的地博园充分利用本地区独有的地质条件,广泛收集了具有我县代表性的各类岩石、矿物近三十种。聘请地质队专家对岩石的产地、成因、成分及主要用途进行鉴定,对每一类岩石制作了标识牌进行详细的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地质科学知识。地博园收藏的岩石基本涵盖了中学教材所涉及的岩石,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地博园的建成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地质地貌知识,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投身科学探索的热情。地理教师在进行岩石矿产部分教学时有了自己的阵地,增加了课堂的直观性,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2.建成地质生命馆

我校投巨资建成了地质生命馆,地质生命通过丰富的图片展现了地壳演化、生物进化的历程,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生命的诞生、演化的曲折经历,了解生命进化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馆内内有古生物化石标本100件,各类矿物标本250件,各类岩石标本200件,基本做到分类合理,品种齐全,让学生在这一方天地就可以领略石头的神奇,去探求地学的奥秘。地质生命馆还汇总了我校师生学生采集的具有家乡特色的岩石矿产标本近百种,呈现了东海县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矿产资源的多样性,弥补了教材文本知识地方化的不足,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和灵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真实生动的资料和实物,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地质与生命的进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综合性教学平台,实现了跨学科、课内外知识与能力的融合提升。

 地质生命馆专辟地震展区,主题是“防震减灾,珍爱生命”,通过多媒体技术直接展示了地震的形成、分布、危害,重点介绍了防震减灾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防震减灾的意识,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3.优化校内生态园

我校校园内的植物物种丰富,布局合理,初步形成了温带植物群落与亚热带植物群落,我们组织师生对现有物种进行分类挂牌命名,鉴园、玉兰园、枇杷园、枫园等4个生态园已经建成,分区、分科地种植了乔木、灌木、水生植物、经济植物、药用植物和地被植物等共计48100余种,植树3000余株,其中不乏珍稀植物,如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银杏等。校内生态园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不同植物群落的特点,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绝佳场所。

 (二)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东海县具有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地质学学习环境,主要体现在四个校外课程基地: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省第六地质大队震旦纪地质陈列馆、郯庐断裂带地震遗址、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这些校外基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程资源。依托这些校外课程资源,我们多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建成课程基地网站,推动互动平台的建设

 20131月,我校建成了江苏省“地质・生命”课程基地(http://www.dzsmjd.com)网站。网站的建成、上线开通和日常维护,使“地质・生命”课程基地建设有了“网上家园”,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和载体,有了更高的起点。通过 “地质生命”课程基地网站为师生提供大量的课程资源,特别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

三、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多元结合的校本课程

()加强学科课程建设

立足本地区地理环境的特点,我校组织地理组和生物组的部分老师利用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开发了《东海县地方特色文化名录》、《防震减灾与呵护生命》、《地球演化与生命进化》、《地质灾害与生命》、《水晶鉴赏》、《东海主要岩石与矿物》、《组织培养技术与鲜切花栽培》、《生物标本的制作》、《野外考察常识》、《东海水晶开发与利用》、《东海县地方特色文化名录》、《地质生命课程基地―校外基地》、《东海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14本校本课程丛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大大拓展了学习空间。

(二)组建社团,推进活动课程建设

我校依托课程基地,指导学生成立了地质探秘生命探源水晶之光走近自然等四个学生社团,每个学生社团有很多子课题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选择,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加入不同的社团,参与子课题的研究。社团活动为学生开了辟第二课堂,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的重要载体,进而推动各类活动课程的开展

 (三)向其他学科延伸,构建校本课程网络

我校的校本课程还计划向其他学科拓展,拟开发相关的的校本课程,如:政治教研组的东海水晶经济》;语文教研组的东海水晶文化》;化学教研组的东海矿物化学成分研究》;物理教研组的地震波研究》;美术教研组的水晶雕刻;通用技术教研组的水晶工艺品制作》。

四、依托课程基地,创新课程实施平台

课程基地建设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各位地理教师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开辟了第二舞台,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为课程实施搭建了新的平台。

()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课程开发中有这么一个比方:“一个理想的‘用户开发者’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在超市购物的顾客,货架上摆着各种食品盒子,熟练而又聪明的顾客总能挑选合适的食品,然后带回家,烹制出适合自己口味的菜肴。”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课程资源就是货架上的各种食品,而校本课程就是适合自己口味的菜肴。课程基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特别是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新平台。

课程基地物化的模型构建,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平台,他们可以走出传统地理教学的框架,打破教室的空间束缚,带领学生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走进校内地博园和地质生命馆去探究地质演化、生命进化的奥秘,走进科普场馆、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项研究等实践活动。如果说原来的校本课程开发是纸上谈兵的话,那么现在我们的校本课程有了自己的实施平台,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五、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理性思考

(一)充分认识校本开发对于师生成长的意义

丰富而有益的课程资源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它有助于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体现了国家要求与地方要求的共性,却无法反映学校的特色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为增强校本课程的适应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它有助于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智慧。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将得到极大的展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潜能将得到极大发挥。

其三,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校本课程资源的实践性特征改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它有助于建设新的课程文化,它使我们超越了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

(二)充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

当前,在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中,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问题上,无论是在认识、理论研究,还是课程实践中都存在不少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产生消极的影响。

1.对校本课程资源存在误解

目前存在一些对校本课程资源的误解,如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只有专家才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偏重知识资源特别是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等。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避免这些问题:第一,我们要突破教材“唯一”论的认识,合理构建校本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即使在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方面,也需要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第二,校本课程结构要做到适应地区差异、学校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就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和地方的主体作用,积极合理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第三,要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广泛性、特色性和实践性,校本课程资源不仅有物化的,还有空间的和人力方面的;既有校内的,还有校外的;既有学科的,还有活动的,既有学科内的,还有学科外的。

2.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编教材

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编教材,这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狭隘理解,甚至是一种误解。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取向是试图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他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本的教材,而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的参考性课程方案或指南。

3.忽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会更多强调外部条件,而忽视教师的主要作用。一般教师都有着较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教学经验,如果认真思考,加以研究、总结灵感可以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课程资源。学校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要充分发挥智慧和潜能,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转化为校本课程。“吾爱吾师,所以更爱吾校”,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往往表现为对某一位或者几位教师的热爱上。从与自己非常熟悉的老师身上挖掘校本课程资源,能使学生知道那些可敬可爱、奋发向上的人就是与自己朝夕相伴的良师益友,能使学生从尊师、爱校到爱家乡、爱祖国、爱学习、爱生活。学校的优秀教师更应该作为特殊资源优先开发出来。

(三)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价

在校本开发过程中,出现重视校本课程开发,轻视校本课程实施利用的现象,有不少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只满足于开发课程资源,而没有具体实施的措施以及课时计划,缺少对校本课程的管理,甚至出现有些校本课程只是停留在纸上,没有真正地付诸实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像目前的课程基地建设,部分学校过分强调物化的课程资源的建设,确实也投入巨资兴建了一些场馆,但是却没有充分利用,造成资源闲置。

     学校应根据校本课程的设置,统一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保证校本课程的课时,可以把校本课程以选修课的方式,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特别是对课程实施定期进行评价,包括课程实施方案、、教学进度、教学计划、教案等,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课程基地作为江苏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被誉为高中学习革命的领跑者,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作为其主要建设内容之一,无疑会推动各个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建设,我们只要立足本地,充分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发挥教师的特长,构建多元化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利用课程基地这个全新的平台,使校本课程得以全面实施,推动教学改革的全面升级转型。

 

 

 

 

 

参考文献:

1.黄英姿《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

2.《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专项培训交流材料》[Z,江苏现代教育培训中心,2013.11

3.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苏教基〔201127号》

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3003年版

5.“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试验”课题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7.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亚瑟・K.艾利斯,《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王人杰,《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

(本篇论文获“教海探航”省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