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学常规 > 研究性学习

勇于探索,积极投身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实践

发布日期:2010-06-17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勇于探索,积极投身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实践

 

50多年来,我校以不屈不挠、勇于奋进的精神,兼收并蓄、厚积薄发的品格,民主科学、严谨求实的作风,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目前我校是苏北地区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的四星级高级中学(国家级示范高中)之一,连云港市首批名校。现今东海高级中学已成为连云港市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为学校的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突出新课程理念的课程开发,更新制度和机制

让学生能得到均衡的培养,那些有特殊才能的拔尖创新人才有更好的通道,更好更快地发展。我校教师在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过程中,不断更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通过精心设计和实施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及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的空间;注意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的情操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学校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空间。根据国家和省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每学期安排专门时间组织教师学习课程开发理论,认真制定课程开发工作计划,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整改,鼓励教师积极选择、整合、编写、拓展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的满意度,调整更新课程。例如对历史教具的制作、生物标本的制作,对东海矿产资源、地质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等的研究,拓宽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空间。学校通过听课评课、随堂会诊、学生座谈会等形式评价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与实施校本课程教学效果,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完善课程开发,更新制度和机制。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开发,三维目标的达成度高。校本课上得有声有色,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才艺以及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的创造才能,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了专业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探究性学习能力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校《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全面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做到了每个教研组、每个备课组、每位老师、每个学生都有课题。学校成立的课题开发领导小组和课题开发专家组,为师生开设辅导讲座,对研究性学习课题进行评价,为这项扎实开展提供了保障。各课题组的同学或深入亚洲第一井现场,或深入工厂、桥头,或到博物馆,或应用声像资料,增强了学生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

学校把校本课程、综合社会实践课程中的各项活动全部纳入教学常规管理范畴,各年级、各学科以学科兴趣小组和课题小组为阵地,认真组织课程实施教学,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

二、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大力推进教与学方式的更新

学校从学习课改理论、转变教师观念入手,355位专任教师分别参加了省、市主管部门组织的课改岗前培训和骨干培训,同时学校注重教师校内的岗位培训。培训中,先后以专题形式重点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各学科课程标准及其实施要求,领导、专家的相关讲话,并结合《向孔子学做老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课程理论》、《英才是这样造就的》、《好学生,好学法》《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等专著展开校本教研,通过全校范围的课改大讨论,消化课改理论的精髓,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指导课程改革实践。持续开展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的“听课评课月”活动,让教师在开学初就能进入规范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学校还对学科组长、任课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将听评课检查信息纳入校本教研范畴。

我校积极倡导教学实践中的民主、科学原则,创设宽松、和谐、互动、交流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勇气和兴趣。为此,学校先后引入“诱思探究教学法”、“循环大课堂”和“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开展“高效课堂”有效模式探究活动。诱思探究教学立足于更新教学思想来解决具体教学问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其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老师的“诱”,“思”的结果是学生的探究。在教学思想上突出教师的“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作风,学生借助教师的启发、自主思考、大胆探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渐形成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品质。

 “循环大课堂”探究,将我校“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展示交流;细致纠错;适时点拨;学教开放等环节张驰有度。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

“三案六环节”探究,是在扎实推进市“课程实施发展年”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的背景下践行的一种高效教学模式。“三案”即教案、学案、巩固案,“六环节”是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其中,互动探究环节是关键,它能够做到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砥砺学生的意志品质,体现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校一直加强各学科备课组建设,建立健全了集体备课制度。备课坚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三统一(统一进度、统一核心教案、统一重点难点),确保集体备课的高效。通过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和教研活动,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教师能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学习的疑惑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过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强调教师个人的二次备课,彰显教师的个性特色。通过周检查制,检查教师的二次备课情况。每个学科组每月要围绕“针对不同课型,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确定一个研究主题,确定主题之后,在集体备课、组内互听互评的基础上,再推选出一名教师在学科组内举行观摩课,学科主任组织评课,围绕“低起点、快步子、促提高”的方针,优化课堂,紧扣知识点,把握重点,分析难点,关注热点,运用教育科学理论,重视直观教学,积极而恰当地运用教具和电化教学设施,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提效益。

开展“推门课、研讨课、汇报课、示范课、评优课”活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注重启发诱导学法指导情感渗透思维过程思想创新,倡导教师之间通过互相听课和研讨,加强教学思想和方法的交流,实现教师在互助中共同提升共同成长。在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全体教师能自觉形成对教材、教法、学法、考法的反思;对作业、改评、过程和结果的反思;对个体与群体、共性与差异的反思。写出教学反思后记,附于教案之后。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效率。心理学研究证明,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平均时间不足20分钟,课堂教学进入后半阶段,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在课堂活动设计上下功夫,通过改变教学组织形式,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另一方面加强课堂管理,及时提醒注意力转移的学生,继续投入高效的学习。新授课不能仅满足于讲知识,主要讲怎样理解知识,注意什么问题,怎样记忆(课堂上要明确告诉学生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如何应用巩固等。讲评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类型问题解法的基础上,并针对训练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而进行的,强化讲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们的教师讲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讲试卷反映出来的知识缺陷;讲学生解题时的思维阻碍点;讲解题规范;讲练习出现的问题;讲练中得出的规律和方法等。教师的讲解点拨,注重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变向思维等能力,克服思维定势,使学生真正将知识学活。

三、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勇于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学改革

学校有一套技术先进的闭路电视双向控制系统,一套“四选一”多频点有源信号广播系统,一套千兆宽带接入的计算机校园网络系统。软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资料室等均已按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配齐。校园网的服务器安装了正版系统软件,安装了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全体教师每人一台手提电脑,每个办公室都有网络终端,从而保证了信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校园网与市县教育信息网、因特网连接。我校与“高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全品网”等教学资源网站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

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直接进入课堂,信息技术、网络大环境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校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我校专任教师都能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网络上课。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能自如地应用多媒体设备,编写电子教学案,还潜心研究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校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整合学科课程,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及时将整合的优质资源上传学校的学科网,从而做到互通有无、优资共享、共同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力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我校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不仅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而且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四、分级规划,分层目标

我校教研组、年级组工作规划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系统性。围绕来自教学实践的“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科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这一学校核心课题,各教研组、年级组工作规划确定有自己的规划,各教师也对应明确自己的目标,这样,全校从学校到教师个人形成了系统的层级目标,确保了学校各级教学研究活动的统一性,有自己的特色。

为使我校教科研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学校认真落实了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理论保障、经费保障、交流平台保障等措施。

我校教科研工作坚持以解决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为立足点,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生长点,以行动研究为切入点,实现学校教科研工作校本化。在教科研实践中,我校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展开研究,整个研究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实际,通过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学管理效益和教学质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领导到教师,人人有任务,个个有目标;不求做大,但求做精。倡导教师树立“我的问题我面对”的观念,强化“为我自己研究”的意识,引导教师把小课题研究的起点定位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总课题下的子课题群越丰富,涉及的层面就越广,参与教研的教师就越多,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就越快,从而真正形成“课题从课堂教学中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用”的良好风气。

五、制定可行的制度,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2005年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为宗旨,努力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既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也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其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学生学分管理的实施细则》、《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建立了学生三年成长的动态“成长记录袋”,袋中的“成长手册”真实地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通过多种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学生学习方向明、目标清。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99%以上,学业水平考试一次过关率99%以上,二次过关率100%。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敏捷,反映灵敏,参与度高,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课程满意度达100%

认真执行《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认真实施体育艺术新课程,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抓好“大课间跑操”,确保每天1小时的体育运动时间,达到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班风的目的,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活动。我校学生近视率47%以下,健康达标率98%以上。

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提高

我校高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将其纳入了课程规划。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要求,承认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因人施教、因校制宜,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性学习论文等竞赛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拓展学生的教育空间,开放学生的活动空间,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搭建学生的表现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发展,形成健全和独立的人格。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条件,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组织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多方位、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发展。

丰富的课程文化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以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具备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潜质。我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抓实学生个性发展、特色发展,先后在现场作文大赛、英语口语大赛、艺体特色教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省中学生乒乓球比赛高中男子组团体第三名、男子单打全省第一名;全国艺术表演类中学组二等奖;在全国、省中学生现场作文大赛中,国家一等奖1省特等奖3人,省一等奖8人;绘画类全国一等奖1,书法类全国二等奖2

学科奥赛奇葩绽放。2009学年度共获省奥赛奖牌120(其中省金牌38)20105月生物奥赛我校再传捷报,共获11枚省金牌,实现了2010年奥赛的良好开局。

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集体和江苏省和谐校园。《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特别文摘》等报刊、新华网等多家新闻机构曾先后报道了我校先进的办学经验。

拼搏奉献,锐意改革辉煌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谱新章!东海高级中学,肩负着县委县政府的嘱托,在教育教学教研等各个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龙头作用。因此,我们将认真贯彻执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现代化教育育人模式,朝着做大做强的目标坚实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