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党建之窗 > 党委工作

从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看五大发展理念

发布日期:2016-06-27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新的视野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闪耀着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光芒,集中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识把握发展规律实现了新飞跃,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解答现实问题达到了新境界,必将指引我们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五大发展理念坚持遵循客观规律,把握时代脉搏,系统诠释了“发展是什么”的目标内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发展运动有着一般性的规律,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五大发展理念是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立足“三个自信”的基本立场和“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和教训,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和物质条件总和出发所确定的新的发展观,从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普遍的视角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追求。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的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换挡、动力切换、结构转型等特征,这是经济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在这一大逻辑中,那些“速度情结”“以GDP论英雄”等思维方式已站不住脚,唯有保持增长中高速、产业中高端、发展中高级,才能推动中国巨轮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五大发展理念兼顾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从五个维度赋予了科学发展新内涵,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把握和理性思考,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次,五大发展理念追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来自自然、依附自然、受制自然,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从人们喊出“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宣战”的口号,到召开“人类环境大会”、发出“保护环境”倡议,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发展必须遵循生态演替、生态平衡等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五大发展理念强调自然客观存在,把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彰显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存共同体理念,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核心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再次,五大发展理念倡导的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是相对于“排他性”和“部分人”的发展而言的,重在突出事物的普遍联系。五大发展理念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立足于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寻求发展“最大公约数”的战略选择,集中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必将引领不同社会群体、市场主体各得其所、各展其能,为发展夯实最广泛、最深厚的社会根基。
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契合民生福祉,深刻揭示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取向。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是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发展成果都应当由人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聚焦人的生存、人的需求、人的利益、人的发展,是人民主体思想的完整呈现,是以人为本原则的逻辑展开,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最终发展归宿的执政理念。人是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的主体是人,一切发展的具体内容,都是人的自觉活动的产物和其主体素质的客观显现。五大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聚焦于对人的问题关注、对人的处境关怀、对人类解放前景展望,再一次告诫我们,失去了人,发展就失去了根据、依靠和本质,也就失去了手段、内容和意义。人是发展的主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就是需求多样性和需求层次渐进性。五大发展理念着眼维护人、满足人,把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活动有机结合,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每一项安排都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都是致力于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这个意义上讲,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过程,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是发展的主力。马克思提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是发展目标的确立者、发展模式的探索者、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发展任务的完成者。发展越是到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越应当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五大发展理念铺就了全民向往、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宏伟蓝图,视人民群众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旨在建立社会参与、鼓励全民创业创造的体制机制,激活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积极性,把我们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事情做好。
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导向,科学确定了“发展干什么”的战略重点。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说过,“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客观地讲,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一是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内外需求达到拐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难以为继,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这就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转向创新驱动。二是长期以来,我国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城市和农村、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方面不同步、不平衡。这些问题积弊已久,成为实现包容性发展和共享发展的一大障碍。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没有厘清增长与污染的关系,长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频发的雾霾天气、泥石流、河流污染等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四是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但由于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的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外向度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五是我国各阶层收入差距较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各方面利益关系协调不到位,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呼声较高,等等。“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五大发展理念正是由这些矛盾倒逼而产生,既符合现阶段发展实际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涵,既抓住了“急症”又开出了“良方”,集中体现了瞄着问题来、追着问题走的鲜明导向,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必将指引我们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共性个性统一,注重统筹兼顾,清晰指引了“发展如何干”的实践路径。五大发展理念虽各有侧重,但主题主旨是相通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实际上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低迷复苏开出的“一剂良方”。创新发展,即扎实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扭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推动大众创业,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协调发展,即从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统筹,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重大关系,推动发展总量、增量、质量同步提升,协同配合、均衡一体,切实改变单一发展偏好,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发展,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实现山青水净地绿天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全面高效利用,使“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开放发展,即树立世界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抓手,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通过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打造内外联动、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共享发展,即立足于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分好社会财富蛋糕,妥善协调各方利益,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短板,使公平正义由梦想照进现实,保证全体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等权利,努力让百姓福祉因“大河有水”而“小河满”。
“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正是着眼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趋势、新问题,开启的一场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五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深刻领会、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自觉将新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此为新“指挥棒”引领发展行动,必须善于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比较的、联系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这场深刻变革中占据主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增强驾驭能力,做好崇尚创新、突出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大文章,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